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培训讲义】区域经济学讲义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区域经济学讲义

上传人:野原 文档编号:142934610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培训讲义】区域经济学讲义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区域经济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财务培训讲义】区域经济学讲义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区域经济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财务培训讲义】区域经济学讲义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区域经济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财务培训讲义】区域经济学讲义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区域经济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财务培训讲义】区域经济学讲义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区域经济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培训讲义】区域经济学讲义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区域经济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培训讲义】区域经济学讲义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区域经济学讲义(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务培训讲义】区域经济学讲义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区域经济学讲义第一章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区域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1)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3)具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形式。一定的体系和结构形式是经济空间的本质属性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抽象掉了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条件,即空间因素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过程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地理学缺乏运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经济资源的利用规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如何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第一种观点: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经济学家长期忽视的空间

2、维。 诺斯(H.O.Nourse)把区域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 H.W.里查森: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学家一直不愿承认的经济的空间组织规律。 胡佛:区域或“空间”经济学可以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何事”在“何地”,“为何”以及“应该如何”。第二种观点:基本上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1989)认为,“区域经济学也叫区域科学”,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

3、小企业相结合,集聚与分散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结点,由运输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络系统将全区域连成一体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 强调通过区际分工和联系,构建区域系统,类似经济区划 艾萨德区位分析方法(1960),认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确定可在某一区域有效地从事生产并获取利润的单个或集团产业;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福利,如提高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有效地衡量收入等;区域内产业的分散,获得区域内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强调区内经济活动的一般均衡第三者观点: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杜贝(V.Dubey)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

4、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第四种观点:陈栋生区域经济学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强调宏观性,即不把区域内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而把一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来考察。 强调在全国的宏观背景中去考察某一区域的经济运行,区域最优不等于总体最优。 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区级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政策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五种观点: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高洪深)。 陈秀山: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结构)、生产要素、货物和服务的区域间流动(相互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过程

5、)三个方面。即两个层次:区域经济系统内的问题和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这种界定与其他观点不同: 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强调了如何组织区内经济活动的问题,也就是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问题 强调如何组织区际联系问题 强调了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一)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重要标志。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 区域形成中的核心问题是区域核心,即中心城市的形成问题(二)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是区域经

6、济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或素质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区域商品和劳务总产出的增长。 传统的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的增长理论则突出了知识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三)区域空间的地域(或空间结构)及其组成单位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必然形成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不同的核心区(城市)和外围区两种不同的地域单位。形成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四)区际分工与联系 一般而言,区际分工常取决于比较优势,然而资源禀赋相同或技术水平类似的两个区域之间也能形成分工,这时的比较优势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 区

7、际分工具有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但不同的分工形式对不同区域经济而言,常产生不同的影响。(五)区域经济政策 即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当区域间差距激化时,一方面落后地区积极调整区内生产安排,另一方面国家在政策上扶持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分税制、税收减免、转移支付、银行贷款、工资补贴、价格调整、强制调配物资、强制行政管理等,都是为实现区际分工或缓解矛盾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三、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一)古典区位理论1. 冯杜能(VonThnen)的农业区位论 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农场生产的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的首要决定因素是距离,即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2. 劳恩哈特(W.Launhar

8、dt)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三角形 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3.胡佛的运输区位理论(二)现代区位理论1.市场区位论 谢费尔(Shaffle)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费特(F.A.Fetter)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帕兰德(T.Palander)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 罗斯特朗(E.M.Rawstron)的盈利边界理论 吉(J.Gee)的自由进入理论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地的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作用均衡点。 为了量化这一原理,谢费尔引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来模拟地区间的联系,即: 式中Iij为i与j两地

9、的相互作用程度,Pi、Pj分别为i与j地的人口(或经济)规模。Dij为i与j之间的距离,k为经验常数。若o为两地的市场分界线,则有:2.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Christaller)的中心地区理论 克里斯塔勒首创了以城市聚落为中心进行市场面与网络分析的理论,因而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廖什是最早试图对克里斯塔勒严格地按几何方法去描述市场规模重新进行系统阐述的人。中心地区理论被认为是一个静态的新古典构架。3.奥古斯特廖什(AugustLosch)的区位经济理论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并研究了市场网络对工业区位的作用。廖什表明仅靠竞争力量自身将建立一个包括工业区、经济区和市场区的区位体系,这个

10、区位体系反过来既可以被理解为生产集聚也可以被理解为或多或少的聚会中心地交叉,三个区位同时决定。廖什建立和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4.奥林(Ohlin,B.G.)的区际贸易和生产布局理论 首先在商品在国际间可以自由流动(无运费)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假定条件下,讨论生产要素的丰欠如何决定商品相对价格和贸易格局; 继而放弃商品贸易无运费的简单假设,讨论进口税和运费对贸易的影响,此外,他还讨论了地理位置、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并研究了资本移动的因果关系; 最后,他放弃了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讨论要素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认为国际贸易理论是一个“多边市场理论”,尤其重要的

11、是,国际贸易理论是接近于布局理论的。布局理论比国际贸易理论更为广泛,贸易理论的一大部分可以看作是布局理论的一小部分(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胡佛等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区位和空间经济学 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 生产要素的不完

12、全流动性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第二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区域经济学理论基本框架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以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为代表,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为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采用经济学的模型框架分析问题 理论的基石建立在三个命题之上 收益递增 不完全竞争模型。 运输成本 由个三个基石,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心外围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有五大传统,并依照五个方面向前发展: 1.德国几何学 克鲁格曼认为,它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韦伯工业区位论,另一部分是中心地理论 艾萨德从理论上对“中心

13、地理论”进行了阐述,但缺少模型化 克鲁格曼认为,“中心地理论”及其模型化是区域经济学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2.社会物理学(城市地理学的传统) 借助物理学的公式,来描述城市地理现象。如“城市位次规模法则”、“城市地理联系”、“城市市场潜力模型”等。隐含了市场结构的假设,也隐含了垄断竞争。3.积累因果关系(超发展理论) 是缪尔达尔、赫布曼等人提出来的一种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心是“积累循环因果关系”的概念 克鲁格曼认为,超发展理论的思想在区位问题中的应用比在发展经济学中更合适4.当地外部经济 马歇尔所表述的外部经济,其概念是:生产者聚集在一个特定区位有许多优势,而这些优势反过来又可以解释这种聚集现象。

14、外部经济对地区发展的作用很大,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深入,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5.地租和土地利用(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克鲁格曼认为,这个模型涉及均衡理论、价值理论、土地价格理论等,具有广阔前景。但模型只揭示了从中心到外围的扩散效应 这也应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二)新制度学派(区域政策学派) 研究的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区域政策主要是解决区域问题和协调区域利益,内容包括: 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 通过规划促进某些产业和部门的发展,或是延缓其衰退的过程。 缩小区域差异(三)区域管理

15、学派1.区域经济发展管理 区域经济发展管理面对的主要是宏观经济问题,其面临的两大挑战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区域经济发展管理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通过对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有效协调,使区域经济能够健康有效地发展 主要方法管理学的方法、法律的方法、行政的方法,包括指导性的手段和强制性的手段2.人口管理 适度人口的思想是由英国学者德温坎南于19世纪末提出的。 区域适度人口主要应考虑区域内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基础和人口就业的形势。通过对人口的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使区域的发展能够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人口和劳动力迁移也是近年来区域发展的重要题目 美国学者李和泽林斯基(LeeandW.Zlinsky)提出了出发地或迁出地、目的地或迁入地、介于两者之间障碍的主要素理论。3.环境管理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区域环境管理应当是造就一种发展的模式,在对环境进行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造就一种经济发展的良好空间(被称为“环境经济模式”) 环境经济模式是以区域或城市的区位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