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素材语文版.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886477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素材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素材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素材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素材语文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生:我字写得不好。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生上台板书)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生欲回去)师:先不要走。当老师还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生:和朱元思写信。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里是名词,“信”的意思。生:给朱元思的信。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生:与宋元思书。师:到底是“朱元思

2、”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师:这是一篇骈体文。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来读,由同学来纠错)这封信美不美?一封信居然还写得如此美!下面我们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生齐读)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

3、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来,跟老师一齐读。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哪位同学也来试试?(一分钟后有同学举手。老师示意他背诵)师:全体齐背。(生琅琅而背。而后同学翻译,师订正)师:我们再来诵读。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象,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情不自禁唱起来)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背诵)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生

4、:是总写。师:总写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课文中有四个字可以具体来概括。注意具体概括。生:是“奇山异水”。师:或者叫“山奇水异”。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分别写的什么。生: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师:我们再一同来背诵,先背诵“异水”部分。(师生齐背)师:写了哪几方面?生: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写水清,再写水急。师:很好,总结还非常简练,都是用“水怎么样”来概括,很精彩!只是有个问题,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生1:是!生2:不是!是写水清!“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

5、是写水清了。师: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对吗?总起来,是写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再背诵,背出情感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要有点悠然,读得稍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生齐读背)师:“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师:“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夸张和比喻。师: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生: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师:还有吗?比方:“动态”与生:前两句是静态

6、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师:动静结合,直接间接描写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诵读。(课堂又响起琅琅的书声)师:再读奇山。(生读)师:还是先把它背诵下来。这是写山的,要背诵出气势来。师: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生1:以动写静。生2:化静为动。师:很好。再考虑,这一段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上来写的?生:是从视觉上写的。师:我们接下来再往下读,看看通过什么来写山。生:是通过泉水来写山的。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背。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师生一同朗读、背诵)师: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生:泉水、鸟、蝉、猿,四种

7、。师:通过四种事物的什么来写?生:通过响声。师:也就是通过听觉来写的。也就是说,有的泠泠作响,有的嘤嘤成韵,有的千转不穷,有的百叫无绝。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是吧?生:是呀。师: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生:嘈杂的声音让人讨厌,而这里明显是让人喜欢。师:对。你看,猿,本来是一种叫声凄厉的动物,俗话说“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在这里,我们却觉得是一种美妙的声音。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

8、,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说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这里,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这样,读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师、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师:鸢,一种非常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会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作者是南朝著名的

9、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己,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官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生:是写山水之美。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生:反衬。师:对,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我们再接着往下背。师、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

10、,有时见日。”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如同是黄昏一样;稀疏的树枝交错着,时而能够见到太阳。(一生举手,有问题要问。老师示意他发言)生:我觉得,文章写到前面两句,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接着写下去,我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学生中有笑声)师:大家觉得他说的没有道理吗?生:我觉得有道理。师:你说说。生:文章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而再写下去,好像又是一个开头,那样结尾不如就在“窥谷忘反”那里结束好。师:大家都是文章专家。我跟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有不少大人,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最后两句删掉才好。理由

11、跟你们的差不多。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仍然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象,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愈想愈觉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下面,我们一起把全文再背诵一遍。师:宋朝的苏轼曾经评价唐朝的王维,说他的诗“诗中有画”。咱们今天读了吴均的骈文书信,有什么感觉?生:也是“诗中有画”。师:这就是有名的“吴均体”,短小精悍,诗中有画。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