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毒理复习题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2913701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毒理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卫生毒理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卫生毒理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卫生毒理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卫生毒理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卫生毒理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毒理复习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以下对“毒理学发展趋势”的描述,错误的是(A )。A. 从高度分化到高度综合 B. 从SAR到QSAR C. 从现代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 D. 从毒性定量描述到毒理作用机制探讨2. 危险度评定的核心部分是( B )。A. 危害识别 B.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C. 暴露评定 D. 危险度特征分析3. 动物实验中的“3R”原则指( C )。A. 替代、减少、节约 B. 减少、利用、优化C. 替代、减少、优化 D. 减少、利用、节约4. 被誉为职业医学创始人的是( A )。A. Paracelsus B. Pamazzini C. Orfila D. Bern

2、ard5. LD50的概念是(D )。A.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 出现半数剂量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剂量D. 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6. 阳性对照组经呼吸道给予大鼠CCl4后,大鼠GPT升高,CCl4所引起的GPT改变为(A )。A. 量反应 B. 质反应 C. 剂量-效应关系 D. 个体反应7.毒性上限参数包括( C )。A. 绝对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小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B. 绝对致死剂量、观察到最小有害作用剂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剂量C. 绝对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剂量D. 阈剂量、观察到最小有害作用剂量

3、、最小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8. 能阻止水、电解度及某些水溶性物质通过的皮肤屏障是(B )。A. 表皮角质层 B. 连接角质层 C. 基膜 D. 真皮层 9. 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酶存在的主要亚细胞结构是(B )。A. 线粒体 B. 内质网 C. 溶酶体 D. 细胞膜10. 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代谢后绝大部分与(A )相结合形成复合物,排出体外。A. 葡萄糖醛酸 B. 氨基酸 C. 谷胱甘肽 D. 硫酸11. 下列卤代烷烃类化合物,毒性最大的是(A )。ACCl4 B. CHCl3 C. CH2Cl2 D.CH3Cl。12. 影响化学物毒性大小和毒性作用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化学物(C )。A剂量

4、B. 毒作用时间 C. 理化特性 D. 联合作用13. 肟类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竞争与胆碱酯酶的结合,致使有机磷化合物毒性效应减弱。肟类化合物与有机磷化合物的联合作用表现为(C )。A协同作用 B. 增强作用 C. 拮抗作用 D. 相加作用14. 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D )。A. 家兔 B. 大鼠 C. 小鼠 D. 豚鼠15. LOAEL是指(A )。A. 观察到最小有害作用剂量 B. 最大非致死剂量 C.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D. 最小致死剂量16. 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D )。A. 24小时 B. 48小时 C. 7天 D. 14天17. 致畸作用危险期是指(B )。A

5、. 着床前期 B. 器官形成期 C. 胎体期 D. 性成熟期18. 单细胞凝胶电泳可检测的遗传学终点是(C )。A. 碱基置换 B. 移码突变 C. DNA完整性改变 D.染色体数目变化19. 化学致癌物的特性(D )。A. 是致突变物 B. 具有遗传毒性 C. 必须经过代谢活化 D. 以上都不是20. 关于基因突变的碱基置换,下列描述错误的是(B )。A. 嘧啶被嘌呤置换称颠换 B. 嘌呤被另一嘌呤置换称颠换 C. 嘌呤被嘧啶置换称颠换 D. 嘧啶被另一嘧啶置换称转换21.以下对细胞凋亡描述错误的是(C )。A. 细胞膜完整 B. 染色质凝聚C. 有炎症反应 D. 受基因调控22. 以下哪种

6、表现不属于发育毒性(D )。A. 胚胎生长迟缓 B. 胚胎功能缺陷 C. 胎体畸形 D. 胎盘脱落23. 生物转化I相反应不包括(D )。A. 氧化 B. 还原 C. 水解 D. 结合24. 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酶存在的主要亚细胞结构是(D )。A. 线粒体 B. 细胞膜 C. 溶酶体 D. 内质网25. 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被P450氧化生成NAPQI后,与肝细胞内(C )相结合而被解毒。A. 葡萄糖醛酸 B. 氨基酸 C. 谷胱甘肽 D. 硫酸26. 影响化学物毒性大小和毒性作用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是化学物(C )。A. 剂量 B. 毒作用时间 C. 理化特性 D. 联合作用27. 交互作用不包

7、括(B )。A. 协同作用 B. 相加作用 C. 拮抗作用 D. 加强作用28. 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D )。A. 家兔 B.大鼠 C.小鼠 D.豚鼠29. 慢性毒性试验中动物选择,年龄一般为(A )。A. 初断奶者 B. 刚性成熟 C. 初成年 D. 老年30. 突变的后果关键取决于(A )。A. 突变的基因 B. 突变的类型 C. 突变的遗传学终点 D. 突变的细胞31. Ames试验可以检测的遗传学终点是(B )。A. 染色体数目改变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畸变 D. DNA完整性改变32. 致突变试验中必须设立阳性对照组的目的是(C )。A. 获得实验的基础对比数据 B

8、. 是待测物组结果比较的依据C. 验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D. 排除阴性结果的干扰33. 完全致癌物是指(D )。A. 间接致癌物 B. 直接致癌物 C. 终致癌物D. 同时具有肿瘤发生3个阶段的作用的致癌物34. 对化学致癌物致癌作用无影响的因素是(D )。A. 化学致癌物的化学结构 B. 宿主本身的状况C. 宿主的遗传易感性 D. 化学致癌物的急性毒作用强度35、下列属于化学窒息性气体的是( C )。 A、氮气 B、甲烷 C、氰化氢 D、二氧化碳36、遗传毒致癌物是: ( D ) A. 巴豆油; B. 雌激素; C. 石棉; D. 苯并(a)芘;37、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的关系: (

9、 C ) A. 具有母体毒性的物质一定有发育毒性; B. 有发育毒性的物质一定具有母体毒性; C. 发育毒性与母体毒性不存在必然联系; D. 没有发育毒性的物质就没有母体毒性;38、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的关系: ( C ) A. 具有母体毒性的物质一定有发育毒性; B. 有发育毒性的物质一定具有母体毒性; C. 发育毒性与母体毒性不存在必然联系; D. 没有发育毒性的物质就没有母体毒性;39、在卫生毒理实验中,研究毒物急性毒性最有意义的指标是 ( B ) A. 死亡率 B. 半数致死量 C. 病理学变化 D. 生物化学变化40、某种工业用化学物, 易挥发, 亚慢性毒性试验动物的染毒途径首选 (

10、C ) A. 经皮肤 B. 经口 C. 经呼吸道 D. 腹腔注射41、 亚慢性毒性实验的染毒期限通常是 ( D ) A. 2年 B. 6个月 C. 1年 D. 1-6个月42、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 D ) A. 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 B. 易于饲养管理 C.易于获得、价格低廉、操作方便 D. 以上都是43、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 C ) A. 1天 B. 1周 C. 2周 D. 3周 44、当化学物的蓄积部位不是它的毒作用部位,或对蓄积部位相对无害时,这种器官或组织通常称为化学物的( C )A.代谢转化器官 B.靶器官 C.贮存库 D.排泄器官 E.非靶器官45、毒物的(

11、 B )对毒物的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A、物理特性 B、化学结构 C、分子量D、吸收途径46、经过呼吸道进入机体的毒物,在进入血液前( B )肝脏的转化解毒。A、经过 B、不经过 C、部分经过 D、以上都不对2、 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通常认为化学物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在零以上的任何剂量均可发生,其剂量-反应关系是无阈值的,应按照无阈值化学物进行评定。( )2. 毒性是化学物有害作用的外在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性。( )3. 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决定该化学物的毒效应。( )4. 弱有机酸在胃中容易吸收,弱有机碱在小肠中易被吸收。( )5. 脂

12、溶性越高,越易吸收,故脂/水分配系数越高越易被吸收。( )6. 一般认为化学物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的顺序为静脉注射 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经口经皮。( )7. 毒性试验给药途径原则上采用口服给药,大鼠一般灌胃给药。( )8. 染色体畸变的后果比基因突变严重。( )9. Ames 试验是利用细菌的回复突变来检测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突变作用。( ) 10. 致癌物的代谢活化常具有物种或组织特异性。( )11. 致突变试验属于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试验的第二阶段。( )12. 药物产生毒性作用的靶器官是其浓度最高的器官。( )13. 毒效应是化学物有害作用的外在表现,改变条件就受到可能影响。( )14. 代谢活性是指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增强。( )15. 脂溶性越高,越易吸收,故脂/水分配系数越高越易被吸收。( )16. 液态化学物挥发性越强,经呼吸道吸收的危险性越大。( )17. 毒性试验给药途径原则上采用口服给药,大鼠一般灌胃给药。( )18. 显性致死突变试验是用于检测化合物对雄性和雌性动物生殖细胞的损害作用。( )19. 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是确定人类致癌物的唯一手段。( )20. 化学致癌物均具有遗传毒性。(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