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的成人依恋与事故倾向性精编版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142998131 上传时间:2020-08-2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人的成人依恋与事故倾向性精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建筑工人的成人依恋与事故倾向性精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建筑工人的成人依恋与事故倾向性精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建筑工人的成人依恋与事故倾向性精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建筑工人的成人依恋与事故倾向性精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工人的成人依恋与事故倾向性精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人的成人依恋与事故倾向性精编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推荐北京市高等自学教育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建筑工人的成人依恋与事故倾向性专 业 心 理 学姓 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二一一 年 十月版权声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并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益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摘 要目的:调查深圳建筑工人的事故倾向性和成人依恋,并探讨二者的关系。被试:深圳市建筑工人共300人。方法:采用事故倾向性问卷和成人依恋问卷,对深圳市建筑工人的基本情况、事故倾向性、成人依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建筑工人的事故倾向性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2、不同工作年限的建筑工人在安全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极显著,不同学历的建筑工人在阴性致险因子上的得分差异边缘显著,不同抚养人口的建筑工人在事故倾向性量表上3个维度的得分均差异显著,不同婚姻状况的建筑工人在阳性致险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极显著。(2)建筑工人的成人依恋在各人口学变量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不同工作年限的建筑工人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上的得分差异极显著,不同学历的建筑工人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上的得分均差异不显著,不同抚养人口的建筑工人在依恋焦虑上的得分差异极显著,不同婚姻状况的建筑工人在依恋焦虑上的得分差异边缘显著。(3)成人依恋量表与事故倾向性量表上各维度得分存在很大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在大多

3、数的维度上相关显著。依恋回避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阴性致险因子对其影响显著,依恋焦虑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阳性致险因子对其影响显著。结论:深圳市建筑工人的事故倾向性和成人依恋存在很大关系。关键词:建筑工人 事故倾向性 成人依恋目 录1 引言52 文献综述62.1事故倾向性62.1.1事故倾向性的定义62.1.2事故致因理论62.1.3事故倾向性的相关研究92.2成人依恋102.2.1成人依恋的定义及其理论102.2.2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112.3建筑工人的事故倾向性和成人依恋122.3.1建筑工人的事故倾向性122.3.2建筑工人的成人依恋132.4与事故倾向性和成人依恋有关的关系132

4、.4.1有关事故倾向性和成人依恋的研究132.4.2当前研究中的不足153 问题的提出154 研究方法154.1研究对象154.2研究工具164.3施测方式174.4统计方法175 研究结果175.1成人依恋量表的统计结果175.1.1成人依恋量表的描述统计结果175.1.2成人依恋量表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比较185.2事故倾向性量表的统计结果195.2.1事故倾向性量表的描述统计结果195.2.2事故倾向性量表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比较195.3成人依恋量表与事故倾向性量表上各维度得分的关系215.4成人依恋量表的回归分析结果216分析与讨论226.1事故倾向性量表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

5、异分析226.2成人依恋量表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246.3建筑工人的事故倾向性量表和成人依恋量表的各维度的关系分析257存在的问题268总结279参考文献2710致 谢3011 附录:研究所用调查问卷311 引言从百度百科中查到,建筑工人,指从事建筑工作的工人。八十年代的建筑工人指在建筑公司工作的正式工人和临时工人。随着企业改革,部分建筑工人转业分流,部分人员成为建筑包工头。现在的建筑工人基本上是来自农村的农民,极少数为大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工人的群体是一些生活在社会较低层,靠自己劳力来赚钱养家的人,通常在工地要进行一些搬、抬、康等重体力的工作。一些建筑工人的事故伤害问题时常出现在报纸和

6、新闻中。新闻标题如“上海一建筑工地发生意外 工人乘电梯被轧脖丧命”、“杨浦一工人安装电梯时颈部不慎被卡墙体间身亡”、“绳索断裂盘曲钢筋弹开 工人被击中要害不治身亡”等,不是少数。2005年上半年, 全国建筑业就发生事故869起, 死亡960 人, 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0. 6%和29. 4%, 但是, 六、七月份以来, 事故又有所抬头, 其施工伤亡事故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 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式仍然不容乐观。据事故调查显示: 建筑工人安全意识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加大建筑工人安全培训是刻不容缓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 建筑业伤亡事故已由原全国排列第三位, 跃入

7、行业第二位, 仅次于矿山1。可见,目前建筑工人的安全问题面临严峻考验,提高建筑工人的安全意识更是刻不容缓。2 文献综述2.1事故倾向性2.1.1事故倾向性的定义在加里德斯勒教授关于事故与人的因素关系研究中,引用了美国管理学者埃里斯特麦考密克和约瑟夫提芬提出的个人特征与事故相联系的模型,他们认为个人特征如个性、动机等,是某些行为倾向例如冒险倾向和不正确态度的基础,这些行为倾向相应地引发不安全行为,例如不遵守程序和注意力不集中,相应地这些不安全行为又增加了个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2。事故倾向性是指一些人因生理心理原因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发生事故的内在属性。很多研究数据显示,事故倾向性是一种个性特征3-4

8、。事故倾向性理论认为,事故倾向性人群引发事故的心理、生理特性是相对稳定的,一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此种特性得以激发, 一定环境特定时期内此种特性被高度激发而诱发事故。即事故倾向性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它是特性时期环境三维模型4- 5。此理论明确指出:有关事故倾向性的特性、时期、环境是事故倾向性驾驶人发生事故的三个因子,如何控制此三个因子成为本交通事故预防系统的核心内容,也即本系统的理论基础。即事故倾向性是把人的因素看做是事故发生的因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解释事故发生的原因。2.1.2事故致因理论(1)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单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 事故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 因素是指人、环境或物的

9、某种特性,其代表性理论主要是事故倾向性理论。1919 年, 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发生的次数和有关数据, 按不同的统计分布( 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等分布) 进行统计检验, 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工人更容易发生事故。后经1926 年纽伯尔德以及1939 年法默等人研究, 逐渐演化成事故倾向性理论(Accident Proneness Theory ) 。所谓事故频发倾向, 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个人的内在倾向。根据这一理论, 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是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 减少事故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等, 从众多的求职人

10、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一旦出现事故频发倾向者则将其解雇。事故倾向性理论是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 只确认了事故原因的一个侧面, 并且只提出单一的补救措施。19世纪末20世纪初, 差别心理学盛行, 事故倾向性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曾在安全管理界产生重大影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被许多西方工业界作为招聘、安排职业、进行安全管理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最大的弱点是过分强调了人的个性特征在事故中的影响, 把工业事故的原因归因于少数事故倾向者。(2)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事故是由一连串因素以因果关系依次发生, 就如链式反应的结果。其代表

11、性理论主要有: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和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提出了 “事件链” 这一重要概念,即伤害与各原因相互之间具有连锁关系。海因里希认为事故连锁过程受以下五个因素的影响:1) 遗传及社会环境遗传及社会环境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2) 人的缺点。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个体等性格上的先天缺点, 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等后天缺点。3)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 可能再次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

12、 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4) 事故。即由于人、物或环境的作用或反作用, 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5) 伤害。即直接由事故产生的财产损害或人身伤害。海因里希认为,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 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 中断事故的进程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认为, 尽管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但认真追究, 却不过是其背后原因的征兆, 是一种表面现象。他认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失误。博德的事故因果连续过程同样为五个因素:1)控制不足。安全管理方面的控制不足, 是事故导致伤害的最根本的原因。2

13、)基本原因。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和工作方面的原因。其中个人原因有身体、精神方面的问题, 缺乏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和动机不正确等;工作方面的原因有操作规程不合适, 设备、材料不合适, 通常的磨损以及异常的使用方法等。3) 直接原因。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直接原因是基本原因和管理缺陷的表象。4)事故。认为事故是人的身体或建( 构) 筑物、设备与超过其阈值的能量接触或人体与妨碍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接触。防止事故就是防止这种接触, 如采取隔离、屏蔽、防护、吸收、稀释等措施, 显然这一定义无形中应用了能量转移的观点。5) 伤害损失,是指事故造成的结果, 包括人员伤亡和财务损失。亚

14、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英国伦敦大学约翰亚当斯教授提出了一种与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相类似的。亚当斯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其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性质。亚当斯理论的核心在于对造成现场失误的管理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操作者的现场失误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及安全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差错或疏忽、企业领导人决策错误或没有做出决策等失误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安全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管理失误反映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另外,管理失误涉及到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较单因素理论而言, 对事故致因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随后的几种事故

15、致因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对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缺陷和不足作了补充。海因里希认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人的遗传因素,博德认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失误, 即管理方面的控制不足。亚当斯则进一步研究了管理失误的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从而使事故的归因研究、从追究个人原因和责任转向对组织中管理缺陷的探索,使这一因果链模型得到进一步发展6-7。但无论是早期的三因素理论,还是后来多因素理论,其都认为发生事故者本身的事故倾向性是不可忽视,它是事故发生的动因之一。2.1.3事故倾向性的相关研究自二十世纪初期,研究者发现了工人的个人因素对事故的影响,并发展成为事故倾向理论,之后有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这一因素对事故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企业选择员工的依据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在驾驶技术接近,驾驶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驾驶员发生的事故却不均衡,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与驾驶员的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