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第16章-价格调整机制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897173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 第16章-价格调整机制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国际经济学 第16章-价格调整机制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国际经济学 第16章-价格调整机制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国际经济学 第16章-价格调整机制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国际经济学 第16章-价格调整机制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 第16章-价格调整机制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 第16章-价格调整机制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章 价格调整机制,国际收支与汇率变动,国际收支调节弹性论,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方法是指在收入不变动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调整机制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所以被称为弹性论。,货币贬值对经常项目收支有两种效应。一是价格效应,在国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本国货币贬值意味着本国出口商品以他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在国外商品的国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本国货币贬值同时也意味着进口商品以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上升。二是贸易量效应,即出口价格的下降会导致本国出口的增加;进口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的减少。两种效应结合在一起,引起经常项目收支的变化。,当本币贬值时,在国外价格

2、不变的假设条件下,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将上升,但由于进口量受本国对进口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在不同弹性条件下,进口量M的减少幅度将有所不同。例如,当进口需求弹性大于1时,进口数量减少的幅度就会大于进口价格上涨的幅度,进口支出将减少,从而有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当进口需求弹性小于1时,则进口数量减少的幅度小于进口价格上涨的幅度,进口支出将增加,从而不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当本币贬值时,虽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不变,但换算成外币后在国外的销售价格将下降,所以出口商品的数量可能要增加。同样在不同的出口需求弹性情况下,出口量X的变化也有所不同。例如出口需求弹性等于零时,不管出口价格如何变化,出口量X不发生

3、改变,因而出口收入不变;而当出口需求弹性大于零时,贬值后出口量将上升,以本币表示的出口收入也将增加。,一、马歇尔勒纳罗宾逊条件,条件成立的前提是: 两国国内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不变且充分就业; 两国初始国际收支是平衡的; 劳动和资本的国际转移忽略不计,即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差额等于贸易差额,即等于国际收支差额; 两国出口和进口的供给价格弹性无穷大; 分析变量仅限于汇率,其余是常量,且汇率的变化是有限的 贸易对象国不进行报复,即不通过同样的货币贬值来进行报复; 本币的对外贬值速度必须快于对内贬值的速度,即国内通货膨胀速度不能快于本币对外贬值速度。,在这些前提条件下,条件表述如下: 如果本国和外国的进

4、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那么,一国货币的自然贬值或法定贬值就能够改善其经常项目(国际收支)的差额。,二、马歇尔勒纳罗宾逊条件的代数推导1,CA= PX - e P*M 其中,CA表示贸易差额,P表示国内价格水平,X表示本国出口量,e表示汇率(以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P*表示外国价格水平,M表示本国的进口量。,二、马歇尔勒纳罗宾逊条件的代数推导2,由于假设国内外价格不变,所以货币贬值后,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Px=P/e)的变动率就等于汇率的变动率,但符号相反;同样,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Pm=eP*)变动率也等于汇率的变动率,而且两者变化方向相同。令x、m分别表示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与进

5、口需求价格弹性,则可以分别表示为:,如果上述表达式的右边大于零,则 即货币贬值可改善贸易收支,这一条件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取绝对值形式,则马歇尔勒纳条件可表示为:,假设货币贬值前,贸易收支是平衡的,即PX=eP*M,则上式可简化为:,J 曲线效应,如同其他大部分经济政策有其政策时滞一样,汇率贬值政策的效用也有时滞问题。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是指,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以后,相关实际部门贸易量的调整不会同步进行, 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从而在本国汇率变动的瞬间到实际部门进出口数量的调整与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之间产生一个时间上的延滞。贬值后贸易量调整存在的这种时滞效应可用著

6、名的“型曲线”来描述。 即一国的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滞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T1 t2 t3,t4,o,t,在通常情况下,一国的货币贬值并不会立即引起贸易收入增加,这是因为,从货币贬值到贸易收支状况改善之间,存在着以下几种时滞:()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的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即存在认识时滞;()存在着决策时滞,即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即生产时滞;()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即存在取代时滞;()把商品、劳务运经国际市场还需一

7、段时间,即存在着交货时滞。,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弹性方法假定本币贬值只改变贸易双方的相对价格,而不改变其国内的价格。但这种假定显然并不合理。实际情况往往是本币贬值必然会导致国内价格上涨,从而促使国内生产成本提高,实际汇率与出口竞争力则下降。 这其中有诸多原因,而最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首先,随着本币的贬值,那些必须依赖进口的中间品与最终品的价格会跟着上升,前者将直接增加依靠进口中间品来生产最终出口品的厂商的生产成本,后者则会造成工资上升从而使所有厂商的成本趋于提高。其次,贬值促成出口增加促使相关资源向贸易部门转移,从而减少非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可用资源,随之导致非贸易品供给量的下降与价格的上升,进而

8、对社会一般物价水平产生强大的上升推动力。,金本位的调节机制,在金铸币本位制度下,黄金被用来规定货币能代表的价值,各国均规定了每一金铸币单位包括的黄金重量和成色,即含金量(Gold Content)。两国货币间的比价要用其各自所含的含金量来折算。两种货币的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Mint Par) 在1929年大危机之前,英国规定1英镑金币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Grains),成色为0.91667,即1英镑的纯含金量为113.0016格令(123.274470.91667);美国规定1美元的重量为25.8格令,成色为0.9000,则含金量为纯金23.22格令(25.80.9000)。则

9、:,S,E1,E,E2,Q,R=$/,4.8965,4.8665,4.8365,0,D2,D,D1,Q3,Q4,Qe,Q1,Q2,输出点,输入点,平价,价格黄金流动机制,金本位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逆差黄金流出货币供给减少价格降低出口增加逆差消除 顺差黄金流入货币供给增加价格升高出口降低顺差消除,第十七章 收入调节机制与自动调节,1、封闭条件的下的恒等式 2、封闭条件下的乘数 3、外贸乘数 4、吸收法,凯恩斯主义,凯恩斯(Keynes,188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 凯恩斯生于1883年6月出生于英国的剑桥

10、市。他在其传世之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否定了以英国剑桥学派为主要代表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和均衡的主张,提出了一整套新颖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办法,消除大规模失业、摆脱经济萧条。,Keynes,18831946,(一)、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增加所带来的收益的增加率降低 流动性偏好: 人们对于现金的偏好,利息就是对放弃流动性偏好的补偿或报酬。 流动性偏好存在三种动机:交易、谨慎和投机动机,失业,消费不足,投资不足,有效需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收入少,

11、利率较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解决的办法:进行国家干预,调节货币和财政政策,降低 利率,扩大政府投资,甚至推行赤字财政。在外贸领域,增加 贸易顺差,既可以增加国内货币的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促进 国内投资,又可以增加国外投资。,封闭经济的收入决定 Y=C(Y)+I 投资是外生的,消费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MPC= C/ Y S(Y)=Y-C(Y) 边际储蓄倾向MPS=S/Y MPC+MPS=1 投资=储蓄 I=S,给定C=100+0.8Y,自主投资I=100,平衡的国民收入? 储蓄函数为?,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I=S=MPSY Y=(1/MPS)I 投资乘数K=Y/I= 1/MPS=

12、1/1-MPC 投资可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增长的速度或者规模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小国开放经济中的收入确定,进口函数 进口变动除以收入变动称为边际进口倾向 MPM=M/Y 进口与收入之比为平均进口倾向 APM=M/Y 进口需求弹性,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注入 流出,对外贸易乘数,MPM=0.2 MPC=0.7,外贸乘数为?,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论,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方法是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Alexander)于1952年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提出的,该分析方法是指,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这里“吸收

13、”一词系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 亚历山大认为,弹性分析方法对货币贬值缩减贸易收支差额的作用看得过于简单了,一国若想通过贬值来改善它的贸易收支状况,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要么贬值可以带来本国收入的增加;要么贬值可以使本国的实际支出,即吸收减少。否则,贬值就只会造成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问题。,理论前提:,1、国民收入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的 2、货币供给量是商品交易量的函数,商品价格 不变 3、国际收支仅仅是收入或者需求的函数,吸收论的原理,Y-(C+I+G)=X-M 等式左边表示国民收入减去本国居民对所有商品(包括本国的和外国的)的总支出,而等式右边则表示本国的净出口盈余,令A=C+I

14、+G,即A为吸收部分,B=X-M 则均衡条件可重新表述为: B = Y-A 上式涵盖了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思想:贸易收支顺差意味着国民收入大于国内吸收,逆差则相反。因此,当一国贸易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可通过改变国民收入或国内吸收的办法来加以调节,具体地说,若贸易收支出现逆差,增加国民收入或减少国内吸收可消除逆差,而出现顺差时则恰好相反。,贬值在什么条件下可通过收入效应来改善贸易收支。,1从供给方面来看,在有闲置资源的情况下存在着资源闲置效用。当一国生产要素尚未被充分利用而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时,由贬值引起的出口需求上升就可能进而引发产量扩大,使国民收入增加,但同时也引致国内吸收(投资和消费)

15、的增加,因此,在不考虑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的情况下,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贬值的收入效应超过吸收效应,贸易条件效应: 贬值会导致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价格上升,使得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国民收入下降和国际收支的失衡. 如果一国进出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时,贬值即可导致本国国民收入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资源配置效应: 如果一国采取贬值政策的同时放松那些保护性或限制性的 贸易政策,使资源配置的扭曲得以降低,那么,贬值就可 以增加国民收入,改善国际收支。,贬值如何通过直接的吸收效应来改善国际收支,一方面,从货币效用来看,一国当局采用贬值政策将导致本国通货膨胀现象,物价上涨使实际货币供给下降

16、,这要求货币当局同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而不使货币供给随本币贬值而增加,由此导致国内利率上升,从而国内投资随之下降。同时消费者会由于实际货币余额的减少而设法恢复其流动性,这又引起消费下降,此为货币余额效用。 此外还有货币幻觉效应,即当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时,即使人们的收入与物价同比例上涨使实际收入保持不变,人们也会因物价上涨而减少支出。,另一方面,贬值存在着收入再分配效用。由于贬值后物价上涨的同时,工资水平受劳资合同的限定而不能立即提高,因此,虽然工人的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了,而厂商的利润则由于对收入的再分配增加了。由于利润收入具有比工资收入更高的边际储蓄倾向,这会使全社会的吸收水平下降,进而改善国际收支,如果在一个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度的国家,贬值带来的名义收入增加将使纳税人升入更高的纳税等级,则全体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下降,如果政府同时实行紧缩财政政策,从而使全社会吸收水平下降,那么,国际收支将因此而得以改善。,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采用贬值政策的同时,如果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