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讨论(历史资料)最新有关的历史资料.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920777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讨论(历史资料)最新有关的历史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学讨论(历史资料)最新有关的历史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讨论(历史资料)最新有关的历史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讨论(历史资料)最新有关的历史资料.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 有关的历史资料【提 要】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从桂西地区征调很多土兵到桂东、桂东北地区和桂中地区屯戍,以防卫瑶民起义,特别是在大藤峡沿岸及大瑶山周边地区,都驻扎有土兵营寨。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介绍四个土兵遗民村落的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情况。【关键词】土兵遗民田野调查【作 者】郑超雄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 南宁530022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从桂西地区征调很多土兵到桂东、桂东北地区和桂中地区屯戍,以防卫瑶民起义,特别是在大藤峡沿岸及大瑶山周边地区,都驻扎有土兵营寨,这些土兵没有粮饷,自己种地解决粮饷问题。他们平时务农,战时是兵。恰如今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批军队转入军垦戍守边疆的工作性质相

2、似。土兵屯戍的地方现在已成为普通的壮族村寨,这是因为土兵在本地成家立业,有些是从桂西迁家属同来。驻扎久了,又没有仗可打,于是落籍本地,专事农业生产劳动。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广西境内到底有多少土兵遗民村寨?目前尚难以统计。但在我们调查中,至少发现有如下壮族村寨是土兵遗民村寨。龙屯村。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七建乡政府西北约1.5公里。在大瑶山西面山脚下。龙屯村有160余户,人口660余人,全部姓梁,操桂西壮语口音。龙屯村背靠后龙山,前有稻田和河流,地势较高,既能防洪又有军事防御地理优势,进出生产劳动也很方便。村子前面有全村的公共祠堂“春台梁公祠”,相传是清乾隆年间梁家一大学士获取功名之后报答家乡捐款所建

3、。祠堂为三进布局,内有两个天井。都是石条做基,青砖墙,青瓦屋顶,大门做得雄伟壮观,用大青石块作门框,两侧立有高4米重达数吨的顶梁石柱。与祠堂相连连成一片的还保存有46栋古建筑,皆是青砖青瓦,村道及房子内的天井及过道都铺有精致的大块青石板。几乎家家都存留有悬挂牌匾用的铁钉,有些人家家中的座椅还刻有“侯、王”字样,据村内族谱记载,自明清以来在外做文武官员的有60余人。村民一般都认为自己的祖先于明朝年间从广东迁来的。至于是怎么来的,已无人能讲清楚。而他们的祖宗神坛上多写有“安定堂”,说明他们的祖先是从安定而来。安定即是安定土司,在今都安瑶族自治县。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将现今的都安县分为都阳土司

4、和安定土司,属思恩府所辖,一直到清末民国初年,都安县都属于这样的建制。民国4年才将都阳土司和安定土司合并为都安县,县名是取都阳、安定两土司名字而定。另外,“龙屯”一名也具有军屯的性质,一般的壮族村寨都习惯称为“慢、板”而无“屯”的,凡在两广及西南地区,以“屯”称村寨者,全部都是军屯的性质,即是外来军队屯住的意思。综合上述情况表明,龙屯村的壮族是明代从桂西地区土司兵建的村子。抱村。在象州县百丈乡,村子在两山环抱之中,背后山有溪水流经村子中间,前面有平坦的水田。全村600余人,蒙姓,操桂西壮语口音。约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19家,现在仍有人居住,青砖青瓦,大石条作基。三开间,正中一间为前堂后室,中间用

5、祖宗神坛隔开。这是桂西壮族常见的房屋布局形式。村民皆言自己的祖先从广东南海来,但在他们祖先神坛上都写有“安定堂”,说明他们的祖先也是来自于桂西地区的安定土司。盘古村。在象州县妙皇乡,大瑶山西部山脚下,盘古村共有三个自然屯,2467人,全部是壮族,操桂西壮语口音,以覃、罗姓为多,另外还有韦、龚姓。村子设在土坡上,原来四周有围墙,现在仍残留有几段,带有碉楼,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性质。据村老传说,盘古村原来是姓盘的人居住,后来被覃、罗、韦姓赶上山,以后村子内没有盘姓的人。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是在覃姓或是罗姓的祖先神坛上,都写有两姓的祖先牌位,据言他们是从外地来此建村的,覃姓从湖南来,罗姓从广东来,

6、关系密切,亲如一家,因此后人必须共祭两姓的祖先。同行调查的覃乃昌教授,是广西宜州市人,他在盘村内听壮语如听乡音,他用宜州壮语口音与村老交谈,竟然畅通无阻,毫无障碍。表明盘古村的壮族也是桂西迁来的土兵遗民,相信都是明朝年间迁来的。芦岗村位于贺州市鹅塘镇芦岗村调查,村子很大,有一条小河流从村子中间流过,在小河旁有高大的古榕树,自然环境比较好。村子内以韦姓最多,其次有覃、欧、陈、蒋、杨、罗、黄等姓,每个姓氏都相对集中居住在一起。全村共500余户,1600余人。他们全部讲桂西壮语口音,凡是嫁进来的客家人或是梧州人很快也学会壮语。他们的房子一般是三开间,前面有庭院,庭院前面或右侧皆建有女儿房或女儿楼,是

7、专门给待字闺中的青年女子居住。很多人家的门前都悬挂有牌匾,是其祖上所立军功获赠的荣誉匾。村子的小孩,不管男女都喜欢读书,家长再穷也要送小孩读书。他们都说自己的始祖是明朝时期从庆远府迁来的。他们信奉红水河流域及桂西地区壮族信奉的神。如莫一大王、花婆、雷王、莫六官等。与他们认为自己的始祖来自庆远府的说法相吻合。在桂东地区的壮族都非常团结,因为他们的始祖都是从桂西迁徙来的,然后分散屯戍在湖南、广西、广东交汇的地方,因此相互之间都有一种异乡故旧的情结。前两年,芦岗村的韦氏壮族在村子内筹建韦氏祠堂,我们去调查时祠堂已建成,共三层,约1300平方米,非常华丽,在村子内是十分显眼的建筑。整个建筑花费了60余

8、万元,这些钱都是由韦氏族人到广西境内的八步区30余个韦氏村寨募捐,另外还有平乐、昭平、苍梧、荔浦、藤县、阳朔、恭城、富川、钟山、容县及广东省的连山、怀集、湖南的江华县等地的韦氏壮族都捐了款。凡是捐了款的各地韦氏族人,都在祠堂内立有自己的始祖牌位。每年清明时各地来此祭祖的人很多。芦岗村韦氏族人认为,凡是上述各地韦氏祖先,都是该村分支出去的,据说他们的先祖从桂西的庆远府来时,最早都是集中在芦岗村,以后才分配到各地,因此,每年清明之际,桂东地区及湖南、广东的土兵遗民都有人来芦岗村寻根问祖。芦岗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缘、族缘凝聚力。广西土兵遗民的客观存在,与明朝时期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明朝中期以

9、前,广西曾发生两起惊动明王朝的农民起义,即是八寨农民起义和大藤峡瑶民起义,两处农民起义都持续200余年,在全国影响很大。八寨位于来宾市的东部,即是明代忻城、上林两县交界的周安、思吉、落红、古卯、罗墨、古钵、古蓬、都者等地。明代初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民不聊生。洪武九年(1376年)古蓬(今忻城古蓬乡)壮族农民起义,揭开八寨起义的序幕,明王朝派韩观带兵镇压后在八寨地区设立屯田千户所,霸占民田。永乐年间,八寨人民继续起义。景泰五年(1454年),义军进攻上林、武缘(今武鸣)等地。天顺元年(1457年),义军发展到万余人,直逼南宁。成化六至八年(14701472)义军在黄公刚领导下四

10、处活动,总督两广军务右都御使韩雍派兵围攻,义军受挫。嘉靖年间(15221566),义军建立政权,与大藤峡起义军配合作战,席卷桂中、桂东南一带。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以6000人攻取八寨,屠杀义军4000余人。嘉靖三十三年,义军又起,一度攻入南宁,袭击武缘等县。万历七年(1579年),义军发展至7万人。两广总督刘尧海、广西巡抚张任奉令征调广西土兵36万,募兵2万及广东、浙江兵三营,总共10万,分兵四路围攻八寨,义军苦战半年,有3万人牺牲、5000人被俘,历时200余年的起义终告失败。大藤峡位于来宾市的东南部,是黔江流经武宣勒马至桂平弩滩的峡谷,全长6000米,传说在江面狭窄的碧滩处,有一条

11、大藤横跨江面成为人们来往的便桥而得名。明朝年间,居住在桂平、武宣一带的壮、瑶族人民,不满明王朝的压迫,多次举行武装起义,史称大藤峡起义。洪武十九年(1386年),罗泳山农民起义军杀死广西布政司参议汤敬恭,控制大藤峡一带,垄断桂平至武宣的黔江水路数十年。正统七年(1442年)蓝受贰、侯大苟率众起义。蓝遇害后,侯继续领导斗争。景泰年间,义军控制梧、浔、柳3府10多个州县,天顺七年到成化元年(14631465),义军一支攻广东肇庆、罗定、阳江等地,另一路进攻北流、陆川、博白、化州;一路经贺县、富川入湖南江华、宁远、桂阳等地,影响很大。成化元年韩雍纠合官军和土司兵16万人分5路围剿,杀义军万余人,侯大

12、苟退守九层楼山(今桂平境),与官兵激战多次,全部牺牲,明军砍断江上大藤,改名为断藤峡。次年十二月,侯郑昂率众起义,夜袭浔州(桂平)府城,攻占容县、北流、苍梧、博白等地,坚持斗争4年之久。嘉靖年间(15221566),大藤人民再次起义,与八寨起义军遥相呼应,配合作战,王守仁率明军和土司兵将起义镇压下去。天启年间(16211627),明扶纪以鹅山为据点起义,被8000官兵剿杀,历时200余年的大藤峡起义才告终失败。来宾市位于八寨与大藤峡中间,两者之间有红水河贯通,在当时来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明王朝为了防止寨义军与大藤峡义军的联系,在来宾市的西部和东部设置了土司军事防御机构,并征调南丹、河池、田阳

13、、田东等地的土司兵到来宾市境内军屯戍守。在来宾市的西部,除鼓励加强忻城土司的统治地位外,又在迁江县设屯田千户所长官司,这是纯军事性质的机构设施。据民国24年迁江县志云:“洪武初,马平之三都,上林之八寨,迁江之贺水诸峒,盗贼窍发,调兵征剿。事平,领兵将弁量功授职,大者指挥千户,小者百户头目,准世袭分给逆产,驻兵耕守。官不支俸,兵不支响,朝廷亦不征其税。二十五年,使各所官环聚于城内,京选督备都司一员,名曰统志,掌印所官一员,名曰内巡,掌哨所官一曰外哨,分讯防守四城门。永乐五年设迁乔营于小南门外,防守仓库,县与所两不相统,听节制于巡道及三里营参将。”迁江千户所设置于明朝洪武初年,开始时驻兵在城内,分

14、守四方城门,后来可能是因为农民起义军常在城外活动,又将卫所迁到城外,从外围护卫县城的安全。迁江卫所更主要的防务任务是监视西部八寨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活动,并随时听从调令,参与镇压八寨义军的军事行动,因此,卫所的行政与迁江县政务是分开的,卫所直接听从于上林县三里营的指挥。三里营是明时围剿八寨农民起义军前线总指挥部驻地。到了万历年间,迁江卫所属下的百户土目因屡立军功,升级为千户所,据迁江县志列传云:“黄禄,万历时官八所千户,八寨寇掠居民,禄奉檄督带各所土兵征剿有功,升指挥佥事,署庆远府参将。同时又有黄文辉中武举,官八所指挥,从征贵州安邦彦余党有功,升守备,任三里营参将署巡道中军,又能黄梓,官九所百户,

15、剿匪有功,升任参将,掌所官印十二年,俱著劳绩。”当时征战有功的土目14人,皆升为百户所。据明史兵志云:“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迁江千户所共辖土司百户所14员,共有土兵1568人,长期屯戍在迁江的红水河两岸。清朝初年,由于大藤峡农民起义和八寨农民起义烈火已被扑灭,迁江千户所已失去其事价值。清顺治十八年,清朝政府将原来的所官改为所目,“耕兵为佃丁,编额输粮,归县管辖,至清末犹遵之,至民国4年,各佃户集资向各所目将所耕租田收赎自报,清赋直接完内(纳)佃丁之名,免此所官沿革之源流”。即是说,从清朝初年开始,迁江卫所

16、降级,归为地方管辖,原来的所官及其所辖的田地都要向地方政府上缴赋税,他们已经没有免税赋的特权。到了民国初年,这些土官及其家属都和普通壮族村寨一样,接受当地政府节制。因此,今日的迁江地方应有不少村寨应是外地土兵遗民,由于历史久远,这些土兵遗民已与本地壮族融为一体,很难分清哪些是土司遗民,哪些是原来的壮民村寨。现在迁江镇红水河北岸矗立有文辉塔,是明朝万历年间八所土官黄文辉所建。这里在明朝时期应属黄文辉八所军屯的地方,因而这里的壮族应有当年的土兵遗民后裔。在来宾市的东部,土兵屯戍是从明朝正统年间开始的。明史山云传云:“正统三年(1438年),山云上言:浔州(今桂平市)与大藤峡诸山相错,瑶寇出没,占耕旁近田。左右两江土官所属人多田少,其狼兵素勇,为贼所畏。若量拨田土给兵于近山屯种,分界耕守,断贼出没,不过数年,贼必坐困。报可。嗣后东南有急,辄调用狼兵,自此始也。”屯戍来宾市的土兵不但有桂西左右江的土兵,而且有贵州土兵。据桂平县志卷三一载:“浔州诸狼(壮族土兵)。自前明因藤峡之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