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3110051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4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 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本期班内共有学生人。学生在二年级学习基础上,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 烈,字词的自学能力较强,并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孩 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阅读浅显的课外 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 认真听别人讲 话,能听懂主要内容。 在说话方面,能主动与别人交谈, 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 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 连贯。片段写作已经没有太大困难,为下一步的完整习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

2、共有课文 27 篇,其中精读课文20 篇,略读课文 7 篇。每个单元包括导 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一般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 略读课文前有 一段提示语, 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 还安排 有“资料袋 ”或“阅读链接 ” 。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 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要求认识250个字,会写 250 个字。要 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田字格里, 这些字一般安排在精读课 文后。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三、四、六、八还归类

3、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 在一、四、七、八单元课文后,分别安排了一篇口语交际,八个单元都安排 了一篇习作。第五单元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 ” 。每个语文园地有 “交流平台 ” “识字加油站 ” “词句段运用 ” “书写提示 ” “日积月累 ”等栏目。第三单元语文 园地后,安排了一个“快乐读书吧” 。 三、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前四册教材 “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 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 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 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 从导语到课例、 到语文园 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 主 要表

4、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 的内容,点明专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 务, 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 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 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 2. 培养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略读课文之前,有一段提示语,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更好地 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 3. 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三)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 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 灵活地在课文之前、

5、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 2 / 4 问题,引导学生读书、 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 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 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与低年级教材“我会 读”“我会写 ” 的设计思想一脉相承,结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本册教 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 改变了过去以布置、 要求的语气提出思考练习内容的叙 述方式,采用了以激励的口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其中,有 的是以“我能”“我要”的方式引领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

6、。 有的是以“我 们来讨论讨论 ”“我们来交流交流 ”这样一些富有激情的话语引导大家 合作学习。有的用富有活力和个性的儿童化语言,激励学生认真朗读课文。 3.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册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且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 自主选择、主动积累的思想。一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二是 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三是加强了朗读、背诵训练,而 且增加了自由度。 4. 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 。 随着学生会认、会写的字的增多,学生写话的愿望日益增强。 “小练笔 ”以 学生自主练习为主,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注意运

7、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方 法,但不要拔高要求,不要把它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 四、学习目标 : 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 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 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 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 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 认识 250 个字,会写 250 个字。累计认识 2000 个字,会写 1300 个字。 3. 会使用字典, 学习使用词典,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8、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 楷字、用毛笔描红。 4.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 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 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 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 10 篇(段) 。练习复述课文。 10. 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 于 10 万字。 11. 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

9、习作读给 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 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 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 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 察所得。 3 / 4 五、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1. 要转变观念,改革语文教学,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建立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2. 要十分重视汉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努力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中吸取 养分,重视语文的积累。 3. 树立面向全体联系实际的大语文教育观。重视学法知道,培养自学能力。 4. 重视对后进生的优先照顾,主要是课堂提问优先,作业

10、批改优先。 5. 教师本人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教学质量。 6.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重过程轻结果,教给学生读书写作的方法,培养中年级良好的读书与习作习惯。 六、教学时间安排: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进度表 周 次时 间教 学 内 容备 注 19. 2- - - 9. 8大 青 树 下 的 小 学 ; 花 的 学 校 29. 9- 9. 15 不 懂 就 要 问 ; 口 语 交 际 ; 习 作 ; 语 文 园 地 一 39. 16- - 9. 22古 诗 三 首 ; 铺 满 金 色 巴 掌 的 水 泥 道 49.

11、23 - 9. 30 秋 天 的 雨 ; 听 听 , 秋 的 声 音 ; 习 作 ; 语 文 园 地 二 中 秋 节 9. 2 4 510. 1- - - 10. 7国 庆 节 放 假 610. 8 10. 13期 中 复 习 710. 1410. 20 去 年 的 树 ; 那 一 定 很 好 ; 在 牛 肚 子 里 旅 行 810. 21- - 10. 27 一 块 奶 酪 ; 习 作 ; 语 文 园 地 三 ; 总 也 倒 不 了 的 老 屋 910. 2811. 3 总 也 倒 不 了 的 老 屋 ; 胡 萝 卜 先 生 的 长 胡 子 ; 不 会 叫 的 狗 1011. 4 11. 1

12、0口 语 交 际 ; 习 作 ; 语 文 园 地 四 1111. 1111. 17搭 船 的 鸟 ; 金 色 的 草 地 ; 习 作 1211. 1711. 24古 诗 三 首 ; 富 饶 的 西 沙 群 岛 1311. 2512. 1海 滨 小 城 ; 美 丽 的 小 兴 安 岭 1412. 2 12. 8习 作 ; 语 文 园 地 六 ; 大 自 然 的 声 音 1512. 9 12. 15 父 亲 、 树 林 和 鸟 ; 带 刺 的 朋 友 ; 口 语 交 际 4 / 4 1612. 1612. 22习 作 ; 语 文 园 地 七 ; 司 马 光 1712. 2312. 29掌 声 ; 灰 雀 1812. 301. 5 手 术 台 就 是 阵 地 ; 口 语 交 际 ; 习 作 ; 语 文 园 地 七 191. 6- - - 1. 12期 末 复 习 201. 13- - - 1. 19期 末 复 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