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 浅谈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 人教版.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3000691 上传时间:2020-08-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 浅谈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 浅谈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 浅谈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 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 浅谈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 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 浅谈语文教学改革的尝试http:/www.DearEDU.com 语文是一门最接近生活的学科,它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语文课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然而,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灵性。这种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铺开,我认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积极转向素质教育,做新课程标准推行的实践者。所以我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克服困难坚持去探索、去尝试。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感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对

2、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素养,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这里我着重谈一下语文活动形式之 “提倡说本剧和学生演剧”的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提倡编演课本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依据。 我因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人格修养的手段,乃至作为人格完成达到“仁”的境界的一种功夫;艺术教育可使蕴藏于生命深处的“情”得以发掘出来,使生命得以充实。从某种意义上看,课本剧以及学生演剧也应当被视为艺术教育!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是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他指出“只有手到、

3、心到,才是真正的做”。陶先生认为:“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学生演课本剧就是“做”的一种具体表现。 课本剧本身取材于语文教材,而教材大多是经过时间筛选的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又经过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教育感化作用就会更强烈。它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感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其影响就不是单纯靠书面文字所能达到的。一篇课文编成课本剧演出,受到生动形象感染和教育的不止几人、几十人,而是全体师生、所有观众。这对学生、学校、社会都是有好处的。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记叙性强的课文已有许多被改

4、编成了新颖生动的课本剧。它们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本剧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活跃的组成都分而受到人们更为充分的重视。 二、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感叹:“课文已分析得很细了,可学生还是听不懂,不喜欢听。”许多学生辛辛苦苦学了十多年,语文水平却不如人意。有一些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优异,可遇到使用语文知识技能的实际场合就束手无策。造成这种高耗、低产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5、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上课是完成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过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里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扑灭了许多学生兴趣的火花。 面对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我在实践中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

6、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其意义具体表现为: 1.改变了师生对语文学习的陈阳观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在旧理念中,许多老师和学生往往认为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会认一些字,会解一些词,会写些常用的文章,在语文考试时靠记忆背诵得一些分。其实,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理想的境界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倡课本剧和学生演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开展演课本剧活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7、,着眼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变沉寂的课堂成了活泼的大舞台,变静态的书本为动态的情景表演,变封闭的教室为开放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在舞台上,学生多了自由的思想、多了自由的想象、多了自由的发挥。学生兴趣浓厚,激情倍增,如改编剧本时,有时为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争得面红耳赤。排练时,学生踊跃参与,一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异常活跃。演出时,师生沉浸在剧本创设的氛围中,大家时而拍掌大笑,时而热泪盈眶,热烈地为参加演出的同学祝贺。整个活动由课外准备到课堂表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充分的互动中,相互适应、相互调节,从而形成一种整合,更优化了课堂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极大地得到提高和

8、加强,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模式,无疑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 2.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 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课内、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能力的形成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形成的,在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开展课本剧活动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

9、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在实践中又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 3.有助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比翼齐飞。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排演课本剧正是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

10、青图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工于写作的,就改编或写剧本,它是文学、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学生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并不断增强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这项活动中,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社会生活体验,以及美的熏陶和享受,都将沉淀在学生的生命里,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构成完整的素质结构。 4.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程标准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部分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捉进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

11、文字的过程中,把握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倡导质疑探究,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课程标准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提出,反映了现代教育注重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人的分折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和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强调记忆,从启蒙教学开始就要求学生背诵记忆教材。而这种记忆又大多表现为被动的“机械记忆”,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成为满腹经文的书呆子,只知背诵“赵、钱、孙、李”和撰写“八股文”,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则知之甚少。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多是一种求同思维,而语文课本剧的表演中

12、更多是要求学生发挥求新、求异思维,限制求同思维的负面作用,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求多种答案和结局,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迪智慧。比如在童话皇帝的新装课本剧的改编写作中,有的学生选择了为其加上结尾。学生们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剧本,骗子的结局各不相同。这些闪耀着学生智慧火花的构思无不让老师欣喜。 5.改变了旧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相长。在活动中,老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板起面孔授课的先生,而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随时可以给学生以帮助的拐杖,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学生不再对教师敬而远之,而是与老师共同讨论,共同研究,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异常活跃,那些曾被视作“差生”的一部分

13、,演起戏来甚至优于那些“好生”,语文的学习也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课堂中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演员们是投入角色的专注,群众是观看的捧腹,编创人员是欣赏时的得意,同学们在活动中都感受到了愉悦,而此时教师则多了一张舒心的笑容,多了一份对学生的理解,也多了一种对学生全面认识的途径。师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无比的亲和力(并相信这种亲和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键康)。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正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它为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三、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看课本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

14、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的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它。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文为“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课本剧在形式、内容、思维方面的“三新”,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其表现为: 1.形式新

15、,学生学语文有兴趣。 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来了。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要编演课本剧,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过去学生对戏剧常识不愿学习,现在他们可就主动去学习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的读下来。有了戏剧的知识基础,接下来要回过头进一步学习所要改编的课文。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学生在改编和表演剧本时,会发现许多问题,他们积极向老师求教,对老师提出的建议

16、积极采纳。这样自然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开展活动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2.内容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成剧本,还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如次排演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场”一幕:孔乙己端来一碗洒,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摆着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架子,学生在改编中增加其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迂腐可笑的性格一展无遗。表演时,演员把孔乙己有意炫耀的声调、“排出九文大钱”动作表现得细致生动。这些对原作成功的改编和表演都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准确的把握。我们也可以肯定,学生己具备了把语文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