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糖业工程精编版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43032549 上传时间:2020-08-2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蔗糖业工程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甘蔗糖业工程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甘蔗糖业工程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甘蔗糖业工程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甘蔗糖业工程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蔗糖业工程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蔗糖业工程精编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推荐甘蔗糖业工程目 录 第一部分:子项目申请验收报告 一、子项目申请验收报告 二、学校“211工程”法人组织意见 三、子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四、广西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计划责任书 第二部分:子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一、子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附一、子项目建设成效表 附二、子项目学科学术梯队成员情况表 附三、子项目“九五”期间学科成员的主要获奖情况 附四、子项目“九五”期间学科成员承担的主要研究项目 附五、子项目“九五”期间学科成员出版的主要著作及教材 附六、子项目“九五”期间学科成员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第三部分:子项目经费运行情况 一、子项目经费财务报告 二、子项目经费财务审计报告

2、 第四部分:子项目仪器设备购置情况 第五部分:子项目专家验收报告第二部分:子项目建设总结报告一 子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一、子项目简述(一)项目名称:甘蔗糖业工程(二)项目概况 1、项目领域:轻工、化工、农学等领域。涉及制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作物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自动控制等学科专业。 2、承担本项目的学科:甘蔗糖业工程。 3、项目管理机构与管理。 由于甘蔗糖业工程涉及面宽,本着大机构,小编制,高效精干的思想,以充分发挥协调广西大学理、工、农、商、管等各学科优势,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效益,组建“糖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魏远安副校长任主任,统筹全校相关学科

3、,在校“211工程”办公室支持下进行项目实施和管理,相应进行以下组织建设:(1)遴选生糖学院院长卢家炯教授为重点学科带头人。(2)建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 学科领导小组由魏远安任组长。成员包括卢家炯教授、董毅宏副教授、王双飞教授、徐远金博士等,按建设项目要求,确立了项目负责制,由魏远安、卢家炯任项目负责人,并根据建设内容要求,按队伍和人才培养实验科研条件、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等分工负责实施。(3)建立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小组 为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效率,建立与甘蔗糖业学科有关的学科专家组成的建设咨询小组,小组成员涵盖了甘蔗糖业涉及的校内主要学科。负责对学科的重大问题,如中心

4、实验室建设论证、大型仪器设备引进、机构设置以及重大课题立项论证等,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3)成立三所二室 为更好发挥我校学科综合优势对学科建设和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支撑作用,成立甘蔗研究所、糖业科学研究所、糖厂综合利用与环保研究所、糖业经济与贸易研究室、糖业中心实验室,相应挂靠在相关学院,人员大部分为兼职,体现了“高效精干”,实现“强化建设、发挥效益、滚动发展”构想,使学科得以不断地持续发展。(三)、主要建设内容 1、学术队伍和人才培养 通过引进、培养,争取2000年建设起一支学科各方向(甘蔗高产生理生化、育种基因、天然糖液提纯分离机理、糖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与环保、甘蔗糖业经济与贸易等)都有中青

5、年学术带头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60%左右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在已有甘蔗(作物)栽培、制糖工程两个硕士点基础上,通过建设,硕士点增加一个,为争取博士点打下基础。建设期间,将派出710人赴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进修或攻读学位或合作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理论和科研水平。通过聘请澳大利亚、美国糖业研究所、华南理工大等教授来校讲学或兼任教授,加强与国外相关院校学科合作。“九五”建设完成后,学科及相关专业应具有每年招生硕士生20名左右,联合培养博士生23名的能力。 2、科研和其它条件 着重改善本学科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条件,加快学科向高水平方向发展。(1)糖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建

6、设 学科高显示度建设成果之一。通过建设成为广西糖业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心,为甘蔗糖业应用基础研究、精密分析检测提供技术支撑,成为甘蔗糖业工程技术研究的创新基地,争取到2000年后达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水平。(2)综合利用与环保研究所及中试基地建设 以制糖新工艺新方法、糖厂综合利用与环保中试基地为纽带,在制糖造纸助剂、甘蔗渣综合利用、糖品深加工及糖厂、纸厂等相关废液的综合治理环保等领域,形成集科学研究、中试开发、生产示范的有机结合体系,在甘蔗糖业综合利用与环保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成为新产品开发平台。(3)现代化甘蔗研究温室

7、与甘蔗良种基地建设 建设可调节环境因素的甘蔗研究温室,是学科高显示度建设成果之一。研究温室的建设,可大大强化甘蔗化学调控、糖分生长发育、甘蔗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使甘蔗科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良种繁殖基地,进行良种示范推广,加速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科技兴蔗服务。(4)甘蔗糖业工程信息中心建设 信息推进学科快速发展和引导学科发展方向。建立甘蔗糖业信息室,建立全区乃至全国糖业科技信息库,行业技术经济数据库,建立糖业模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甘蔗糖业工程文献信息光盘系统,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政府、企业咨询服务。(四)主要建设目标 通过学科建设,深入进行甘蔗高糖高产的现代甘蔗农业、制糖工艺过程优质

8、高产低耗、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强化甘蔗糖业的经济研究,带动一批相关学科,充分发挥对广西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2000年成为广西甘蔗糖业的人才培养中心、科研开发中心、信息中心,具有为政府及甘蔗糖业企事业单位提供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提供经济、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能力,使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同类学校中处于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后争取发展成为全国甘蔗糖业科技中心,向世界水平靠拢。 二、“九五”以来的主要建设成绩(一)学位点、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建设情况1、本学科涵盖的硕士点原有两个作物(甘蔗)栽培与耕作学、应用化学,经过“九五”期间建设,新增硕士点两个(制糖工程、制浆造

9、纸工程),2000年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目前,本学科已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1名,为本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2、“九五”期间,学科注意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科拥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4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2人,博士8人,留学回国人员16人,广西高校跨世纪人才2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3人。目前学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6人,在职攻读硕士6人,选送教师出国进修、讲学、访问和参加学术会议17人。 3、19972000年,学科培养博士生2人,硕士生25人,目前学科在读博士3人,硕士17人。(二)实验室及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1、糖业中心

10、实验室建设:该室为本学科重点建设项目,购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近红外多功能分析仪、碳水化合物色谱分析系统、快速蛋白质纯化仪、高效液相色谱、液质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系统等大型仪器,为我国甘蔗按质论价收购体系、糖酶工程研究、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糖厂环保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中心实验室的建成及高水平的开发应用研究工作,引起了国外一些著名公司的关注,美国DIONEX公司中国总代理天美科技有限公司、丹麦FOSS公司中国有限公司、美国Agilent公司亚太实验中心等与本学科签订了合作协议。 2、现代化甘蔗智能温室建设:共投资200万元,主要仪器设备引进以色列技术,2001年3月投

11、入运行。该室建有可调节环境因素的甘蔗智能温室、普通温室、杂交温室、杂交暗室及控制室,实验室面积1152平方米,可开展甘蔗化学调控、生理生化、甘蔗糖份生长发育、甘蔗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 3、糖业及综合利用与环保实验室:已建设成糖业科学技术研究实验室,综合利用(造纸)实验室和糖厂环保实验室,这几个实验室的建成,为在制糖工艺新方法,糖厂综合利用及环保方面研究发挥了极大技术支撑作用,特别是在制糖助剂,糖品新产品、甘蔗渣综合利用,糖品深加工及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 4、糖厂综合利用中试基地建设,已建成蔗果低聚糖中试车间、甘蔗渣(浆)制降解餐饮具中试车间、制糖助剂中试车间。这三个中试车间形成

12、了中试开发和生产示范的有机结合,并孵化了六家高新技术企业。 5、甘蔗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建设:与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昌菱糖业有限公司等共建了甘蔗良种繁育实验基地740亩,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并已成为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三)专著、教材出版及主要权威索引机构收录情况1、专著、教材出版情况:出版专著2部,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and physi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gas exchange of several woody phants under boreal condition,杨丽涛,广西科技出版社,1999;生物学大

13、词典,李杨瑞(参编),林炎坤(参编),广西科技出版社,1999。 2、论文数及主要权威索引机构收录情况:“九五”期间,本学科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被权威索引机构收录11篇。(四)承担科研项目和科技开发项目“九五”期间,本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54项,课题总经费达583.9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科技开发项目27项,其它项目9项。(五)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 本学科通过省级鉴定科研成果共计48项,其中1项达国际先进水平,3项达国内领先水平,19项达国内先进水平。学科高显示度成果2项,即现代化甘蔗智能温室和糖业中心实验室。科技标志性成果3项,即固定化酶

14、法生产蔗果低聚糖、全甘蔗渣生产纸质餐饮具JM超效射流气浮处理工业废水的研究与开发等,其中固定化酶法生产蔗果低聚糖项目已成功孵化了两家高新技术企业,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全甘蔗渣生产纸质餐饮具项目通过技术转让与企业合作,已形成年产值1.2亿元的生产能力,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JMF超效射流气浮技术已在广西、广东、贵州等12家企业应用。本学科获厅级以上奖励10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较重大的有:富镧农用硝酸稀土的应用,李扬瑞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蔗不同基因型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与经济性状的研究,李扬瑞等,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固定化白腐菌降解漂白废水中有机氯化物的研究,王双飞等,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ZS纸浆模塑餐具生产机组的研制,王双飞等,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高粘性流体雾化器研究,董毅宏等,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甘蔗糖厂全部酒精废液浓缩液粉末化实现零排放技术,董毅宏等,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天然产物中活性多糖的研究,魏远安,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六)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与美国、新西兰、日本、香港、澳门、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学术联系,近三年来先后派出17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出国进修、讲学或合作,先后聘请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