(新高考)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A卷 学生专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3115214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A卷 学生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A卷 学生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A卷 学生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种群和群落训练卷 A卷 学生专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高考)2021 届高三一轮单元训练卷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节(A)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

2、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 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2用标志重捕法测定某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标记物会引起部分动物运动能力受限而饿死,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B若标记后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容易被发现,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C若标记后的部分个体从该地区迁出到其他地方,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D若被标记

3、个体会产生记忆导致第二次不易捕捉,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 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4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罗非鱼的种群数量 a-e 段发生了明显 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 状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4、调查罗非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罗非鱼种群在 a-b 段呈近似 J 型增长 C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 b 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D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 K1 5下列关于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寄生生物不一定只是动物,寄主也不一定只是植物 B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两种生物均不能独立生活 C某种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个体之间为种内互助和竞争关系 D鲈鱼在食物短缺时期往往以幼小的鲈鱼为食,属于捕食关系 6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鱼类、鸟类、浮游动物、藻类、芦苇等生物,某些水鸟有秋季迁 徙的习性。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会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5、 B在人的影响下,群落的结构更加复杂,物种组成完全发生改变 C芦苇和藻类的垂直分布会使该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降低 D浮游动物、鱼类、藻类、芦苇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7如图为某生物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图。已知横轴上的图形与横轴下的图形为对称关 系,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a-c 段,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a-f 时间段,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很有可能发生了改变 C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是 b,最小的时刻是 e Da-b 和 d-e 时间段,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8下列哪种情况下,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两个不同种群的竞争更

6、加激烈 A两个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B两个种群的生活条件极为相似 C一个种群比另一个种群大得多D两个种群的生殖方式相同 9为给黄土丘陵弃耕区植被的自然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某研究团队在黄土丘陵弃耕区选择了 弃耕不同时间的撂荒地,研究了各区域中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指群落中物种在 空间上分布的均匀程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应参照第 9 年的群落结构来恢复黄土丘陵区的植被 B物种均匀度指数不能反映群落的空间结构 C物种丰富度可以代表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D该地区植被具有科学研究和保持水土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0田鼠是一种群居的植食性鼠类,是草原的主要鼠害之一,下

7、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田鼠与其天敌猫头鹰的种群数量的波动总是不同步的 B由于田鼠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时结果往往偏大 C即使食物十分充足,草原上田鼠的种群数量也会呈“S”型增长 D田鼠的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的最大数量,不同时期环境容纳量不同 11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12某中学为了美化校园环

8、境,对原来的一片绿地进行改造,改造前后该绿地的相关变化如下 表所示。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物种数目裸地面积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改造前5020%荷花、睡莲、芦苇 改造后3030%月季、牡丹、丁香 A改造前植物优势种主要是水生生物,而改造后主要是陆生生物 B改造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C改造后该区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D改造后环境受人为影响的程度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减少 13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 A 引起的。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 卵产入害虫 A 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 A 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 食害虫 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

9、虫的害虫 A 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 小鸟发现而被捕食。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小鸟的种群密度 B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C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 A,对 A 种群的生存是不利的 D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 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 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 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1

10、5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 3 种 植物群落类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 长在海水环境中),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 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ABCD 二、选择题:本题共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15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得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分,有选错的得 0 分。分。 1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

11、述,正确的是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发生有规律的波动 B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 D环境容纳量受自然条件限制,会因环境的破坏而发生变化 17下图表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为 K 值 Bt2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年龄组成是调节该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D自然环境下,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类型与该种群不同 18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

12、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1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 度下降是因为、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产卵能力下降 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幼年个体数比例下降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20在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和石鳖等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 食。藤 壶和贻贝固着于岩石表面,且都以浮游植物为食。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 查发现实验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 1

13、5 种迅速下降到 8 种, 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 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构成生物群落 B海星被移除后,由于种间竞争,被捕食物种的数量下降 C藤壶的种群密度仅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D实验结果说明捕食者的存在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共小题,共 55 分。分。 21(12 分)天露山是珠三角最高的山,山上生长着杜鹃花、吊钟花、龙须花、勒杜鹃、野桫 椤、原生茶以及各种珍稀花木等组成了一座绿色的宝库。每年的 46 月一片花海,吸引了不少游客 休闲,也吸引了一些学生来调查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

14、天露山中杜鹃花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法,取样的关键是。 (2)与周围人类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 天露山的物种丰富度较高, 物种丰富度是指。 为了调查山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法。有同学在用诱虫器采集土壤中小动物时, 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结果会使统计结果(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山上, 黄背草高约 0.5 米, 杜鹃花 12 米, 而野桫椤可达 24 米, 这体现了该群落的结 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4)同学们发现,被踩踏过的地方,吊钟花等被低矮的草取代,甚至出现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 象。这属于群落的演替。这说明人类的活动正影响着群落演替的。

15、22(10 分)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 10mL 液体培养基(培养基 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 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 a 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 曲线为_型,且种群数量为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 5mL 培养基 M 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 环境容纳量(K 值)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 5mL 培养基 M 中接种该菌的量 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 值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 23(11 分)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快,其在中国南

16、部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物种侵害的典型 代表之一。如图为科学家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开展的轻度、中度、重度水葫芦入侵区群落植物多 样性调查结果。 (1)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属于群落的_结构。群落中 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 (2)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 这是在_水平上研究的结果。在重度入侵区,水葫芦每 4 天增加 50%且呈“J”型增长,若 初始数量为 30 棵,则 60 天后,种群数量 Nt_棵(只写表达式,不计算)。 (3)若该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 演替,上述实例说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_。 (4)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 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