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中、日、韩三国关系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2919119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时期中、日、韩三国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古时期中、日、韩三国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古时期中、日、韩三国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古时期中、日、韩三国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时期中、日、韩三国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古时期中、日、韩三国关系内容提要:中日韩三国关系源远流长,在文化上更是关系密 切。军事上和平为主、辅以战争。 关键词:源远流长、儒学、遣隋使、遣唐使、服饰、茶道、 文字中古时期中国、韩国、日本的关系,这个话题很大、很宽泛。时间跨度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给予我的知识有限,我仅挑选中国的隋唐时期的文化、军事方面对中日韩关系作出说明。中韩两国交往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公元前3世纪以末,朝鲜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史记所记载:商纣兄弟箕子在商亡后成为朝鲜北部国君,史称“箕子朝鲜”。从此中朝开始了长达2300多年的邻邦历史。在漫长过程中,中朝友好同盟的时期占了绝大多数,只在隋唐时期有较

2、多的战事自汉至唐,尽管各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方式不一,但历代的统治者都认为高句丽的活动区域是中国的传统领土。隋朝的统治者认为“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世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隋书裴矩传);唐太宗也认为:“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然恐于后子孙或因士#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册府元龟帝王部亲征二

3、)所谓“旧中国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无疑反映着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汉至唐,我国历代王朝,包括分裂时期的各王朝都认为高句丽是边疆民族政权。新罗也希望唐朝中国帮助他征服百济和高句丽。高句丽先前曾打击过隋炀帝,唐太宗与高句丽的敌对关系驱使唐高宗与新罗结盟,先打百济,再攻打高句丽,以统一朝鲜。唐于645年东征高句丽,力图用支持弱者来抵御强者的进攻,以实现朝鲜半岛的稳定与和平。在唐支持下,新罗举国一致,相继灭亡了高句丽和百济。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唐朝于平壤设置安东都

4、护府,在宏观上对朝鲜半岛进行统治。在文化交流上,主要体现在儒学上。新罗通过世俗五戒和壬申誓记石接受了儒学。统一战争后,儒学作为统一理念起着重要的作用。682年设国学,688年实行科举,已录用儒生出身的官吏,代替过去的门第和武功。为了掌握儒学,许多贵族子弟被派到唐朝留学。反映了统治者提倡儒学的积极性。但是强化入学教育、根据才能选拔人才的理想在新罗的社会中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中国与新罗的经济联系也较强,在中国沿海及内地的一些城市中形成了新罗的商业据点。中韩传统服饰在形制、外形、细节、装饰、图案、色彩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的特点,特别是与西方服装相比较,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两国服饰共性特

5、点颇多,比如从外观结构看,中韩服装都属于宽衣结构而非西方的窄衣结构;从装饰看,中韩服装平面装饰居多而非西方的立体装饰为主;从图案特点看,两国都重视图案的吉祥寓意;从色彩看,两国都崇尚阴阳五行为主导的五色观。崔致远是著名的留唐学生,精通儒学,还考上了中国的进士,在唐朝任官。在服饰方面,由此可见,中朝在文化方面的交流是很频繁的。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中国,撇开徐福东渡成为日本祖先这个说法不谈,日本对隋唐时期中国各发面的模仿就足以证明。隋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结束了南北朝以来分裂的局面,战乱停止,社会繁荣。唐更是中国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政治制度完备,商品经济发达,唐文化则是中国封建文

6、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我们知道高度发达的文明对低层次的文明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辐射力。所以各国人民不顾旅途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因为那时候科技不发达,加上造船技术比较落后,对大气环流不了解,船舶远程航行很容易出事故。阿倍仲麻吕就曾在归国时遇暴风雨而险些丧命。随着部民制的衰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深,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修好。自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宽乎6年(公元894年)间,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从奈良朝至平安朝近二百年问,唐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极探。上自天皇下至皇族、达官,

7、竞相学习唐代文学,对唐人的诗、赋、文章崇尚备至,以精通为荣以不借为耻。日本统治者为提高贵族子弟的唐代文学水平,吸收唐代学校制度,开始设立各种类型的学校,教授中国典章文学。教授汉学的学校首先在京城出现。天智天皇二年(公元663年),日本朝廷在京城设立一所教授汉学的学校,规模小,学员少。天武天皇时,学校的规模开始扩大,出现大学、国学以及后来的私学几种形式。由朝廷在京城开办的学校名叫大学,学员是五位以上的官吏子弟、东西史部子弟、或八位以上子弟和国学生中出员举者,定员四百人。教授的课程有明经、纪传、明法、音书、算等学科,其中以明经科为主。这基本是照搬中国隋唐。唐代,随日本遣唐使团往返于山东的还有许多留

8、学生和学问僧,但是学问僧的数量远远超过留学生且总数少。究其原因有三个:1.唐国子监名额有限不能多收,许多国家人多被拒。2.日本崇信佛教,乐于派学问僧到唐朝学习。3.日本政权仍为少数世家豪族所垄断。他们可能不愿培养很多与自己出身不同的高级人才,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像小野妹子与裴世清,阿倍仲麻吕与鉴真,宏法大师与圆仁等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在服饰方面,中国服饰东传到日本,是中国对东南亚服饰产生影响的重要内容。日本服饰主要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影响。在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文化女子大学合编的文化服装讲座一书中,编者将飞鸟、奈良以及平安时代前期称为日本服装的模仿隋唐时奈良时代,曾经

9、到过中国的遣隋、遣唐使节积极传播在华见闻,力主服饰革新。在茶道上,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造制茶叶,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茶道内容是丰富的,在思想方面,它融佛教、道教、儒教为一体的一促精神文化。在形式上,容括了各种生活艺术的总汇。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另一方面,中日韩也有共同点。文字是三国中的共同因素。中日韩的文字分别是韩文、白话文和假名。而作为其文字的起源, 三国

10、文字的形态和结构截然不同。但, 汉字在三国文字中依然存在, 其影响力尚未消失。因汉字在韩语里占百分之七十, 就是说大部分韩语的起源於汉字, 现代日语是由汉字(表意文字)和两种日文表音字母(“平假名”和“片假名”)而组成的, 也可以说具有独特的文字结构。大约在公元6世纪之前, 汉字从中国大陆经过韩半岛传到日本。日本根据汉字书写方式为日本创造的音节字母叫做“假名”。日本人把汉字认为“真名”, 这就是与“假名”相反的概念。汉字作为表意文字, 有助於创造出新生词汇。日本和韩国的文字中都有汉字的影子,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日韩文字起源于中国了? 目前文字领域已经包括一切有关海报、杂志、报纸的印刷与排版和有关电

11、影题目、音乐影像精选和广告以及绘图、电脑设计、动画卡通等适用文字的设计。中日韩的文字分别是韩文、白话文和假名而作为其文字的起源, 三国文字的形态和结构截然不同。但, 汉字在三国文字中依然存在, 其影响力尚未消失。这也是三国中文化的共通之处。很多中国文化在日本、韩国都存在,但可能他们比我们保存得更好。所以才会有韩国与中国争夺“端午节”的源地、抢注世界文化遗产等等行为。看似他们厚颜无耻的行为,从中可以反映两个问题。一、他们敢争夺中国名人,说明他们受汉文化影响巨大;二、我们自己对文化的传承不够,以至于要别人来抢的时候,才警觉、才察觉。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处于东部世界文化的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强烈,而受周边文化影响较小。就像太阳与八大行星一样,太阳散发出光和热,却没有从行星中得到什么。但同时中国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要把中国放入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绝不能孤立的、封闭的看。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中国的历史研究不与世界接轨,那将会导致落后。中国当时很发达,但现在则相对落后,要正确的认识历史与现实。才能立足于当今世界。参考文献:日本通史 赵建民、刘予苇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日本史论文集 中国日本史研究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新编韩国史 高丽大学韩国是研究室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 古代史编下卷吴于廑、齐世荣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亚洲历史 许海山主编 纸装书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