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物质的结构和类型(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2951615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6.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类型(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类型(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类型(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类型(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类型(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遗传物质的结构和类型(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物质的结构和类型(课堂PPT)(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2,一、遗传物质是DNA的证据 二、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 三、遗传物质的空间结构 四、遗传物质的不同存在形态 五、遗传物质的不同类型,基本内容,3,一、遗传物是DNA的证据 1、遗传物质的必备条件 1)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2)结构相对稳定 3)能够精确复制 4)能够世代传递 5)能表达为其它大分子物质 6)具有变异能力,4,1868年,瑞士科学家F.Miescher从外科绷带上的 脓细胞中分离一种有机物质核素(nuclein)是 人类第一次有了核酸的概念。但到1928年人们仍 然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 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若蛋白分子都为100个氨基酸,则可形成20

2、100 种蛋白质。 1875年以后,Miescher对核素的热情有所减退,在否掉核素作为遗传物质的可能后,他猜测遗传信息 也许是藏在细胞内的哪个大分子的立体构象中毕竟,一个蛋白质内只要含有50个手性碳原子,就代表它的立体异构体能有2的50次方那么多种,那是十万亿 那个数量级。,5,2、遗传物质是DNA的间接证据 DNA的稳定性:作为遗传物质要有稳定性,要 有世代连续性(种类、数量) DNA 蛋白质 不同细胞 一样 不一样 不同组织 一样 不一样 不同发育时期 一样 不一样 不同个体 一样 不一样 子代与亲代 一样 不一样 代谢过程中 不被分解 被分解,6,3、遗传物质是DNA的直接证据 1)肺

3、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Griffith 1928) 两种肺炎双球菌的区别 光滑型(S) 粗糙型(R) 荚膜 有 无 毒性 有 无 保护作用 有 无 致病作用 有(肺炎、败血症) 无 菌落类型 光滑 粗糙,7,8,对试验结果的解释: Griffith的实验高温(65O C)破坏的是蛋白 质,结果已经说明用高温杀死的S型细菌中 有一种物质能够进入R型细菌,使R细菌转化 为S型细菌。实际上进入R型细菌的是DNA, 是遗传物质,但是,他却指出是一些营养 上的“汁”。得出了非常重要的结果,却没 能科学的解释它,9,2)Avery的转化试验:(1944年),10,Avery的进一步证实: 对猜想物质的超离

4、心,根据分子重量证明是DNA 对猜想物质的电泳,证明是DNA 对猜想物质的紫外线吸收测定(260),证明是DNA (蛋白质的吸收波长为280) 对猜想物质氮与磷比值较高为1.67,也证明是DNA 对猜想物质用蛋白酶、多糖酶、核糖核酸酶处理, 均不被破坏,只被DNA酶所破坏。,11,Avery试验的意义: 发现了生命的本质, 为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让人们知道了应该升入研究什么, 提供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方法 我是世界上第一个手拿一试管基因的人。 Avery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原因: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念根深蒂固 提取的核酸中仍然有少量蛋白质污染 Avery不善于宣传自己和争辩 Ave

5、ry去世过早,12,35S标记细菌 32P标记细菌,噬菌体,3)噬菌体的感染试验:(Hershey Chase 1952),13,离心管上面是噬菌体外壳,具有80%的放射活性,下面是细菌,具有20%的放射活性(部分噬菌体还在细菌细胞上面)说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细胞 离心管上面是噬菌体外壳,具有30%的放射活性(有部分噬菌体还没有把DNA注入细菌细胞细胞),下面是细菌,具有70%的放射活性。说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 说明DNA是遗传物质,14,4)烟草花叶病毒重建试验(1957,Fraenkel),烟草花叶病毒有一圆筒状蛋白质外壳,由2130 个蛋白质亚基组成,内含一个单链RNA分子

6、。把 此病毒放在水和苯酚中震荡可以把蛋白质与RNA 分开。1956年,Gierer 病毒RNA RNAase处理RNA,有病斑 出 现,无病斑 出 现,15,烟草花叶病毒A: 烟草花叶病毒B: 感染时出现A病斑 感染时出现B病斑 RNA 蛋白质 RNA 蛋白质,蛋白质 蛋白质 RNA RNA,B病斑,A病斑,16,17,三、核酸的化学组成 1、元素组成 含有C.H.O.N外,还有大量P,个别核酸中还有S 2、193040年,Kossel & Levene等确定核酸的的组分:把核酸水解后会产生嘌呤及嘧啶的衍生物 戊糖 磷酸,18,核酸的组成成分,核酸 nucleic acid,核苷酸 nucle

7、otide,核苷 nucleoside,磷酸 phosphate,嘌呤碱 purine base 或 嘧啶碱 pyrimidine base,(碱基 base),核糖 ribose 或 脱氧核糖 deoxyribose,(戊糖 amyl sugar),19,嘌呤(purine),腺嘌呤(adenine, A),鸟嘌呤(guanine, G),碱 基,20,嘧啶(pyrimidine),胞嘧啶(cytosine, C),尿嘧啶(uracil, U),胸腺嘧啶(thymine, T),21,戊 糖,22,核苷:AR, GR, UR, CR 脱氧核苷:dAR, dGR, dTR, dCR,核苷酸的结

8、构(nucleotide structure),四、遗传物质的空间结构,23,核苷酸: AMP, GMP, UMP, CMP 脱氧核苷酸: dAMP, dGMP, dTMP, dCMP,24,C,G,A,25,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一级结构是指核酸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1、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3, 5磷酸二酯键,2、核酸的基本结构形式:多核苷酸链,信息量:4n 末端: 5 端、 3端 多核苷酸链的方向: 5端3端(由左至右),26,DNA分子的大小 天然存在的DNA分子最显著的特点是很长,分子质量很大,一般在106-101

9、0 。 DNA的碱基组成有如下特点:,具有种的特异性。 没有器官和组织的特异性。 在同一种DNA中,A=T 、G = C ,即A+G = T+C , 即嘌呤碱基的总摩尔数与嘧啶碱基的总摩尔数相等碱基当量 定律又称Chargaff原则。 年龄、营养状况、环境的改变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27,DNA的二级结构,(一) WatsonCrick右手双螺旋结构模型 1、实验根据 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DNA纤维的结构. 1938年Astbury & Bell用x衍射技术研究DNA。1947年拍摄了第一张DNA的衍射 照片,并推断DNA分子的结构是: 柱状; 多核苷酸是一叠扁平的核苷酸; 核酸残基取向和分

10、子长轴垂直,间距为3.4。,28,1950年,Chargaff从大量的不同来源的DNA样品的分析中发现了DNA组成的当量规律,即AT,GC,AGCT。 1951年, Pauling和Corey运用化学的定律来推理,而不做具体的实验,建立了蛋白质的-螺旋模型; Franklin & Wilkins在1952年底拍得了DNA结晶X衍射照片。,29,1951年,Pauling提出了蛋白质的-螺旋结构。,30,1952年, Wilkins和Franklin用高度定向的DNA纤维作出高质量的X-光衍射照片,31,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32,DNA双螺旋结构的

11、要点,(1)DNA分子由两条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简称DNA单链)组成。两条链沿着同一根轴平行盘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中的两条链方向相反,即其中一条链的方向为5端3端,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端5端。,(2)嘌呤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碱基环平面与螺旋轴垂直,糖基环平面与碱基环平面成90角。,(3)螺旋横截面的直径约为2nm,每条链相邻两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 nm,每10个核苷酸形成一个螺旋,其螺矩(即螺旋旋转一圈的高度)为3.4 nm。,35,(4)维持两条DNA链相互结合的力是链间碱基对形成的氢键。碱基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A与T结合,G与C结

12、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总数与嘧啶碱基的总数相等。,36,(5)螺旋表面形成大沟(major groove)及小沟(minor groove),彼此相间排列。小沟较浅;大沟较深,是蛋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的基础。 (6)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芳香族碱基间的电子间相互作用)。,37,Watson and Cricks 1953 Nature paper proposing a double helix structure for DNA: A structure for Deoxy

13、ribose Nucleic Acid 2 April 1953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38,维持DNA双螺旋稳定性的因素,1、氢键 GC之间有三条氢键,AT之间有两条氢键,这是DNA双螺旋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DNA的许多物理性质如变性、复性以及Tm值等都与此有关。 DNA双螺旋结构中,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处于连续不断的断裂和再生的动态平衡之中。,39,碱基配对及氢键形成,40,2、碱基堆积力 碱基堆积作用对维持DNA的二级结构起着主要作用,它是碱基对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它包括:疏水作用、范德华力等。 疏水作用力使DNA相邻的碱基有相互

14、堆集在一起的趋势,这是形成碱基堆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DNA双链中存在大量的嘌呤环和嘧啶环,其累积的范德华力是相当可观的,这是形成碱基堆集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已经堆积的碱基更容易发生氢键的键合,相应地已经被氢键定向的碱基更容易堆集。 两种作用力相互协同,形成一种非常稳定的结构。如果一种作用力被消除,另一种作用力也大为减弱。,41,带负电荷的磷酸基的静电斥力 DNA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降低时,阳离子在磷酸基周围形成的屏蔽作用减弱,使得磷酸基地静电斥力增大,因而Tm值随之降低。所以纯蒸馏水中的DNA在室温下就会变性。 碱基分子内能 温度升高,碱基分子内能增加时,碱基的定向排列遭受破坏,削弱了碱基的氢

15、键结合力和碱基的堆集力,会使DNA的双螺旋结构受到破坏。,42,目前已知DNA双螺旋结构可分为A、B、C、D及Z型等数种,除Z型为左手双螺旋外,其余均为右手双螺旋。,Z-DNA B-DNA,43,44,45,B-DNA是活性最高的DNA构象,B-DNA变构成为A-DNA后,仍有活性,但若局部变构为Z-DNA后活性明显降低。B-DNA和Z-DNA之间的变构是转录调节的一种模式。 首次揭示Z-DNA分子的生物功能,科学家怀疑这个Z-DNA分子根本就是细胞自己产生的突变剂(mutagen)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6 在活的生物体内,不论是DNA的二级结构还是高级结构,都存在一个动力学的平衡。,46,47,二级结构的其他形式,(一)单链核酸形成的二级结构 RNA是主要的单链核酸,RNA分子内部存在部分序列之间的碱基配对,核酸链自身回折配对产生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叫发夹结构(hairpin)。发夹结构由碱基配对的双螺旋区茎和末端不配对的环构成。,48,49,端粒DNA四链结构:鸟嘌呤四聚体,50,3、三链DNA 1) 三链DNA的发现 1957年Felsenfeld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