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人民论坛)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299909 上传时间:2017-10-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人民论坛)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人民论坛)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人民论坛)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人民论坛)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人民论坛)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人民论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人民论坛)(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人民论坛)汪金友 人民日报 ( 2009 年 5 月 25 日 04 版)“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 ,又要行万里路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

2、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 ,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 ,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

3、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 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起“读万

4、卷书”来,“行万里路 ”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几次面试,都名落孙山。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

5、领。“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阅读的高度(金台随感)郭文斌 人民日报 ( 2009 年 5 月 25 日 16 版)中国古人认为,许多进入我们视线的信息,大都会成为一粒种子种在我们的心田,只要是种子就迟早会发芽,迟早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孔子讲要“思无邪”,所以古人讲要 “善护念 ”。如果我们每天阅读的是温暖的崇高的引人向上的读本,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田种下去的也是这样的东西;如果我们长期处在一种对抗的矛盾的仇恨的分裂的信息当中,久而久之,我们的心田也是这些东西。古人认为心平才能气和,黄帝

6、内经讲健康的唯一途径就是心平气和,所有的非健康的原因都是因为气不和造成的,而气不和的原因就是心不平。一个人心平气和,一个人健康;一个民族心平气和,一个民族健康。前段时间看到一个信息,一所学校的几位男生把本班的一个女生骗到郊区,身上浇上汽油,要活活烧死。法官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他们并没有烧死她,只是在完成一个游戏程序,让人非常震惊。这些孩子之所以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混淆,就是无节制的暴力的网络阅读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是巨大力量。一个人的健康,来自每个细胞的健康;而每一个人则是家的细胞,民族的细胞。而这些细胞的形成,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阅读事关国家强大,民族复

7、兴。中国传统文化是生命关怀文化,更重视从品德修养中获得人生意义。金钱是重要的,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不能完全以金钱来衡量。人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近年来接触了不少焦虑症患者,他们大多是因为没有一个正确的幸福观所致。为此,引导人们葆有一个安详的、健康的心态,至关重要。文化的职能还在于它的反污染,反尘垢,在于给人们提供一条回家的路,阅读亦然。懂得养花的人都知道,浇花要浇根。而孝,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何唯独中华民族延续下来?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倡导孝的民族,倡导安详的民族,倡导爱的民族。弟子规中说“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假如不去实践,我们就无

8、法体会其中的奥妙。我们可能懂得如何端着一个满杯,却并不懂得如何端着一个空杯;我们可能懂得如何身处满室,却并不懂得如何身处虚室。为此,非常喜欢弟子规中的一句话:“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就是说,假如我们不去实践,那么我们即使满腹经纶,对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是多长些浮华而已。古人传下来的很多箴言就是让我们从常识做起,从一言一行、一粥一餐做起,从一件衣服怎么放一个杯子怎么执做起。看上去平常,但绝非小事。这就是阅读的高层境界:重要的是要去实践爱,而不是把爱变成口头禅。 本色人生(时代先锋)记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杨德千本报记者 冯春梅 人民日报 ( 2009 年 5 月 25 日 0

9、1 版)杨德千给官兵上光荣传统课。赵 鹏摄杨德千,94 岁的老红军战士、北京军区装备部干休所副军职离休干部。即使是躺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病床上,他每天也要手拿放大镜,逐行逐字地读报、看书。护士长禁不住说道:“您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还是要多休息、多调养呀!”杨德千听了,不但没停止,反而向前来巡查的医护人员询问最近学理论的情况。“倔老头!” 大伙既钦佩,又担心。毕竟,至今尚健在的老红军,算得上“国宝级” 了。杨德千是位出了名的爱学习的老红军。从 1940 年 5 月被晋西游击队授予“模范党员” 称号,到 2005 年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8 年被总政表彰为“全军优秀共

10、产党员”,他学习到老、奉献到老,也光荣到老。“学习宣传党的理论,也是红军本色”杨德千的学习动力,源于永葆本色的责任感。杨德千本来是立志求学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打破了他的美梦。抱着“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满腔热血,他报名成为一名“青年抗日决死队”队员,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很快加入党组织。1938 年 6 月,杨德千所在纵队组织官兵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当时,全纵队只有一本书。杨德千和几名文化程度较高的战友分工,点着油灯,趴在石头上,忙了整整一晚上,终于将书抄完。“这次抄书,让我找到了学习理论的方法,也明白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重要性。”70 多年后,杨德千对那次抄写经过,仍然念念不忘。杨德千至今仍

11、然喜欢抄书。从抄写毛主席的书,到抄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读本、科学发展观读本,长期不辍,从不间断。到他家去过的人都会发现,在那里挂了 70 多幅由他抄写的理论名句条幅。“又学习,又练字,又受教育,这个习惯给我的帮助太大了。” 杨德千对自己的不懈坚持,颇有些自豪。不算从前学习的积累,仅仅从他 1982 年 10 月离休算起,就先后研读毛泽东选集、邓小平理论、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理论读本等理论书籍 100 多册,做理论学习笔记 40 多本,撰写心得体会 40 多万字。杨德千为自己制订了一份理论学习规划,要求自己做到:天天有个小目标、天天有个小希望、天天有点小进步。这三个“天天有

12、” ,一坚持就是 27 年!近年来,年近百岁的杨德千体力日渐衰弱,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学习 5 个小时以上。年老眼花,就买来放大镜;听力下降,就戴上助听器看新闻、听报告;生病住院耽误了听课,他就让工作人员借来材料朗读。2006 年夏天,干休所组织科学发展观学习时,杨德千刚刚安装完心脏起搏器出院,得到消息之后,在家里坐了不到 5 分钟,就要去听课。大家扶着他到了学习室,不到半个小时,他就晕倒在椅子上。一醒来,他便说:“我没事,我们继续听课吧。”杨德千是北京市石景山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的理论辅导员,也是部队 10 多个单位邀请进行传统教育的“编外教员” 。多年来,不论春秋、寒暑,他有请必到。干休所的工作

13、人员心疼他:“杨老,你为革命工作了一辈子,现在离休了,应该好好享受,还这么劳神干吗?”也有人说:“你已经不在领导岗位上了,学理论还有啥用?”杨德千坚定地说:“一个从红军队伍里出来的人,本色不能丢!学习好、理解好、宣传好党的理论,那也是老红军的本色!”“不学不用党的理论,怎能与党同心同德?”杨德千把学习目标,盯在跟党走、不掉队的远方。“一个党员要知道党号召自己干什么,首先就得学好党的理论。” 这是杨德千几十年人生经验的总结。杨德千 1936 年 12 月参加革命,先后经历百团大战、太原战役等大小上百次战役战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斗在晋绥军区、清太徐指挥部等单位;新中国成立后,在石家庄第6

14、 高级步校、第 6 政治干部学校、军委防化兵学校等单位工作;还担任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政委等职。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人生路万里,靠什么不迷航?杨德千一字一顿地说:“学习。”正是抱着这样的人生信念,杨德千始终把号召和带领身边工作人员、周围干部群众学习,用理论武器解决思想问题,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干。一段时间,大家关注 “中央反腐倡廉的力度加大了,为什么腐败现象却屡禁不止” 、“经济建设搞上去了,为什么环境污染却更加严重”、“人民币升值了,为什么国内物价却一涨再涨”等问题,杨德千顾不上年高体弱,时常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讨论,有时候还把自己收集的专家解答印发给大家。干休所勤务队队长

15、葛伟生,入伍就在干休所。1992 年,小葛被选去参加司机培训,因思想松懈,开车撞了树,胳膊受了伤,情绪一蹶不振。后来考军校,连续两年落榜,一时间信心全无。杨德千经常找他谈心,讲红军屡挫屡战、夺取胜利的故事,鼓励他认准理想,继续奋斗。小葛再次鼓起勇气,刻苦学习,在 1995 年考上蚌埠汽车管理学院。干休所有个战士叫王表,因一时挫折产生了自暴自弃情绪。杨德千得知后,主动让小王到自己身边工作,并引导他学习理论知识。后来,小王因工作表现突出,加入了党组织,还提了干。 这些年,在杨德千身边工作的战士,经过他的教育、培养,有 21 人次入了党,有的被评为优秀士兵,有的考上军校,有 9 人退伍后进了党政机关

16、,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杨德千总有一种担心:“离休以后,怎样才能与党保持政治上的一致?自己会不会因为思想落后而违反党的要求?不学不用党的理论,怎能与党同心同德?”他说:“ 这些担心,每隔一段日子就会在头脑中冒出来。”一位年近百岁的老红军对自己的危机感,竟然如此强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终于明白杨德千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学习热情,为什么会那么痴迷于政治理论学习了。“人可以离休退伍,但思想不能离党落伍!”“打了几十年的仗,我懂得一个道理,要打胜仗,只有争先恐后往前冲,绝不能缩头缩脑往后退。搞虚假、不学习,会要人的命!”离休这么多年了,杨德千始终用打仗的精神学习、宣传和实践党的理论。边学边用,从自己的“家事”做起。杨德千的外孙女在加拿大读书工作,回国探亲时,正值党的十七大召开。“你知道十七大的精神吗?”他问。“知道一些,说不了太多。”外孙女明白爷爷的心思。“你虽然出国了,可仍然是中国人,那就得学习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