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4310052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问题回答(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 孔子语录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2.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理解语句: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

2、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 鱼我所欲也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3、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答: 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证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 ,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答: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答:“义”的重要,在“生” 、 “利” 、 “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 、 “

4、生”之上的人生态度。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 、 “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答: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7.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答:“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

5、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2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10.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在“生”和“

6、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问答题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

7、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 (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

8、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二)思考、应用。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 ;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3.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答: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

9、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死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意思对即可)4.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 分)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四、 曹刿论战 (2005 年)3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 1 分。 )2.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答:政

10、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准战机,后发制人 3.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4.曹刿说:“夫战,勇气也。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无论同意与否,都要说出理据 5.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哪一个?请用它的现代常用义写一句话。答:一鼓作气。造句略。6.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

11、,立即“请见” ,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 “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五、 邹忌讽齐王纳谏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 ,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

12、2.威王一“善” ,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 ,后来“无可进者” ,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 ,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文中的邹

13、忌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这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这一问题?答:那句俗话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4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的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5.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 ,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14、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答: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6.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答: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 。7.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答: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8.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什么?答: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至少要答对其中一方面)9.“臣之妻私臣,

15、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句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10.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答: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诔且善于劝谏妯忠臣,二是齐威王巷于采纳群盲。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16、(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11.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 ,继而“时时而间进” ,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12.“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 ,现在用来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13.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答: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14.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答: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515.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答: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