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教学教案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3112044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PPT 页数:186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6页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6页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6页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6页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教学教案(1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复习指导】 1.本专题主要讲述了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及经济模式的形成、发展的相关内容。主要有:一是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调整;二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策调整及现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发展。其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福利制度等是复习重点。,3.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可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分析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比较中国

2、、苏联改革的成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问题;分析比较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的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与中国新时期改革的不同,理解苏联工业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4. 复习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变化时,以 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不断调整变化为主题,分析理解罗斯 福新政的背景、措施、特点及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影响等。理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性,注意其阶段发展的政策特点;同时理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自我调节的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分析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经济 思想形成和运用的背景,说明生产关系只有不断调整才能促进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

3、要性。注意运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将罗 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调整进行对比,认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将本专题内容与 当今社会关注民主,追求公平公正等热点相联系,理解认识苏 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经验教训 等。,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胜国内外敌人,苏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当时对于保障战时物资供应、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

5、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只是这种政策过早的取消,中断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过特有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最终建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

6、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三位领导人的改革都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展开的,但都没有找到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改革道路,改革以失败告终,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近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其政策分别为重商主义、自由放任、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其中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分别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20世纪30年代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这次危机具有影响大、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的特点。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奉行的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遭到怀疑和动摇。美国罗斯福实施

7、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但是罗斯福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经济,而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范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各国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大多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基本形成。,【核心自查】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行余粮

8、收集制。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3)取消商品贸易分配,实行国家实物配给制。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2.新经济政策: (1)内容: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2)评价: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过程: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5年12月,苏

9、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与个人专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 功绩:成为工业强国,为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弊端:政治方面: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模式的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2.戈尔巴乔夫改革

10、: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3)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三、美国罗斯福新政 1.措施:总统罗斯福为复兴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2.特点和实质: (1)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2)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11、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处于“滞胀”时期。,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工伤保险、教育等方面。 (3)影响: 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使一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

12、率的提高。 (2)影响:第三产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4.“新经济”的出现: (1)含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3)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易错判断】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 ) 提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

13、间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2.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 提示: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控制私人资本实行国家垄断的 政策。( ) 提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实行经济干预手段,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国家宏观调控。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

14、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实行资本 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 ) 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但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5.新经济政策使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途径。( ) 提示:新经济政策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6.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错误的,它在历史上没有发挥过良好的 作用。( ) 提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和内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它

15、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三次经济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 的彻底否定。( ) 提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并没有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专题整合】 热点考向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典题训练1】(2012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928年7月斯

16、大林承诺的,为了工业化而征收的农业“贡税”只是“暂时”的,可是苏联于3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于40年代战争也打完了,“贡税”还是没有取消建立在“贡税”理论基础上的集体农庄体制,像铁链一样捆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危害。 材料二 久加诺夫在2004年为纪念斯大林诞辰125周年而写的文章中高度赞扬斯大林的历史功绩,肯定他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卫国战争中的贡献,说他是“伟大的国务活动家”和“强国的建设者”。 (2)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史学方法评价斯大林?运用这一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苏联工业化时期农业政策的合理性。,答案:(1)问题和危害: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集体农庄体制影响了农民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观点)。合理性:苏联成立初期,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需要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从这个角度讲,苏联的农业政策是合理的。,【深化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