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总论(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3030944 上传时间:2020-08-2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总论(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传染病总论(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传染病总论(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传染病总论(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传染病总论(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总论(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总论(课堂PPT)(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传染病总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主讲人:王世伟,2,学习意义及重要性,1,掌握传染病的慨念。 2,掌握感染的慨念。 3,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4,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 5,熟悉传染病的预防。 6,了解传染病的范围,当前对传染病的认识 7,各种名词及慨念。,3,传染性疾病总论,慨念: 一,传染病的慨念: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感染性疾病的慨念: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感染病。 三,传染病学研究的范围: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四,传染病的流行状况,4,

2、四,传染病的流行状况: 1,传染病总体发病率下降,经典传染病显著减少。 2,部分传染病回潮,霍乱、结核、脊灰 3,少数传染病如,性传播疾病呈增加趋势。 4,再现传染病如,AIDS、军团病、SARS、埃博拉病毒、人猪链球菌病、禽流感、甲型H1N1、H7N9流感等。 5,部分传染病年龄上移如,麻疹、腮腺炎。 6,院内感染,耐药菌株感染增加。,5,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慨念 1,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病原体可来自体内或体外) 2,传染:是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构成传染或感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

3、病原体、人体、环境。,6,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况 4,机会性感染,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部位而达其他部位。 5,首发感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6,再次感染,被同一种病原体第二次感染,7,7,重复感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8,混合感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9,重叠感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一种病原体感染。 10,继发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8,11,医院获得性感染。(48小时后) 交叉感染,医院内通过患者或医护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患

4、者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自身感染 医源性感染,诊疗过程或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所致。 12,社区获得性感染。 13,难治性耐药性感染。,9,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谱,五种不同的结局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可转变为病原携带者。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有典型临床表现,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可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带病毒、细菌、虫)病菌可排出体外,急性携带者3月,慢性携带者3月,乙肝携带者6月。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最低。,、,10,三

5、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和繁殖的能力。直接入侵,粘附,受体结合,定植因子,伤口入侵。 2、毒力:毒素及其他毒力因子,毒素有内毒素,外毒素。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 3、数量:同一种病一般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成正比,不同的疾病病原体数量可不同,伤寒10万,菌痢10个。 4、变异性:病原体因环境,药物,遗传等因素而变异,有的致病力减弱,有的增强。,11,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1保护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因子 K细胞、NK细胞 淋巴因子 体液免疫 B 淋巴细胞 抗体

6、2、损伤性免疫 细胞性 IV 变态反应 属特异性免疫应答 体液性 ,12,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征,就是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1、入侵部位:病原体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入侵部位适当,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 2、机体内定位:各种病原体的机体内定位不同,各种传染病都有其各自的特殊规律。 3、排出途径: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排出病原体的途径,是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都有传染性的重要因素。传染期不同。,13,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组织损伤和功能受损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1, 直接损伤 2,毒素作用内外毒素 3,免疫机制,1

7、4,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1,发热 2,代谢改变 蛋白代谢 糖代谢 水电解质代谢 内分泌改变,15,第三节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1,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易感者的途径。水平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先天性感染(出生前从母亲或父亲获得)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16,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8、 1,自然因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畜共患病 2,社会因素,17,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隔离期 3,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 4,有感染后免疫: 再感染,痊愈后再度感染。 重复感染,疾病尚在进行中再度被同一病原体,:,18,二,临床特点 1,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检疫和留观的重要依据。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为止。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复发:体温已正常一段时间,病初的症状再度出现,潜伏的病原体再度繁殖。 再燃:体温未降至正常,又再发热。 后遗症:机体功能未恢

9、复正常(半年为限),19,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 热度 低热 体温上升期 中度极期 高热体温下降期 超高热 热型稽留热,间歇热,驰张热,回归热 2、皮疹时间形态分布顺序,1)疱疹,20,2)斑丘疹,21,3)出血疹 4)荨麻疹,22,3、毒血症:发热,疼痛,厌食,意识改变,呼衰,休克,肝肾损伤。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三、临床类型 急性、亚急性、慢性 轻、中、重、暴发型 典型、非典型,23,感染的相关慨念 菌血症:指血液中存在活菌,可能为暂时性自限性也可能引起毒血症。 败血症:指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引起的毒血症。 脓毒败血症:指化脓性细菌或伴有局部化脓性病灶的败血症。 毒血症:指血液循

10、环中存在大量毒素和炎症介质并引起全身中毒反应,2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指感染或非感染损害因子引起的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及临床表现。本质上相当于毒血症的现代名词。 (SIRS)的临床诊断依据为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钟;呼吸急促,20次分钟;或通气过度,PAco2427KPA(32HG) ;外周血白细胞1210L或410 L ;或白细胞总数正常,但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未成熟中性粒细胞) 10。由损伤因子导致上述2项即可诊断。,;,25,脓毒症:感染引起的SIRS。根据微循环障碍及器官损伤程度分为: 脓毒症,存在感染的证据,并符合SIRS临床诊断标准。 严重脓毒症,低血压,器官功能障

11、碍。 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26,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早期明确传染病的诊断有利于患者的隔离和治疗。诊断要综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资料 一,临床资料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化检查。 2,病原学检查,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特异性核酸。 3,特异性抗体检测。 4,其他检查。,27,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治疗传染病的目的:不但在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 综合治疗原则:治疗、护理、隔离、消毒、一般治疗、对症治疗、特效治疗的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及支持

12、治疗 1,一般治疗 隔离和消毒,隔离分类,消毒分类 护理 心理治疗 2,支持疗法,饮食,补充液体及盐类,给氧,28,(二)病原治疗 1,抗菌治疗 2,抗病毒治疗:(广谱,) 3,抗寄生虫治疗 4,免疫治疗 (三)对症治疗 (四)康复治疗 (五)中医治疗,29,第七节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分类 甲类 2 37种 乙类 27 丙类 11 报告时间:甲类 城市、2小时 农村、6小时 乙类 6小时 12小时 丙类 24小时 24小时 接触者检疫,密切观察 携带者 动物性,30,二、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严密,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体液 接触,昆虫,保护性隔离。 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及终末消毒),预防性消毒。 消毒方法,物理及化学消毒法。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抗体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主动 疫苗 被动 抗体,31,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