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二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302477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二农民工子女上了公办学校农民工,曾经是一个带有轻蔑意味的称谓。农民工的孩子,曾经在城市的学习生活中饱尝辛酸。然而这一切,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探索:农民工子女有了自己的公办学校王良的老家在四川仁寿县农村,2 岁时跟随在建筑施工队当工匠的父母来到成都,一家租房暂住在成华区双水碾街办的红花堰社区。不知不觉中到了 2003 年,小王良该上学了,但他的父母却犯起愁来:王良到哪里读书呢?回老家读书吧,费用倒不多,但无人照看,怕孩子学坏;在附近私人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吧,可听说这些学校都是无证办学,师资安全没保证,怕花了钱孩子学不到东西;到公办学校吧,借读

2、费太昂贵缴不起,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公办学校根本就不收农民工子女。眼看已经 8 月份了,王良的父母仍然一筹莫展。这时,有人告诉他们:成华区政府要在红花堰地区专门为农民工子女修一所学校,不收借读费。王良的父母将信将疑,但最后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学校的报名点给儿子报了名。转眼 23 天过去了,到了新生入学报到注册的日子。王良的父母带着他来到学校,吃惊不小:短短的二十几天,原来的垃圾山变成了一所崭新、规范、整洁的学校,许多像王良一样的农民工子女和他们的父母正高高兴兴地进进出出。从正忙着给学生注册的老师口中,王良的父母得知:学校名叫“成华区红花学校”,是全省第一所专门招收外来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为修

3、建这所学校成华区政府投入了 300 余万元。学校除标准教室外,还设有运动场、实验室、微机室、食堂等教学生活配套设施。学校纳入成华区教育局直接管理,教师全部从区内各公办学校抽调,采用“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收费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经济条件,实行“一费制”,本期收费小学每生 330 元,中学每生 480 元。王良父母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很愉快地给儿子报了名,缴了 330 元一期的包干费用。时光流逝,日子一天天过去,王良和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关爱,目睹了母校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可喜成绩:学校先后荣获“示范家长学校”、“先进少先队”、“四川省国

4、际地球环境生命青少年绘画比赛”金奖等荣誉。无论是学校管理、校风校纪、教学质量还是收费,王良和同学们以及自己的家长都感觉到,红花学校不失为一所好学校,它让在城市边缘流动的花朵有了固定的书桌。开放: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进了公办学校在 2003 年,作为红花学校的学生,王良是幸运的,他首先享受到了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农民工子女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像王良这样的农民工子女在成华区有近 20000 名,在成都市有近 60000 名,他们中绝大多数就没有王良这么幸运了,仍然在为读书缴借读费的事犯愁。2004 年 6 月,成都市政府出台了成都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意见(试行),意见规定:“从 20

5、04 年秋季起,到本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由其父母持原籍户口簿、本市暂住证和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纳税证明(申请就读初一或转学,学生父母须同时提交原就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毕业证明或转学和学籍证明),在每学期开学前的规定时段,到所属城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点报名登记,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调配后,到划片指定的公办中小学办理入学手续;对按规定到教育行政部门划片指定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收学校要严格按照物价部门审核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收费,不得收取借读费”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三证”,农民工子女就可以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走进公办学校,同享接受九年义

6、务教育的权力。要贯彻落实好市政府的这项政策,成华区意识到只建一所红花学校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进一步推广红花学校成功举办的经验,组建了红花实验学校、万年实验学校、二仙桥中学等学校,用于集中解决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同时,他们还大规模实施外来农民工居住集中地区的部分城乡学校的改、扩建工程,先后完成了华建学校、二仙桥小学、龙潭小学、五桂小学、双水小学过渡校、将军碑小学、海滨小学、熊猫路小学等学校的扩建并对农民工子女全面开放,为近 20000 多名外来人口子女解决了读书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4 年,成都市开放公办学校,免收借读费共为 50000 多名农民工子女提供了就读学校。这让众多的农

7、民工子女也像王良一样,享受到了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大量农民工子女的入学,使农民工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更安心地投入到成都市的经济社会建设工作中去。关爱:让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 刘强的父母为了生活从凉山州来到成都打工,把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刘强留在了凉山由爷爷奶奶照料。夫妇俩住在成华区五桂桥小学附近,每当看见上学的孩子从家门口经过,两人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难受,幻想着有一天儿子也能来到成都,既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又能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受到好的教育。但是就读公办学校每年必须缴纳高额的借读费,再加上日常开支,两人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承担,让孩子受到优质教育的愿望只能想想而已。2004

8、年 5 月,刘强的父母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凡是外地到成都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只要三证(暂住证、农村户口、用工合同)齐全,就可减免借读费入读公办学校,享受与当地居民子女同样好的教育。夫妇俩喜出望外,立即将刘强从凉山接到成都,并就近在五桂桥小学入学。愿望终于实现了,刘强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到学校读书,父母看着孩子的高兴劲儿,也兴奋得整夜未合眼。然而事情并未就此解决,刘强到了班上以后,由于说话时总要带上方言,时常会遭到同学的嘲笑,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刘强变得沉默寡言了;更严重的是父母常年在外,爷爷奶奶只能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无法对刘强进行很好的教育,再加上凉山地处偏远的农村,教学质量较差,他到

9、了班上以后,学习非常吃力,也将很多坏习惯带到了班上,影响了班上的班风,同学们都逐渐远离他,刘强常对父母说他不愿意再读书了。面对刘强的这些问题,五桂桥小学的老师们都明白必须妥善解决,否则家长的希望就会落空,学校也会失去家长的信任。于是,老师们聚到一起,研究起解决方案来:首先恢复刘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让孩子相信“我能行”;其次解决刘强学习困难的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和学校的关爱下,一个学期后,刘强和班上的同学相处融洽了,时常能看见他灿烂的笑脸,双眼中也逐渐流露出自信,虽然成绩还不是很好,但也有了一定的进步。看到家长与孩子满意的微笑,老师们也欣慰地笑了。在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这次来自农村的孩子们,终于走进并融入了城市公办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我们欣慰地看到,花朵般的微笑终日绽放在他们纯真的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