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集锦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2981950 上传时间:2020-08-2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宾市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宜宾市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宜宾市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宜宾市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宜宾市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宾市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宾市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集锦(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1、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也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二者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2、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第一性和同一性。第一性:世界本质问题,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否反映现实世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都属于可知论,有些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

2、有力武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把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宗教创世说):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和万物的创造者。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哲学的党性: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3、动力、源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自然科学(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定律、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阶级性、实践性(本质特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

4、统一。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本质所在)、实事求是(核心)、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和强大功能)。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中国各种社会问题的最终出路。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2、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5、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者几种实物(金、木、水、火、土、气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既包括自然事物,也包括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物质能够被意识所反映,即是物质能够被认识,这就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可知论)。2、物质与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

6、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规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劳动实践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实践活动的要素:主体、客体、相互作用(中介)。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个人主

7、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实践客体的基本类型: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社会遗传方式:积累、交换、传递、继承和发展。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4、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三个环节:从无生命的物质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类意识。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的本质:人脑

8、的机能,客观存在的反映。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3、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辩证法所说的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形式)。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联系的主要形式: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9、。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综合。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意识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凑。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凑。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凑。因果联系的特点: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凑。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

10、关系 事物发展的过程,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质和量统一为度。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处于量变过程;当否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促使事物自己否定自己,事物发生质变。辩证的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3、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是事物的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即对立统一,体现了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

11、和斗争性。任何矛盾着的事物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联接及互相转换的性质。斗争性: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对立统一的引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点论:分析任何事物、矛盾时,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重点论:抓住根本矛盾、主要方面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把它们作为解决其他矛盾的出发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的发生: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主体

12、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反映: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信息的有目的、有主动和创造性的选中。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能动反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2、 认识发展的过程 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发展到实践,这是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抽象性。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理性因素的作用: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人的感情、意志):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 真理与价值 真

13、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凑,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主观真理的两种典型表现:马赫主义(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有用就是真理)。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从真理的两重性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相对主义: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诡辩论。真理又具有具体性和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价值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价值在根本上所体现的是主体的创造性本质。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价值关系的评判。价值评价要符合: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对主体需

14、要的正确认识。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整个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体,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真理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原则。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引导。4、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思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最基本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高级形式)、逻辑与历史的统一。5、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资

15、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2、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具有属人性、客观性(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种物质关系。生产关系包括

16、: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3、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相互关系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因素。政治结构又叫做上层建筑。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国家的对内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对外职能: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4、 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指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具有确定规范的意识形态的连接方式。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意识形态(社会意识)指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