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888790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三语文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语文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学习阅读电影剧本,初步学习影视评论的写作,培养学生欣赏电影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预习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二、初读课文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看看课文中描述的场景有哪些?并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那个场景描述出来。三、阅读下面这个资料,初步评论人物的形象的意义。1学生先阅读课文中有关张春花的内容,然后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与课文有关的片段。要求学生在观看时,注意将课文中描述的内容与电影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2学生讨论这个人物的形象意义提问:你认为,张春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明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相同的。俗话

2、说:“艺高为师,德高为范”。从“艺”的角度而言,张春花毕竟仅仅具有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对于所传授的知识、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一无所通。从这个角度而言,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从“德,的角度出发,张春花则是一个极其负责的教师,为了“一个都不能少”,不惜辛苦饥饿,独自进城找李望水,三天三夜而无所怨言。从这个角度而言,张春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创新思维,只要合理即可。其他相关问题请参照“教学设计(A)”。4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对“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思考的深度不同,对这句话的理解会有深有浅。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考虑时,要由课内内容延伸到课外。

3、四、学习评论影片内容1教师印发关于评论一个都不能少的两篇评论文章。学生快速阅读。评论一:当魏敏芝的巨幅照片贴满了大街小巷,她那张仰向天空的脸就不可避免地与解海龙数年前拍的照片叠合在一起,人们的记忆是容不得老谋子辩白的。有一段日子,随手在街头买一份报纸,都会看到一个睁大了眼睛的女孩,她那发亮的瞳孔非常适合于一种事先或者事后赋予的诠释。解海龙的幸福日子结束得快,几年前他在杭州以一万元的价格拍卖他那架过度磨损的尼康玛特相机时,那些业已定格的山村孩子就不再与他有关老谋子在这个年月出场,实在有些不合时宜。“(这是一部)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他自己这样说,但并没有半点往自己脸上抹黑的

4、意思,相反地,他希望人家都能看出其中的“真切”和“力量”。然而恰恰是“真切”两字损害了这部片子。从头到尾,一只不加任何修饰的镜头重复了许多秋菊打官司中的抓拍技巧,许多地方导演和器械的影响都减弱到了微乎其微的程度,生活的一个局部几乎是按原样复制到了银幕上。但这样一来,“力量”就被削弱了。艺术之所以具有感染力,也正由于它含有高于生活的一些东西。拿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作个例子,比如丈夫,一个丈夫到城里来,他看到了什么这个丈夫是被作者选中的,投射着沈先生强烈的主观性,而不是直接照搬的结果。如果把整个生活都摄下来,就仿佛拿着一支话筒在街头录音,录到的什么都有:汽车的噪音、人群的嘈杂音,而主体声音却暗淡了下去

5、。深究下去,问题应该出在剧本上。作为主角的魏敏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占据了电影中几乎每一个画面,却并没有抓住观众的心,这是因为人物的命运里始终没有出现一个“焦点”。许多真实、弥散的东西分散了主题,尤其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当电视台那位苍白的播音员开始介入,导演的主观作用便变得十分暧昧起来。社会的“关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节可以含糊,但视角却含糊不得。虚伪的东西在最标准的镜头下还是虚伪。这真实的片子还是使不少人激动起来,一位中年妇人把预备存入银行的大笔金钱捐给了“希望工程”,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对着宣传车的窗口倾囊而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老谋子的“歪打正着”如果是这样,又如何解释一些低调子的民乐录音

6、出现在情节中“催人泪下”的地方?(这应该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若干年前,当观众开始参与到荧屏中去时,许多三流以下的“智力竞赛”节目便开始蜂拥而来。现在让“群众演员”走上银幕,或许会是另外一回事电影的天空从此辽阔起来?评论二:张艺谋新片一个都不能少最动人处,是片中人物的精神境界及真挚感情,具有极强净化心灵的力量。编导以一个贯穿性道具粉笔,作为展示人物思想、情感活动的载体,可谓匠心独运。高老师虽在影片开始不久就离开了他放心不下的水泉小学,但藉着粉笔,他的形象却贯穿全片。他向代课的魏敏芝交待工作,便从数粉笔开始,他循循叮嘱她:字不要写太大,以免浪费粉笔;又不要写太小,怕学生看不见。几个月拿不到工资

7、,他却毫无怨言,一个人教四个班的课,临别反复要求小魏看顾好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中间通过学习委员的日记,记述他如何珍惜粉笔,教人泪下;片末,全体学生看到魏老师带回来人们捐助的那么多五彩粉笔,一致欢叫:“高老师高兴死啦!”他的崇高形象一直在学生心中。学习委员看见粉笔掉在地上,她不顾一切用身体去护,粉笔碎成小段,她痛惜流泪,反映出高老师对她言传身教的影响。教育,不但是传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人之道。高老师的烛光精神,感人至深。捣蛋鬼张慧科开头不肯叫“魏老师”,最后,他却用彩色粉笔写出“魏老师”三个字,展现了师生间经过出走和寻找的艰辛,所产生的动人感情。粉笔在这里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也成为表达感情的

8、桥梁。影片展示的山区生活现状是有些苦涩,但影片却以喜剧色彩面对暂时的苦涩。如村长介绍代课老师时,因张慧科不肯喊老师,气得拍桌子,只有三条腿的桌子立刻倒下。问起给学校的钱哪去了?回答:“买粉笔了,”物质的贫困,掩不住民办教师的高尚精神。村长关心地到课室外张望,看见黑板上计算筹款的算题,自以为是地说:“这老师竟会教数学!”更令观众忍俊不禁。魏敏芝进城寻学生的过程,表现出朴实的山里人那种执着与顽强。导演以重覆叠印手法来强调这执着与顽强,这是中国人民能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的民族精神,小演员的本色表演,非常充盈、真挚,令影片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美国的教育经费比我们充足多了,但校园抢击事件却暴露出他们的教育

9、在精神上有极大缺陷。在我国不少地方,教师待遇低、校舍破旧、学生因贫困失学等问题,都确实存在,但影片着力表现的却是人们在困境中的忘我、奋发精神。魏敏芝没钱进城寻学生,全体师生去搬砖,是多么动人的一场戏!有人指责此片表现了我国教育的落后状况,甚至有关部门在一次全国会议上,取消了放映本片给代表看的安排。我以为是不正确的,正因为目前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存在问题,尤其是缺乏资金,我们才要搞“希望工程”、“烛光工程”,有关部门恰恰应该藉此片的放映,引起更多人关注,群策群力,早日把教育搞上去,讳疾忌医,只要颂歌盈耳,难道是对人民负责的么?!影片的结尾尤令全片调子明朗,哪里丑化了?!鲁迅曾指出:“批评的失了威力,

10、由于乱,甚而致于乱倒和事实相反”(鲁迅全集五卷,第468页),在当前电影业处于低谷之际,张艺谋以低成本拍出如此高质量的影片,其诚意与功力,均值得我们为之喝彩!2学生讨论交流:你对这部影片有什么看法?3学生当堂写作,写出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想。可以引导学生选准评论的角度,口子不要开得太大,内容也不一定要很多,也不必面面俱到,能够写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感想即可。4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写的评论。五、布置作业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教学设想学习本文,要求学生注意体会电影剧本与戏剧的不同之处,了解电影剧本的基本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心,引导学生了解穷山僻壤的孩子读书的艰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上课之前

11、,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二、导入新课,要求学生简明扼要地复述故事梗概导人新课要简洁。故事梗概简述如下:在穷山僻壤的山乡,水泉小学惟一的教师高老师,告假照顾病危的母亲。一群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顿时失去了上课的机会,于是乡长便临时请了13岁、只有小学水平的魏敏芝来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叮嘱魏敏芝要好好留住学生们:一个也不能少。可是高老师走后不久,魏敏芝便遇到两宗令她头痛的问题明新红同学由于天生练就一双“飞毛腿”,被挑选到县里去,而顽皮小子张慧科又因家里欠债需到城里打工还债。魏敏芝眼见快守不住诺言,焦急万分,想尽办法到城里寻找张慧科。人到了城里,却跟张慧科联络不上,彷徨无助的魏老师想方设法联络张

12、慧科,结果惊动了电视台台长,上演了一幕感人的“寻人”特别节目,在城里激起了一阵回响。最后,魏敏芝和乡长满载城里人捐助的各种学习用品,回到了水泉乡。三、学生默读课文1默读后比较:课文中的内容与电影中的内容有什么异同?明确: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但人物姓名有所不同。那位代课教师在课文中叫张春花,在电影中叫魏敏芝;那位学生在课文中叫李望水,在电影中叫张慧科。2摘抄优美词语解决疑难字词读音,疏通阅读障碍。准备就绪 招揽 木然 自强不息 迷糊 满满当当3思考:文章描写了哪些场景?请选择其中二-个场景的内容复述出来。学生复述后,教师简要概括课文内容的写作思路。四、品读人物形象1提问:在观看电影之后,你对张春花

13、有多少了解?请谈谈你对她的印象。2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与课文有关的片段。要求学生在观看时思考:你认为张春花的基本性格是什么?3观看后,要求学生用波浪线划注出课文有关描写张春花的重点段落或重点句子。4讨论交流:从课文中的描写来看,你认为张春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关于张春花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处是在演播室,主持人向张春花提出很多问题,而张春花仅仅说了一句话。一处是在归家的途中,记者提问,张春花仅仅回答了一句:“城里人真好。”从这两处不难看出,张春花是一个非常朴素而又不善言谈的人。5思考:在演播室里,张春花说的仅有的一句话是:“李望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都找了你三天了,你能听见我的话

14、不?你赶紧回来,我都急死了”请你试着将这句话换成其他意思的话语,并比较这样变换是否妥当,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不管怎样变换,都是不行的。这句话虽然朴素普通,但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从影片开头就可以知道,村长要求张春花在代课期间,做到“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这个念头一直根植在张春花的内心深处,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改变,因此,即使在演播室里,张春花想的自然也只有这个内容。如果换成其他的内容,则与人物内心不符,大大损害了人物形象的基本意义。6思考: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张春花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侃侃而谈,流畅地回答出所有的问题,这样是否妥当呢?明确:不妥当。这样就破坏了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

15、多谈自己的看法,不强求答案一致。五、学习迁移1用投影仪打出“希望工程”的那个广告画。要求学生阅读下面这篇文章。一百万双饥渴的目光(节选)正赶上开学的第二天,小学校王尚松校长告诉我,全校129名学生,来报名的只有80人,交了费的还不到一半。我问:“一名学生每学期收费多少?”王校长说:“一、二年级书本加学杂费是18元,三、四、五年级19元。不过,我们这里书本一般只买语文、算术、思想品德,像自然、地理、历史、音乐、美术都不买。不是不想买,是买不起。”“那这些副课都不上了?”“只能这样。”王校长叹了口气。一二十元,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不过是买一件玩具的钱;但在这里,对于多数家庭却是不轻的负担。特别是那些同时有两三个孩子上学的家庭,负担更像山一般沉重。九分石头一分田,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全村369户人家,去年的人均收入还不到140元,人均粮食仅只140公斤。解放四十多年了,村里至今不通电。普查人口时曾做过统计,全村2018人,45岁以上的除了村长、会计等五个人稍识几个字外,其余的全部为文盲。我提议到几位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家看看。农加学家原先住的是土改时分的地主的房子,去年八月塌了,父子俩(农加学父亲农上团因贫穷至今未娶,加学是他领养的)四处打“游击”,亲友们实在看不下去,刚刚帮他们盖了一间木房子。这里的木房子分上下两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