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306362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0 岁度:小儿初生之时。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论语子路:“着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 ,也作“汤饼宴” 、 “汤饼会” 。1 岁牙牙:婴儿刚开始学说话。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2 岁孩提:指 23 岁的儿童。 “孩提,二、三岁之间,再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 ”(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

2、“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孟子尽心上:“孩提子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7、8 岁龀、童龀ch n、齿龀、龆龀 tio chn、始龀、龆年、髫年:指儿童换牙,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 “童龇” ,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 , “龆年”或“髫年”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把垂发扎成两结于

3、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在这里, “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 “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渎垂手侍立。 ”(林黛玉进贾府 )9 岁 九龄:为 9 岁。黄口:十岁以下。指数之年:儿童九岁。10 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外傅之年:儿童十岁。12 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 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

4、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十三:为十三岁。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15 岁笄j、及笄、加笄:女子十五岁,始梳发成髻,以示成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 15 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志学之年: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论语为政 ) ,所以后代称十五岁为

5、“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16 岁二八:为 16 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 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 通俗编妇女 “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 岁冠、加冠:男子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 )弱冠:即年满二十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

6、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叫作“弱” ,这时就要行“冠礼”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结发:男子二十岁。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 15 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 、 “加笄” 。注:举行了冠礼、笄礼后,因为男要戴帽,女要插笄,故头发须盘起来,叫“结发” 。结了发,有了字,别人就将他们当大人看待了,但此时毕竟未强壮,所以这个阶段的人又称“弱冠” ,女子将到加笄的年龄称“及笄” 。加冠加算后,可以婚嫁,所以有“结发夫妻” 、“待字闺中”等词语。如:“予弱冠粤行,汝赏悲恸。 ”(袁牧祭妹文

7、 ) “年方及算,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 ”(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姐 ) “结发为枕席”(孔雀东南飞 )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24 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30 岁而立、而立之年: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论语为政 ) ,所以后代称三岁为“而立之年” 。立, “立身、立志”之意。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三十岁,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 岁不惑、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孔子曰:“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 ,所以后代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 “不迷惑、不糊涂”之意。50 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半百、知命、知天命、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论语为政 ) ,所以后代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54 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60 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六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9、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论语为政 ) ,所以后代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花甲、平头甲子:六十岁。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 ,也称“花甲” 。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六十岁了。 唐事纪事:“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知弄珠。 ”还历之年:指六十岁。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耆q、耆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礼记曲礼上: “六十日耆。 ”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高龄:敬辞,称

10、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61 岁还历寿:六十一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轮,六十一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 岁从心之年:七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论语为政 ) ,所以后代称七十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稀之年:七十岁。古代人活到七十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 70 岁。77 岁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七十七岁。80 岁耋di:七八十岁的年纪。

11、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耄mo:八十至九十岁。 礼记 -曲礼上:“八十九十日耄。 ”耄耋:耄, 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 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 “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岁,泛指老年。中寿:指八十岁以上。伞寿:八十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 ,故称“伞寿” 。88 岁米寿:指八十八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八十八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

12、高,但食欲旺盛之意。90 岁上寿:九十为上寿。鲐背、冻梨:九十。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 岁白寿:指九十九岁,百少一为九十九,故借指九十九岁。100 岁期颐j y 、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 ,即转过一圈了, “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108 岁茶寿:指一百零八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岁。140 岁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对联所写年龄为 141 岁)文学作品品评1红楼梦 失去的大观园 2聊斋志异 瓜棚下的怪谈3三国演义 龙争虎斗4山海经 神话的故乡 5儒林外史 书生现形记 6资治通鉴 帝王的镜子7左传诸侯争盟记8诗经先民的歌唱9离骚泽畔的悲歌10庄子哲学的天籁11史记历史的长城12战国策隽永的说辞13孙子兵法不朽的战争艺术14颜氏家训父亲的叮咛15天工开物科技的百科全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