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略探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4309967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教学略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略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略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略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略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教学略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教学略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中文言文教学略探内容提要:文言文教学需要改革,如何改革是值得探究的。本文结合自身教学,试图论述:文言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勤动手查找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立足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等方法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文言文教学“教为不教”的最终目标。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 探讨一、反复诵读多动口,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最佳方法。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经过数千年的教学实践验证过的。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许多文言文音韵和谐,读来如风行水上,朗朗上口;有的句式整齐,有的骈散结合;或长或短;或运

2、用多种艺术修辞手法;或蕴含深刻哲理,发人深省;或启迪人们的智慧,让人从中获得很大的教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因此,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其优美的语言,增强语感,也才能真正领悟其崇高的艺术性美感。不过,这种反复诵读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逐步深入进行的。文言文阅读首先就是要解决文字障碍,疏通文意,然后才能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读 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为让学生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也为节约在朗读教学中花费的时间而采取教读的方式。这就如同把新鲜的食物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只需像婴儿一样张口吞咽这无味的食物。这种“

3、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感。试问,这样的教学方法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习,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开始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给学生提一定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在朗读中、朗读后动口、动手、动脑,而不是读“望天书” 。 (方言,即读书只动口不动脑,读后什么也不知道。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并非无所事事,而是要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指导学生探究思考,促成学生感悟创新,有所发现。还要了解学生朗读掌握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的纠正和解决。例如,有些文言文中部分句子的断句,像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公输中“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等句子如不能准确断句,不但朗读拗口,甚至可能出现对文意的错误理解。导读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文章有个整体的了解。(二). 解读有了对文章的整体了解以后,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朗读,共同的讨论,疏解不理解的语句,把握文意。反复品读关键语句,探究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及其丰富的内涵,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修辞的巧妙。在这一过程中,许多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把理解

5、文意片面的理解成了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句子。忽略了对关键语句的探讨品读和对优美语言、巧妙修辞等的体味。而且很多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都做得细之又细,惟恐漏掉一处,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很多老师采取包办替代的方式,详讲细解,课堂上的时间也被老师的讲解占去了大部分。实际上,这样反而让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老师的讲解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目的。其实,解读过程也可以大胆地交给学生去完成。老师只须适当引导就行。例如,学习木兰诗,这是篇相对较长的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生动,极少雕饰斧凿。许多语句至今都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如“阿爷

6、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等等。除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六句比较典雅而外,其余都保留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这篇课文不仅非常适合朗读,而且结合注释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因此,这篇文章的意思教师根本没有必要从头讲到尾,只需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联系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就能大致理解文意。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文章中出现的特殊修辞如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铺排渲染“东市买骏马,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等特殊情况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素朴、自然、生动的民歌语言特点;体味文章为突出

7、木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英雄形象,而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略写木兰多年征战生活过程的原因所在。做好了这几点,这篇文章的解读过程也就顺利完成了。因此,在解读过程中也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在与同学的讨论中、老师的点拨下掌握文章的关键。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动脑的乐趣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尝到学习的乐趣,文言文学习中碰到困难,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自己。(三).品读 有了对文章的理解、关键句的把握、文章艺术美的体会,下一步就是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力求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将文章的内涵传达出来,从而加深对

8、文章的理解。例如,蕴涵深刻哲理的文言文,像十则 、 爱莲说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文章只有让学生在联系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后加以反复地品味朗读,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其实在解读中,学生也许对文章分析和理解还是比较被动地接受老师、同学的意见。那么,品读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其自身的见解和体会,很多文言文的“美”就是在品读中渐渐琢磨出来的。(四).诵读 “熟读成诵” ,学生经过如此的朗读练习,很多文章可能都可以背诵出来了,即使背不出来,大概也能把文章的关键句子,重点句子记诵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优秀的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学生还是比较畏惧文言文的背诵。那么在背诵中不仅要教学生背诵的方

9、法,甚至也可以躬身示范,给学生背诵的信心。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的文言文。记得我在刚开始教书之时,在要求学生文言文的背诵时,总感觉学生有些吃力,很畏惧。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而这篇文言文在他们眼里又很“长” ,所以,一听到要求全文背诵时,好多学生唉声叹气。有一个胆子稍大的学生,悄悄咕哝着:“又要求我们全背,老师你会不会背呢?”声音虽然不大,却刚好被我听到。我突然眼前一亮:为什么我不给他们示范一下呢。我马上合上书,让学生安静地先检查我的背诵,在我吐出课文的最后一个字时,全班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一片赞美声。接下来,那篇文章的背诵也就超乎寻常的顺利。所以,我明白了一点,在要

10、求学生做到时,老师自己也要做到。文言文的背诵也同样如此。诵读文言文,可以巩固对文章的理解,加强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积累优美、凝练的文言语言。甚至在学生今后的人生中有过某种经历后而对某篇文章的道理、某句名言警句有了更深刻真挚的领悟和体会。二 、勤查资料勤动手,查找资料。学习不仅仅是要学生获得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握学习的方法。这才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以前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 ”从另一角度看,它恰恰错误地把教师与学生当作了“桶”与“碗”的关系。教师知道所有,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满堂灌,学生还必须温顺虔诚地听;教师强调自己的选择内容,学生无选择接受。在教学活动

11、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应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敢于争辩,敢于力排众议,独树一帜,但也要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来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 ”(出自李菀教学建议解读所以老师不是要把自己“桶”中的“水”倒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寻找水源。而在现在的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该由学生自己动手的事,却被老师和一些辅导资料给帮忙代劳了。老师满堂灌的包办分析;字的正确读音、词语解释、课文翻译、重点问题答案、习题答题等内容也都能在一些辅导资料中找到。如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资料倒也罢了,但是这些辅导资料可能误导学生,

12、让他们以为学古文就是解释词语、翻译古文等等,而这些又都有现成答案,学古文不过如此。这就把文言文的学习引入了一个误区。其实,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该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文言文的教学重点不是要让学生掌握某句的翻译、句子的理解、主旨的分析,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凭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时,也应该注意引导

13、:首先,要求学生选择好的工具书和资料。有现成提示、答案的辅导资料最好不要。基本的要求是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其次,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通过讨论尽量自己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还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前预习提示、课后复习中引导学生去更广泛地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这样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了,还扩大了知识面,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语文的阅读能力。三、设合理情境 ,激发学习创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

14、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意义的工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的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出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罗马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贺拉斯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出自贺拉斯诗艺 )寓教于乐已经成了素质教育

15、的一个重要准则,它就是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要想学生快乐,就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孔子论语雍也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尤其是面对难度更大的文言文,这还要从挖掘课文本身入手。(一). 根据课文内容,合理的情境导入。如学习口技 ,可以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先接触一些现代的口技表演,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去了解古人同样精湛的口技技艺。学习木兰诗 ,让学生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或课前欣赏动画片花木兰 。学习桃花源记 ,可以给学生生动描绘一番“世外桃源”的美景。学习三峡

16、,可以让学生欣赏三峡优美的风光图片等等。当然这一环节也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如自己去查找三峡的图片,寻找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和用法,查找和询问木兰从军的故事等等。总之,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尽量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引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二).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的教法和学法有生动故事情节的,可以引导学生在查找资料理解文意后讲故事,或指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例如,蒲松龄的狼 ,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比赛,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扁鹊见蔡桓公 ,可以让学生排练课本剧,仔细体会文中的人物性格形象,有对话的,可以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心理、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又如在学习公输时,公输盘和墨子尖锐激烈的对话,可以放在教师引导学生学完课文以后,进行分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