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三 课内现代文二 人教四年制版.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873650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三 课内现代文二 人教四年制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三 课内现代文二 人教四年制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三 课内现代文二 人教四年制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三 课内现代文二 人教四年制版.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综合复习三 课内现代文二一. 本周教学内容综合复习三课内现代文(二)二. 本周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课内现代文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文学常识2. 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主旨 四. 知识分析记叙文的阅读1. 文体知识的理解,如记叙的要素、顺序、线索、中心与详略、结构方式、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2. 对文意的理解和品味: 对词语、句子的品析。包括词语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含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包括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明确段的中心意思;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叙述和描写,了解文章

2、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议论和抒情的作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说明文的阅读说明文的考点主要有: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对象的特征,文章或段落中的层次,段落的结构特点,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词或句子的含义,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语言的表达特点等。议论文的阅读1. 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2. 对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3. 对论证方位的辨识、理解。4. 对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5. 对文或段的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6. 对词、句含义的揣摩、理解。五. 重点课文复习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最初发表时,副题为“旧事重提之九”。它以深情的笔调记叙了1901年夏末到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

3、留学期间的一些生活片段。文中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也追述了自己当年为了祖国的命运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全篇洋溢着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巷柯灵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家、电影剧作家。他的散文,既追随“五四”新文学的道路,又继承了深厚的古典文学传统,风格典雅清丽,婉约细腻,自成一格,其中尤以一组名为“龙山杂记”的散文小品最为人所称道。这组散文以作者故乡浙江绍兴为背景,抒写了当时作者的故土情思和所见所闻。课文巷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现代著名作家柯灵的这篇散文巷,也同样以其诗意盎然的文笔,让

4、我们又一次领略了江南小巷那小巧玲珑、古朴幽雅、宁静淡泊之美,使我们在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的同时,领悟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启示。谈生命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菜园小记这篇散文以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大生产运动为背景,描写了延安蓝家坪一处菜园的风光,以及菜园里的人们种植瓜果蔬菜的景象,表现了延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奋发乐观的精神。采用由小见大的写法,当时的延安,大事可谓多矣,如抗击日寇、反对封锁

5、、整风运动等;就拿大生产运动来说,也有著名的大事,如南泥湾垦荒。作者只选择了一些看来不大又似琐碎的种菜劳动之类的小事来写,从一个侧面反映抗战时期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的景象,表现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乐观、高尚的情怀。这就是本文“由小见大”的写法。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课文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一部分。讲话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论述了“三个代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和纲领性论著。课文基本内容就是“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两部分。“奋斗业绩”,分九个方面,“基本经验”是三点。谈骨气第一层(包括第14自然段),这一层

6、首先直接申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继而从理论上阐明了“骨气”的含义;第二层(包括第59自然段)引述了三个例子,具体说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三层(第10自然段),这一层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加深一步,指出“骨气”在今天时代的具体内容和在当前发扬我们民族的这一光荣传统的意义。这三层紧密衔接,互相照应,层层深入,首尾贯通,对什么是有骨气,怎样做才算得有骨气,为什么要提倡有骨气等问题,进行了生动具体的阐述。怀疑与学问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提示了文章的论题。“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怀疑”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呢?这些正是读者想知道的,自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

7、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下来的两段,论述怎样对待传说:做学问有时只能靠传说的事实和根据;对于传说,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应当进行一番思考(即怀疑)。接着论述怎样对待书本和学问: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文章结尾一段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纳上边三段所论证的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发问的精神本文写于30年代,作者的意图是提倡青年学生积极发问。作者认为,“发问”就是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求知识、明

8、道理的途径,也是新发明、新创造的开端。文章阐述这些看法,运用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说服力很强。本文多次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来强调观点,语气强烈,说服力强。这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色。反问句使用的特点有二:一是变化使用多种表示反问的词语,例如“岂不”“何必”“难道”“谁不”等;二是几个反问句连续使用,例如“你忍心吗?你愿意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正如鲁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鲁迅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一方面,

9、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另一方面,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最后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又“驳”又“立”,紧密结合。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事实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不能一概而论,加于全体。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鲁迅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

10、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短文两篇论“基本属实”由河南饭庄来信中“基本”一词的错误用例,扩展到相当普遍的滥用“基本”一词的现象,“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指出喜欢说套话、打官腔的语言现象。“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由“偃旗息鼓”一个错误用例扩展到相当普遍的爱用成语典故,故作高深的不良文风。提出了端正文风的问题,提倡说现代话,写现代文。故乡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

11、,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可考。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将全家迁居北京。他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和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见面的情景,在小说故乡中都有如实的反映。不过,作品并非作者故乡行的纪实,而是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述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苦,抒写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麦琪的礼物这

12、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圣诞节快到了,一对恩爱的小夫妻想互赠礼物。但是拮据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捉襟见肘,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两人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作者运用了巧合和悬念,使不复杂的情节充满变化,引人入胜。【典型例题】例1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

13、,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且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

14、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犹如一张昂首的险,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

15、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乎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练习:1. 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 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_作者“惊喜”是因为:_2. 作者说,“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请根据文意谈谈这句话的含意。答:_3. 这篇散文中,作者认为昙花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