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授导型教学设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288654 上传时间:2017-10-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1授导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4-1授导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4-1授导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4-1授导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4-1授导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1授导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授导型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1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授导型教学设计教 学 设 计 表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四年级 学校 古昌镇中心校 教师姓名 杨敏 章节名称 长城计划学时一课时学习内容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情分析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助的形式解决。2. 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

2、伸理解。3. 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教学目标课程标准:1、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2、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知识与技能: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

3、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思路一、复习导入二、浏览课文三、精读课文四、写作练笔依据的理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为主。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学生了解长城和世界遗产学生对长城和世界遗产了解不多计算机、投影仪等显示内容使用投影仪显示出演示文稿的内容学习生字学生在课前对生字词语作了预先计算机、投影仪等显示内容使用投影仪显示

4、出演示文稿的内容教学过程(可续页)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二、浏览课文学习写作顺序教师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学习写作顺序三、精读课文学习课文(一)远看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二)近看长城(一)远看长城提问: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5、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 、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 、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列出数字“一万三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3、指导朗读(二)近看长城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6、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 2 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4、指导朗读。(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3、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二)近看长城1、学生思考:(1) 、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2)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 2 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3) 、长

7、城的结构2、小组讨论3、汇报4 朗读第二自然段(三)长城上联想 1、学生思考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么?(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8、,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从“多少” 、 “才”你体会到了什么?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四)赞美长城1、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3、此时此刻,假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从“多少” 、 “才”你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思考讨论3、全班

9、汇报4、朗读第三自然段(四)赞美长城思考“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 “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的联想是“很自然的” 。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四、写作练笔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

10、,给长城写几句话。3、为长城写广告语。1、给长城写几句话。2、为长城写广告语。教学拓展课堂教学流程图复习导入精读课文写作练笔浏览课文教学反思长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而长城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从单元整合来说特别重要。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

11、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的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 “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

12、站” “踏” “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 。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 、 “两三千斤重” (工程浩大) ; “没有没有” (设备的简陋) ; “无数无数” 、 “一步一步地” (条件艰苦) 。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

13、,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想对古代的劳动任命说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对祖国文物的爱护之情,我特别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什么,从而将学生的思想从对古人的赞美拉到对现代人的引领。不足之处: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让教材在解构中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我做的还不够。如在学习“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采用的是让

14、学生自己抓住了“单看、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没有没有、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 ”等词去感受长城建筑的不容易和劳动人民付出的无数血汗。虽然学生的情感有了,但总感觉读和悟没有深入,没有层次性,感悟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学生情感的高潮没有迸发。还有,学生在朗读过长中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而对于语文课来说,教师的朗读指导要比对于学生的朗读评价更重要。此外,从整理来看,只抓了框架,却忽略了知识、表达的教授,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处理,没有把它放在整篇文章里来理解,只从长城的设计巧妙敌人无法攻入来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是远远不够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盘旋,像马路一样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样的长城,是怎样建成的,为下一自然段的处理作了伏笔,这些都是我所忽略的要点。专家点评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杨老师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 “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 “踏” “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 。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