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与《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42997034 上传时间:2020-08-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活》与《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复活》与《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复活》与《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复活》与《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活》与《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活与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摘要】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部被称作创作顶点的小说。作家对男主人公涅赫留朵夫人物形象的结构学把握,对其外部身体活动线索与心理运动轨迹合而为一,共同构成作品单一、厚重的叙事主线。施林克的朗读者是一部充满历史意识的小说。作者企图通过朗读者的写作逃脱过往历史的纠缠,然而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却不由自主地再次身陷历史的囹圄。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巨大碰撞以及人面对历史时“逃脱”与“承担”的两难挣扎,施林克探询了现实应如何去承担历史、现实如何与历史共处以及人在现实与历史的夹缝中所应持有的态度等问题。本文将复活与朗读者放在一起探讨其中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关键词】复活;朗读者;觉

2、醒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把一个老年圣哲的灵魂放在一个年轻罪人涅赫留朵夫形象的塑造上。此一人物曾经是个浪荡公子、恶棍,后来却良心发现,在忏悔中成了殉道者,完成了痛苦的、折磨人的道德自我完善:即实现精神上的“复活”。同复活一样,朗读者主人公通过通过“逃脱”与“承担”的两难挣扎实现人性的自我觉醒。一、复活聂赫留朵夫的灵魂复归之路有学者曾说,聂赫留朵夫并不是聂赫留朵夫,而是聂赫留朵夫们。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他是当时俄国社会中贵族的代表,从小养尊处优,生活在社会的上层,他是他那个阶层的代表。显然,聂赫留朵夫的生长经历与社会阅历,也是他所在阶层大多数人的人生。因此,聂赫留朵夫的人生转变与忏悔,也是他所代表阶层应

3、有的、而且是正在经历的人生。虽然他身为贵族,但是在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原是赫伯特 斯宾塞的热烈的信徒”,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自己的满腔热情,他相信这个社会是有“正义”的容身之处的,他也曾把自己的土地分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由此,可以看出,年轻时的聂赫留朵夫在思想上要求进步的,他后来所犯下的罪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习气造成的。此外,在爱情方面,他对姑妈家的玛斯洛娃的爱情也是真诚的,年轻时的他,身上没有他那个阶层所特有的轻浮之气,而是真诚和富有爱心的。但是当他参军之后,再次来到姑妈家的庄园时,几年的参军生活,己让他变得面目全非,他变成了他那个阶层典型的人物:享乐、利己;最明显的表现在他对玛斯洛娃的爱

4、情上。他诱奸了他曾经相爱的玛斯洛娃,在这之后,他还启图用钱来偿还玛斯洛娃;而与此同时,他还与一位贵族的妻子有染,并准备向一位贵族小姐求婚。此时的聂赫留朵夫己经完全没有了三年之前的信仰,而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坠落贵族的代表。当他在法庭上再次看到玛斯洛娃时,他的内心受到强烈的撞击。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邂逅”在他人生当中起了转折的作用。看到十年前他曾引诱的玛斯洛娃时,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十分复杂,他突然被自己所造成的“孽债”感到自责,进而,他也对自己十年的生活有了一个大概的概括,那便是:坠落。他在精神上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是那么的不可原谅,是那么的可耻。聂赫留朵夫在精神的突然惊醒,让他开始正面面对自己

5、和玛斯洛娃的爱情与责任:面对己经没有了生命权利的玛斯洛娃,他深深的意识到,自己正是造成玛斯洛娃悲剧的源头,而他有责任让玛斯洛娃回到正常的人生轨迹上来,这是聂赫留朵夫对自己道德与良知的审视,更是他救赎之路的开端。在对玛斯洛娃的救赎之路上,上诉虽然失败了,但是聂赫留朵夫的人生忏悔才刚刚开始。在对社会的关注上,聂赫留朵夫似乎也有了不同以前奢靡的生活态度的认识,在玛斯洛娃让他走上“救赎”之路之后,聂赫留朵夫开始关心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们。当他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艰辛生活时,他开始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在阶级的十恶不赦,并且对贵族阶级深深地厌恶,他开始了对自己阶层的批判。当他在为玛斯洛娃奔走时,他看到

6、了监狱里肮脏、恶劣的环境,以及法律对平民的不公平待遇,他开始对底层大众关心起来。当他目睹了农民贫困的生活现实,儿童与妇女不堪生活重压而夭折之时,更加重了对自己所在阶层的愧疚。最终,痛苦的聂赫留朵夫在圣经里找到他精神的复活之路。当他到寒冷而又贫瘠的西伯利亚之后,他与社会底层人民和先进的革命者有了深入的接触,他的灵魂复归之路才真正的找到了住所。“别了,旧生活,永别了。”他决心与自己以往的生活与阶层决裂,开始了一种不同于自己以往的人生之路,他开始为社会沉思,为受压迫的人民申诉。就像福音书中他找到的消灭恶势力的方法,“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有罪,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旨为人幸福而工作”。至此,聂赫留朵夫的

7、灵魂复归之路得到了升华,而他也终究找回了年轻时的自己。二、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1、朗读唤行醒人性和灵魂15岁的德国少年米夏与36岁的有轨电车售票员汉娜之间发生的欢愉而短暂的情感经历,在世人眼里根本就是“不伦之爱”,一个畸恋故事,一段令人难以启齿的情爱往事。是的,在神圣的爱情中性的成分永远让人无法辨析。小说中多处涉及性的描写非常细致:她(汉娜)把袜子卷过小腿肚,卷过膝盖,提到大腿。此时此刻,少年时的米夏第一次爱上了汉娜。这就是他美好难忘的初恋。他跑出了房子,却跑进了自己一生也无法挣脱的爱情。这里,爱情里也许夹杂着更多的是性和占有的成分,充满少年初恋的荒谬。“我们朗读、淋浴、做爱、并卧,一切

8、打开我们之间的亲密大门的,我们都做对了”。在已步入中年后的米夏的记忆里,少年时的他每日望眼欲穿地期待夜晚的来临。那时,他们首先是做爱,然后入睡,接着醒来,再做爱,再入睡,再醒来,周而复始,夜以继日。但除此之外,让米夏忘情的除了她有一副非常健康强壮而又特别富有女人味的身材,还有她的姿态和举止,觉得她倒是以一种沉稳厚重之感取胜,包括她以一种安祥稳重的韵律而行事的方式,留给人的永远是舒缓流丽,妩媚生姿,风情万种。沉迷的米夏还模仿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和德国诗人贝恩的风格,曾经写出了一首记录他们之间密切关系的诗歌以抒发自己的心声。人们从米夏的爱里,除了感到初恋的青涩、依恋、纯粹、炙热得发烫、无尽的欲望和阳光

9、下的美好之外,隐隐能洞察到两人不可避免的悲剧未来。然而,贯穿两人故事始终的线索是朗读,他们是朗读者和聆听朗读的双方。朗读跨越了战争,跨越了监狱的围墙,也跨越了诸如秘密、现实、政治等滚滚红尘,成为成年后的米夏拯救汉娜的合理途径,也是救赎已经变得“冷漠无情和极端敏感并存”的自己唯一的选择。在邂逅和失之交臂的岁月里,他们彼此互为导师,却相互伤害、背叛,尽管深爱对方至骨髓。他们分别扮演了成长者、朗读者、背叛者、痴恋者、负罪者和受害者等角色,这些角色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两个斑驳、丰满的成长主人公形象。朗读使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朗读也唤回了他们双方的人性和灵魂,成为他们之间爱的救赎。2、文明是米夏灵魂复归之

10、路的引领者凡读过小说的读者可能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汉娜的愚昧无知文盲的身份害了她自己,耳畔时常会响起汉娜如何严厉斥责米夏读书“白痴”无用的论调,更不会忘记她站在米夏父亲书房面对书架伫立凝望的身影,和那贯穿整个故事的琅琅的读书声。书架、书房、书、朗读知识的化身,是世间文明的象征,代表着人类的智慧和进步。但汉娜在那个缺失文明的年代,没有书,没有教育。为了隐瞒自己的文盲身份,她甚至有意识地改变了职业,从而也改变了她的人生。她渴望文明,即使在与米夏热烈的性爱前,在集中营里,在监狱中。愚昧无知,让她做下自己无以选择的选择,无知还让她承受比别人更严厉的惩罚。但是,朗读文明的代指,让她懂得了反思,懂得

11、了赎罪,获得了尊严,同时也剥夺了她重新面对未知世界勇敢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朗读,影响了她的一生。然而,米夏观察着这一切。是的,他是大学生,是法官,是成功者。但也只有他最了解汉娜的境况,只有他才深知汉娜担当罪责的苦衷,也只有他有可能去拯救汉娜。尽管如此,由于各种现实的考虑,世故的他没有,即使他已经准备这样做,但他毕竟没做。于是,汉娜进了监狱,过着修道院式的生活,米夏的生活也从此改变。对汉娜的思念,影响了他的婚姻和家庭;对汉娜的愧疚,使得他的事业荒废不起。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竟然忘记了汉娜的存在,尽管汉娜这个名字早已经深深印刻在他的灵魂深处。因为置身于大墙内外,他们的心理距离远远长于身体的距离。他开

12、始朗读,寄出磁带。但仅仅如此,他并不写信给汉娜,尽管她时时望眼欲穿盼着他亲笔给她写信。他更没有亲身去看望她一次,事实上,他“不但把探监拖延下去,还根本是想逃避”。站在文明的世界里,他俯视着汉娜。而拥有了相当文明后的汉娜却拒绝走进外面的世界,她要以自己的方式继续追寻心目中的文明和理想,而不是尘世的所谓的文明和道德。因此,汉娜的死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忏悔,更是灵魂的提升和对现实的恐惧与失望。文明是一种力量,文明更是剂让人清醒的良药,改变着所有人的命运。文明让汉娜的精神得到新生,也让汉娜的肉体走向死亡。在有些人眼里,汉娜的死让人有种猝不及防的心碎和不可名状的凄凉。但在某种意义上,汉娜的死又是完美的终结和沉思的开始,它将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更能在读者心中产生难以平息的情感共鸣和无限的深思。文明让米夏隐忍着汉娜的所谓秘密,以隐匿的方式坚持朗读,汉娜的死亡却带给他终生的忏悔。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独特的视角,不仅仅出于小说叙事完整的现实需要,更透射着代表整个德国、整个西方以至整个世界对待战争的反思。结论:复活以卓越的“心灵辩证法”揭示出涅赫留朵夫漫长复杂的心路历程。而小说朗读者集中探讨主人公是如何从一种“无思”的状态逐步走向自觉的忏悔。本文将复活与朗读者放在一起探讨其中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