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鲁教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2910213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鲁教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地理鲁教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地理鲁教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地理鲁教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地理鲁教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鲁教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鲁教必修二课件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1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_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分类,永久性,跨越国界,(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土地开垦,1521世纪初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表现,永久性定居移民,流向,2.人口流动 (1)定义: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_的人口移动现象。 (2)强度:主要取决于_、文化发展水平。 (3)主要形式:“_”、外籍劳工。 (4)影响 有利方面:增强_。 不利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等方

2、面的问题。,户籍,经济,民工流,社会活力,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最主要原因:_的差别。 2其他因素: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_、文化背景等。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人地矛盾,经济,文化,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1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形式发生明显变化,更加趋于多样化,

3、出现了科技移民、国际难民和环境移民等新形式。,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民工流”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现在我国的特殊的人口流动形式。 (1)“民工流”的概况,(2)“民工流”的影响,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人口移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其主要有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种基本形式。其差别如下表所示:,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注意选“不利于”的选项。务工人员返乡会促进家乡城镇化进程,促

4、进家乡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交流。由于流动人口减少,春运期间长途客运量会减少。 答案C,下面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拉美迁往北美 D从欧洲迁往非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的省区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华北流往重庆,解析:第(1)题,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为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贫穷的国家到富裕的国家,从人口稠密的国家到人口较稀疏的国家,第(2)题,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内地向

5、东部沿海特别是向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 答案:(1)C(2)A,1三步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第一步: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用框图汇总如下:,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影响,(2)第二步: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做到分析判断有依据。如下分析:,(3)第三步:分析迁入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拉力的因素,确定其中影响最大的拉力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2对比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

6、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1)(2)题。,(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BCD (2)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B C D 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惠于国家政策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速度快且经济水平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经济收入也较高,从而吸引了大量民工的迁入。第(2)题,美国的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冷湿,许多美国老年人退休以后,为了追求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纷纷向西部、南部等气候条件优越的地区迁移。 答案(1)C(2)A,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方法 (1)经济因素往往是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2)在特定的时

7、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要分析人口迁移发生的时间与区间,找到主因。 (3)还要考虑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等因素,因为老年人与少年儿童的迁移影响因素往往不是经济因素。 促成人口迁移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在确定其主导因素的前提下,还要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下表为20072011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读表,回答(1)(2)题。,(1)表中反映出的现象可导致()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地人口 C加速了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2)影响该地区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因素是() A文化因素 B. 自然因素 C政治因

8、素 D经济因素,解析:第(1)题,表格中没有关于人口性别的数据,故无法推知男女比例是否平衡;无法根据迁移人口推知本地人口的数量;迁入人口以1544岁的青壮年为主,不会加快人口老龄化。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原来的非建筑用地可能变为建筑用地,从而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故C项正确。第(2)题,由表格数据可知,迁入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故影响该地区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故D项正确。 答案:(1)C(2)D,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1)读图名读图例、坐标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迁入、迁出率,说明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而变化。 (

9、3)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4)随年份的变化,迁入率波动上升,迁出率波动下降,从而推断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5)我们可以用“垂线法”判断出1997年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数值(图中A、B),观察判断出净迁移率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年份,即1997年最小,2008年最大,如下图:,读20002009年浙江省外来人口历年增量和增速趋势图,回答下题。,1根据图示资料分析可知() A2009年浙江省外来人口数量最少 B2009年浙江省外来人口数量最多 C2000年到2009年浙江省外来人口数量逐年下降 D2000年到2009年浙江省外来人口数量波动下降 解析:本题关键是理解“历年增量”的含义,即下一年的

10、外来人口数量上一年数量比上年增量,如2008年外来人口数量等于2007年人口数量再加上9.1万。柱状图表示比上年增量,且都为正值,说明下一年的外来人口数量都比上一年的多,则图中最末端的2009年外来人口数量最多。 答案:B,下图为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2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3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

11、别比,说明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少,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比重较大。第3题,流入人口使该市总人口增加,加大了该市的就业压力、环境压力、基础设施的压力,对该市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不大。 答案:2.C3.D,右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 完成12题。 1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 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 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BCD,随堂演练,2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12、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箭头A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答案:1.C2.A,下图为我国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系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丁 解析:第3题,图中2029岁、3034岁的青壮年人口迁移数量最大,最可能是因工作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第4题,甲年龄段人口是随父母进行迁移,从年龄特征分析,与乙年龄段人口相关性最为明显。 答案:3.D4.A,课时作业,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