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2951165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7.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课堂PPT)(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婴幼儿期心理发展,03岁,婴儿期(infancy) 婴儿生理发展及心理学意义 婴儿认知的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发展,2,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心理学意义,生理发育 动作发展,3,一、婴儿的生理发展,(一)大脑发育 主要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看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脑重和头围 大脑皮质,4, 脑重量的增加,新生儿脑重约350-40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的25%; 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 脑重量随年龄而增长,增长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第一年脑重的增加最快; 6个月时达700-800克左右,已达成人脑重的50%;,5,12个月时达800-900克; 24个月时增至

2、1050-1150克左右,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 36个月时接近成人脑重范围; 此后发育变慢,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6,头围,婴儿头围在刚出生时已达到34厘米,大约是成人头围的60%; 12个月时达46-47厘米; 24个月达49-49厘米; 以后的增长速度变慢,10岁时达52厘米。,7,婴儿大脑皮质结构复杂化,胎儿在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经具备; 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 到2岁时,脑各部位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大脑;脑重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 脑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8,婴幼儿期大脑神经网络的变化

3、,出 生 1个月 3个月 15个月 24个月,9,(一)大脑发育,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脑电图 皮质中枢 大脑单侧化 (两半球机能的专门化),10,脑电图,5个月的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 8个月以后的胎儿呈现与新生儿一样的脑电图; 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新生儿出现的6次/秒的节律波群被认为是波的原型,11,脑电图,出生后5个月时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皮质下抑制; 5-12个月,外部刺激引起诱发电位发生变化; 12-36个月,脑电活动逐步成熟,在安静状态下脑电节律达到7-8次/秒;觉醒状态下, 波增多。,12,皮质中枢,大脑皮质是大脑半球表层的灰质,它由神经元的细胞体、神经纤维

4、及神经胶质构成,乃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大脑皮质中控制头部及躯干运动的那些部分先行发展,而后与肢体控制有关的皮质部分才开始发展。 随着皮质的发展,婴儿的不随意反射越来越少。高级智力活动进一步发展。,13,14,大脑单侧化,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 最近30年脑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的高度专门化,主要表现在: -左半球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负责积极地情绪体验 -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负责消极的情绪体验。,15,16,(一)大脑发育,3、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婴儿脑的可塑性 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育并不单纯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

5、是生物因素与早期经验结合的产物。 早期经验的剥夺或营养的缺乏均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 婴儿脑的修复性,17,(二)身体发育,婴儿期的身体发育很快,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 个体达到成熟以前的生长发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0岁到2岁,迅猛发展。 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 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岁),发展迅速,变化极大。 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18,从出生到成年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头只长了1倍,躯干增长2倍,上肢增长了3倍,下肢增长4倍,19,从胎儿到成年人的生长发育,20,身高和体重,刚出生,约50cm;约3.3kg 第一年内身高增长

6、25cm左右; 体重增加2倍 第二年内增长10cm左右 研究发现,新生儿身高与其成年后身高没有密切关系,21,身体发育,青春期出现第二个发育高峰期。 身高年增加一般为6-7厘米,体重年增加一般为4-5公斤。 以后增长速度又开始减缓,直到发育成熟,骨骼钙化完成后,身高停止增长。,22,二、婴儿动作发展,(一)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婴儿动作的发展分行走动作(大动作)和手的动作(又称为精细动作)的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 。 1、行走动作(对身体动作的控制)的发展 俯卧时能抬头,然后坐着时头能垂直,最后仰卧时能抬头。,23,翻身和坐(躯干部) 爬行(腿和脚) 着地滑行(婴儿坐着,用手臂和腿推着身体前进) 匍

7、匐爬行(腹部蠕动,用手臂带动身体前进,两条腿拖在后面) 用膝盖和手爬行四肢爬行(最早约在8个月时才能用手和脚作) 走(1岁左右能扶着东西走,14个月时能独立走几步,一般在1岁半时能自如行走。),24,2、手的动作 首先,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 其次,儿童在抓握动作中,逐步形成眼手协调,即视觉和触觉的协调运动,25,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26,27,01.3.8,28,29,30,31,32,33,(二)动作发展的原则和规律,儿童身体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近远原则(由近及远)。 头尾原则,即身体各部分的发展必须从头部延续到身体的下半部。 头

8、部颈部躯干下肢 近远原则,个体发展是从身体的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 离身体的中轴线近的部分先发展,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34,头尾原则 近远原则 大小原则,35,大动作的发展,头颈部控制 左右转头 竖直抬头 俯卧状态侧抬头 躯干控制 爬行动作 行走动作 跑、跳,36,精细动作的发展,抓握动作的发展 绘画和写字动作的发展 自理动作的发展,37,(三)动作发展的训练,为了发展早期的儿童运动,鼓励和实施有计划的动作训练有很重要的意义; 动作训练对儿童动作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是无限的; 因此,动作发展的训练只能是适合于生理上的成熟相匹配而进行,38,39,格赛尔做

9、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说明 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或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40,(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1、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早期心理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例:婴儿手的抓握动作 是婴儿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心理的发展是有外逐渐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从个体心理的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在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41,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扩大了认知范围 增加了与周

10、围人主动交往的机会 为发展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42,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注意的发展(视觉偏爱法) 记忆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43,一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婴儿在刚出生时,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感觉都有了很大发展。当婴儿主动地对刺激进行组织和解释时,就是知觉能力的反映了。 例:PTSD的最小患者,44,一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1、视知觉 2、听知觉 3、空间知觉 4、物体知觉 5、多通道知觉,45,1、婴儿视知觉的发展,婴儿的视敏度 5、6个月时已达成人水平 婴儿的视觉集中(凝视) (双眼对近物的注视,即视觉适应能力的发展) 颜色视觉 出生后即刻发生,4个月

11、时达到成人水平,喜欢纯正的颜色。,46,视觉敏锐度与对比敏感度孩子为什么怕生?,1個月的小孩,2 個月的小孩,3個月的小孩,成人,47,一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1、视知觉 婴儿颜色视觉研究 A、视觉偏爱法 B、测量脑电图 C、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出生后4个月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要给予训练看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48,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或消失的现象。 去习惯化是:由于新异刺激的出现,使个体对该刺激的注意又恢复到原始水平的现象。,49,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者想考察56个月婴儿分辨两张照片的能力。一张是婴

12、儿照片,另一张是一个光头男人的照片。 在实验的第一段时间(习惯化阶段),给婴儿看那张婴儿照片;之后在第二段时间(去习惯化阶段),给婴儿出示婴儿和光头男人两张照片。结果发现,婴儿花更多的时间注视那张光头男人的照片,这表明,婴儿记住了那张婴儿照片,也发现了光头男人照片对他们来说是新的。,50,类似的研究使心理学家发现新生儿和婴儿可以分辨和记忆各种不同的光线、声音和气味。例如研究发现,一个早产5周的新生儿在出生6天时可以记忆视觉刺激。到6个月时,婴儿只需510秒就能对刺激进行辨别。3个月婴儿对视觉刺激的记忆可以保持24小时,一周岁时可以保持几天,有时对非常相似的刺激物,如人的照片,记忆可以保持好几个

13、星期。,51,视觉偏爱法,52,视觉偏爱法是由著名心理学家范茨创立的一种研究婴儿知觉的方法技术。他运用此方法的目的在于考察婴儿能否在视觉上区分两种刺激。即是否具有视觉分辨能力。 视觉偏爱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视觉刺激分辨研究中,大大丰富了儿童视觉发展的研究。,53,2、听知觉,听觉刺激分化能力 出生8-10天能听出母亲声音 声源判断能力 刚一出生几秒种就能对头部 左或右的声音的转头反应 1岁时,大体达到成人水平,54,3、空间知觉,方位知觉 婴儿主要靠视觉、听觉来定位;6个月前主要是靠听觉定位 距离知觉 视崖实验 深度知觉是先天的还是经验的?,55,视崖研究距离知觉,56,57,视崖实验,测量婴

14、儿距离(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是吉布森和沃克(GibsonWolk,1960)首创的视觉悬崖(visual cliff,简称视崖。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深”、“浅”两侧招呼孩子,诱导其爬向母亲身边。,58,视崖实验,吉、沃(1961)对36名6.514个月会爬的婴儿进行了视崖测试,结果表明: 有足够大的视崖深度时(大约90 cm或更多),只有不到10(3名)的婴儿会越过悬崖爬向母亲,而有27名婴儿从中间爬向浅滩。 当视崖深度是26 cm时,有38的婴儿爬过深滩; 而1米时,则只有8(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婴儿)。 沃克(Wolk,1979)研究发现,当视崖深度为26 cm时,68的79个月的

15、婴儿爬过深滩,而1013个月的婴儿则只有23。,59,60,视崖实验结论,(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 (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递增在不断发展; (3)9个月以前婴儿的深度知觉阈限为26 cm (4)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沃克等(1966)认为,对深度的恐惧来自婴儿早期的跌落经验。这种特殊的经历的后天积累(学习)导致了对深度的恐惧。 目前,对婴儿的深度恐惧产生的原因解释争论激烈。,61,4、物体知觉,形状知觉 婴儿3个月一具备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8-9个月前,获得形状恒常性 大小知觉 4个月前婴儿已具备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6个月前能辨别大小,62,5、多通道知觉,多通道知觉是指婴儿将

16、不同感觉通道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的能力。 如:2、3个月婴儿会自动地将头转向声源,看见近旁有趣的物体想去用手抓。 当婴儿能通过多通道接受信息以后,他们便能更快地从不同方面了解外部环境。 多通道知觉方面的能力显示了婴儿复杂的能力; 多通道知觉能力是未来智力水平的预测因素。(,63,二、注意的发展,1、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越来越偏爱复杂的刺激 婴儿偏爱: 弯曲的线段超过直线; 不规则图案超过规则图案; 同心圆超过非同心圆刺激; 对称性图案超过非对称图案。,64,婴儿对对象的统一的整体特征的知觉在三个月时就已经出现了。 35月的婴儿还能够从运动着的对象中获取图形结构的信息。 23个月的婴儿开始注意图形模式的内部结构,这意味着图像识别的开端。这时非常喜欢看正常人的面孔,而不喜欢那些五官被颠倒摆放的面孔。,65,二、注意的发展,2、婴儿的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3、一岁后,物体的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制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