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城市化教学提纲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3097420 上传时间:2020-08-2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城市化教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7城市化教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7城市化教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7城市化教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7城市化教学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城市化教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城市化教学提纲(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城市化,吴莉娅,2,城市化的概念,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的概念。 20世纪,这一名词已经风行世界。 各学科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对城市化作出解释。,3,中国百科大辞典将城市化定义为: (1)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人口学);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的全过程(地理学); (3)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集聚和转化的过程(社会学)。,5,人文地理学词典: “亦称都市化。在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内,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农业人口变成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城市性状态扩大和发展的增加。城市数量和城镇人

2、口比重的增加,是城市化的两个主要方面。 对城市化这一术语的涵义,缺乏统一的解释,有的认为还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等内容。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度、生产资料所有制等多种因素制约。 现代城市化主要指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发展和城市人口集聚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自发的和盲目的。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客观要求,初步确定适当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6,美国现代社会学辞典 人口的移动从乡村到城市,其结果是人口居住在城市较乡村地区的比例增加,以及城市行为模式与思想方法的传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

3、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化的含义,人口集中 人口城市化的方式 人口集中场所的扩大 每个场所人口集中过程的强化 城市化作为一种人口集中的空间过程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 人口集中的速度与比例从数量上反映了城市化的水平,8,地域转化 城市化最直观的表现 地域转化的速度和规模从形态、景观上表达了城市化的水平 产业转型 城市是第二、三产业构成的特有经济空间 城市化是第二、三产业生成、集聚和发展的过程 产业转型从经济角度反映了城市化的水平,9,生活方式变革 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

4、集中性 人口集中 经济活动的集中 文化活动的集中 专业化 流动性 异质性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城市化的过程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聚集、扩散的过程 城市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源地,10,所以,城市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强调: 城市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有自身的规律,11,城市化的类型,美国学者弗里得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

5、性的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传播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许学强等,1997)。,12,根据城市化、相互配合的情况,特别是工业化速度与城市化速度之间的关系,世界城市化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正统的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协调发展。 超前城市化类型。只有城市化、没有或很少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假城市化(Pseudo-Urbanization)和过量城市化(Hyper-Urbanization or Over-Urbanization)两种。 只有城市化、没有或很少过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Deurba

6、nization)和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出现的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13,按城市化的方向划分 集中型城市化 城市化初期的主要趋势,使城市中心密度升高,立体发展; 扩散型城市化 城市化后期的主要形式,它使城市外围地域变质,平面扩大,14,按城市化的空间结构划分 外延型城市化 城市的离心扩展趋势,一直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向外推进 飞地型城市化 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区保持联系的扩展方式,15,按城市发展的动力 自力型城市化 城市内部,由于生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得以扩展,源于城市自身的城市化。 它力型城市化 城市和郊区,由于城市的辐

7、射和影响,或者城市的范围拓展,土地被征用,城市设施的兴起使原来的农村地域急速进入城市状态,变成城市地域,被它力推动的城市化过程。,16,按城市功能与用地的一致性 景观型城市化 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它直接创造市区,也称为直接型城市化。 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强调城市基础设施的普及与完善。 职能性城市化 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它强调在不同的地域发挥城市作用,履行城市功能。 由于其呈零星分散状态,所以又称间接型城市化。,17,按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否 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化 一般而言,积

8、极型城市化应该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产物。,18,城市化的量度,主要指标法: 人口比例指标 世界上一般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量度有三种: (1)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每种量度都有其优缺点。 土地利用指标法 主要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如农业、草原、山地、森林、海滩等)转化为城市用地(如工厂、商店、住宅等)的比率。,19,复合指标法 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的方法。 综合指标一般包括人口比重、城市面积、工业产品率、年度财政收入比例、商业销

9、售额、各类产业的人口结构、管理人口率等。 是测度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演变的主要方法。,20,城市成长力系数法(日本) 城市成长力系数由10个分指标复合而成:总人口;地方财政年度支出额;制造业从业人数;商业从业人数;工业产品生产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住宅建筑面积;储蓄额;电话普及率。 选择两个时间标准然后计算出某城市上述10个分指标在这两个时间标准之间的增减,然后再以这10项分指标各自的全国平均值为100,将各项分指标增减值换算成标准值,最后把这10项标准值进行算术平均,所得数值即为该城市的成长力系数。 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21,查英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法(印度) 四个指标:

10、人口比例,即被评价区域的城市人口占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 人口密度,即城市中每单位面积的人口数。 人口规模,即城市(建成区)的大小。 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 城市化水平与前三项成正比,与第四项成反比。 四个指标的总和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22,世界城市化历史进程,发达国家 城市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过程,实际上起始于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以18世纪末英国城市的发展、兴旺和扩散为标志。 19世纪中叶以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1970s,许多国家的人口城市化(一般达70%以上)已达到饱和状态。 大城市不断扩张,在世界一些地区形成巨大“城市带”。,23,发展中国家 20世纪中期,城市化

11、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数目迅速增加。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化时期是城市迅速发展时期。 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极大地推动城市进程,先进、收入高、生活条件好的城市对处于贫穷落后的农村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4,目前,城市化正在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迅速发展。 这些正在城市化的国家,目前人均寿命最短,营养最差,能源消费最少,教育水平最低。 它们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当年城市化时的人口,但城市人口比重低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城市移民数量大,速度快。 工业化远远低于城市化的速度。 发展中国家城市问题较之发达国家更严重。 基础设施老化,城市面貌不佳。,25,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2、,发展的不平衡性 城市化进程呈加速趋势 城市化呈全球性 城市化道路的多元性 城市化率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性 世界城市化呈明显的阶段性,26,世界城市化的规律,阶段性规律 聚集性规律 不平衡性规律 与工业化互动的规律,27,城市化的时空演进,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可以看出,城市化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表现特征。 从时间上来看,伴随着由工业革命开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城市化揭开了序幕。 城市化刺激了经济发展,城市的发展刺激了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及新的产业部门的出现,而不断更新的新兴产业又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进一步发达的经济能力又为解决城市化瓶颈,持续提高城市化水平扫平了

13、道路。 虽然在主导产业不断更替的情况下,有些以某种产业为主导的城市衰落了下去,进而引发了新的城市问题。 但无庸置疑的是,大多数城市经受了各种考验,不断发展强大,城市规模持续上升。,28,从空间上看,城市化的发展促使单个城市地域面积不断扩大,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发展,城市之间的距离日益缩小,形成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地带。 从城市内部结构而言,城市化使城市由原来的单中心向多中心分布,CBD逐渐形成、成熟,城市功能分区日益复杂、完善。 从城市功能上看,城市化促使城市以某种职能为主向各种功能并存的综合性城市发展,生产性城市逐渐转化为服务性城市。,29,城市化的模型,差异城市化理论模型

14、(theory of differential urbanization) 由盖伊尔(H.S.Geyer)和康图利( T.M.Kontuly)于1993年提出,他们将这个模型作为解释世界上所有地区人口变化的演化模式的基础。 模型将城市分为三种类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并认为大、中、小城市的净迁移量的大小随时间变化,进而根据这种变化将城市发展分为三个阶段:,30,大城市阶段,也叫“城市化阶段”,大城市的净迁移量最大,大多数移民往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增长最快; 过渡阶段,即“极化逆转”(Polarization Reversal)阶段,中等城市由迁移引起的人口增长率超过了大城市; “逆城市化

15、”阶段,小城市的迁移增长又超过了中等城市。 结合当前西方世界比较流行的发展周期的观点,盖伊尔和康图利又进一步提出,“逆城市化”阶段结束以后,紧接着又是城市发展的第二个周期,第二个城市发展周期又开始于“城市化”阶段,迁移人口再一次往大城市集中。,31,“城市发展阶段”模型(stage of urban development) 最初由霍尔(P.Hall)于1971年提出, 1981年克拉森等人对此模型进行了修改。 该模型认为,城市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在这个生命周期中,一个城市从“年青的”增长阶段发展到“年老的”稳定或衰弱阶段,然后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32,如图所示,该模型将一个城市划分为中心

16、城区和中心城区周围的地区两个部分,并对这两个地区的人口增长进行模拟。 它首先根据整个城市地区的人口数量是上升还是下降以及是中心城区还是周围地区人口增长得更快或下降得更快,而将城市发展划分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大阶段; 然后,又根据中心城区和周围地区在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之间的转折点,将这四个大阶段中的每一阶段再一分为二,从而划分出八个小阶段。 该模型提出较早,但作为一个预见性的模型,预示了当前发达地区城市发展趋势,仍具有很强的解释作用。,33,无论是“差异城市化理论”模型,还是“城市发展阶段”模型,都说明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可能具有周期性, 即从中心城区人口增长最快的城市化中心城区周围地带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郊区化中心城区和周围地带人口都下降、中心城区的下降速度快于周围地区的逆城市化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再一次超过周围地区的再城市化, 而且,这种城市发展的周期性已经被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体系的变化所证实 。,34,城市顺序规模发展规律 贝里(Berry)对城市顺序规模分布进行了动态考察,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大城市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