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学实录人教版.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885311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学实录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学实录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学实录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学实录人教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吆喝教学实录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口味分析。2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能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3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一:溯源引流、导入新课师:

2、曾经,在人们的耳边经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是什么声音?生(齐):吆喝声。师:是呀,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到集市上听到的什么声音最多啊?生:吆喝声。师:是啊!那你能不能试着学一下呢?(生举手示意回答,教室里气氛热烈)大家学得都很好。可你们说的都是“津味儿”的吆喝,想不想和老师一起领略一下地道的老北京的吆喝声?生(齐):想!师:那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一下当时的场景。(多媒体播放老北京一些昔日的吆喝声,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

3、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二:整体感知、走近吆喝1:展示课文教学目标,指名读:2:认知生字、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展示: 招徕(I) 钳形(qn) 铁铉(xun) 囿于(yu) 隔阂(h) 馄饨(hn)(tn) 佐料(zu) 饽饽(b) 小钹(b) 雪花酪(Io) 海棠(tng) 蘸(zhn) 兜里(du) 秫秸杆(sh)(ji) 卤煮(I) 山楂(zh) 荸荠(b)(q) 荞麦(qio) 马趴(p) 嘞(Iei))3:介绍作者:(萧乾(19

4、101999年) 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4:师:有人说,吆喝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细细品味那起伏有致的吆喝声,昔日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能渐渐鲜活起来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课文,边听边找出课文里写了哪些吆喝?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师:课文读完了,一起来找一下,课文中都写了哪些吆喝? (生找,指名读)师:看看吆喝中涉及到哪些行业?你看到了哪些物品?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生找)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生:烤红薯、

5、青菜,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师:同学们很善于读书,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得最多?生:(齐说)吃的师:是呀,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嘛,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生1:

6、“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师:嗯 ,口感也酥脆。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生3:“蜜”写出了甜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

7、甜的。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 (齐读烤白薯这一段.)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

8、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生齐答:冰师:那还有一个字呢?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 (生闭眼想)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 (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5师: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生1:热闹的北京城。生2:繁华的北京城。生3:我看到了一幅老北京人生活的画面。看到了老北京人吃、穿、玩儿的情景。生4:我看到了一个个吆喝的生意人,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车,放声吆喝着。有过来买

9、东西的人,就停下担子,热情地介绍商品。买东西的人走了,就又挑起担子,边吆喝边走远了。师: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吆喝感受市井风情板书。6. 介绍吆喝声时按照什么顺序?梳理文章结构层次。7文章内容不少,语句衔接过渡却十分自然。找出这些过渡句,看他们承转了哪些内容?生1:课文的第二小节。课文由洋人的欣赏器乐过渡到北京街头的叫卖声。生2:还有课文的第八小节开头第一句话。生3:文章第十小节和十一小节的开头第一句话都是过渡句。师:大家

10、集体朗读这些过渡句。(学生朗读)师:作者将如此繁多复杂的吆喝声归类介绍,并在有些部分开头用一总领句,每部分之间又用过渡句来贯穿,使得文章内容多而不乱。我们今后写类似的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既然吆喝有内容、声调、音韵节奏,可见吆喝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三:三读课文,三赏吆喝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师:说了这么多,大家最想听到的还是什么?生:真正的吆喝声。师:对。那就一起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 (放PPT烤白薯)肠气回肠呀生:真象京剧 (放PPT卖硬面饽饽的。)师:怎么样?和周杰伦有一比吧。 (生点头笑,称是) (接着播放其他吆喝声,如:卖糖葫芦、卖鲜花、卖小金鱼、

11、卖西瓜等PPT。这时各种吆喝声在教室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师: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生1: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是体现北京人性格特点的艺术。生2:有老北京的京剧味,就象一首歌。师:英雄所见略同,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什么?生:比作声乐的艺术师:所以, 听吆喝,欣赏老北京人的生活交响曲。品读吆喝,就是品读声乐艺术。听吆喝欣赏声乐艺术板书。二读:感受吆喝的独特魅力。师:这么多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用“我以为 最有趣,因为 。” 这一句式说

12、一句话。(可从语言的生动性、声调的变化、音韵节奏等方面谈理由。) (生自由发言。)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生齐:唱出来的!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生1、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师:音色音高的变化。生2、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师:运用唱腔。生3、得力气足嗓子脆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生4、合辙压韵。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

13、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用自己的语调展现其中的“京味儿”。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抓住大显身手的机会哦!生:(分组准备)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 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天津的、有唐山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三读:体会吆喝包含的感情。师: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对老北京

14、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四:回归生活、内化理解1创作吆喝:师:我们的生活中也不时能听到吆喝声,只是有些显得过于简单粗糙,缺少韵味。 你能否选择熟悉的事物,编写一段吆喝,最好能体现出“天津味儿”、“唐山味儿”。注意吆喝词尽量压韵,尽量口语化,贴近生活。 (生自由发言。)2探究讨论:师:现在的吆喝声基本都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说,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什么作用?请你具体说说。你更喜欢吆喝还是广告?为什么?3拓展训练:师: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4.结语:师: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