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重庆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梳理(一)

上传人:ja****ee 文档编号:143102351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重庆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梳理(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0重庆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梳理(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0重庆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梳理(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0重庆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梳理(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0重庆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梳理(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重庆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梳理(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重庆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梳理(一)(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梳理一、论语十二章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吾十有五(有,同“又”)2.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 今义:泛指所有的水)三人行(古义:表示多 今义:表示确数)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 今义:日子)3.一词多义而:学而时习之(表顺承)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切问而近思(表顺承)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做)4.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名

2、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5.语气词传不习乎(相当于“吗”)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6.课文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3、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孔子说:“多么有贤

4、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5、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普通人不可以改变志气。”(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二、爱莲说1.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陶后鲜有闻(古义:少 今义:新鲜)宜乎众矣(古义:应当 今义:合适,恰当)2.一词

6、多义可:可爱者甚蕃(值得)不可亵玩焉(可以)3.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4.特殊句式(1)判断句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濯清涟而不妖(“濯”后省略介词“于”)5.课文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水中、陆地上

7、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欢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香,洁净地挺立,只可在远处看,却不可靠近赏玩。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三、陋室铭1.古今异义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香气)谈笑有鸿儒(古义:大 今义:鸿雁,指书信)无丝竹之乱耳(古义:弦乐器、管乐

8、器 今义:丝绸、竹子)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样子)2.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3.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特殊句式(1)判断句斯是陋室(“是”表判断)(2)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之”是其标志,应为“有何陋”)5.课文翻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山不一定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很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和我谈笑往来的是渊博的学者,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深奥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杨雄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河中石兽1.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整地的农具)2.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 今义:阅读)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求二石兽于水中(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

10、求、追求)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物理学)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转转不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 今义:坚固)但知其一(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3.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兽)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其反激之力(助词,的)如: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动词,按照)如是再啮(介词,像)4.词类活用

11、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指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指洪水)5.特殊句式(1)省略句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帐”后省略介词“于”)求之地中(“之”后省略介词“于”)棹数小舟(“棹”前省略主语“僧”)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得”后省略宾语“之”)(2)倒装句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6.课文翻译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人们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摇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学者在寺

13、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河沙的性质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河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的时候,石头必定栽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训练一、论语十二章1.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体裁)著作。它与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名_,字_,_(朝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家、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2.默写填空。(1)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歧途,所以孔子说:_,_。(2)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不应该恼怒,要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_?(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3.下列句子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