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人教广东专版)12A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286512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人教广东专版)12A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人教广东专版)12A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人教广东专版)12A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人教广东专版)12A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人教广东专版)12A》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人教广东专版)12A(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4 页201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人教广东专版)12A课时作业( 十二)A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时间:45 分钟 分值:32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6 分)围棋、象棋与中国文化邸永君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 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 体,二者以棋 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 传统社会的缩影。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 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 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先说围棋。围棋棋子除按颜 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 的标

2、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 。“气眼 ”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 对 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 “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 将、士、象、马、 车、炮、兵等七种。 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

3、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 (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 越出击, 纵横驰骋;炮可隔子 发威,火力凶猛;士、象拱 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等级森严, 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 ,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 现

4、,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和缩影。在这个等级森严,竞争残酷的游 戏中,每个棋子的命运因人为规定的功能和作用不一而命运各异。车是何等风光,横扫千军,如入无人之境;若被对方干掉,则不啻割肉抽筋,疼痛至极,为保其性命,则不惜以牺牲其他多个棋子为代价。马、炮也算是不枉活一世,拼杀苦战,效力沙场,丢掉也令人叹息扼腕。最悲惨者乃兵卒之辈,冲锋在前,挨炮打,遭马踏,往往中途夭折,甚至未曾起步,便呜呼哀哉;即使福星高照,幸运万分,自强不息,拱到最后,却变成废子一般,蟹行蠕动于底 线,着 实可悲可怜。这是下层人民在传统社会里处境的真实写照。对比之下,国际象棋中虽然也有兵卒若干,但本领较之中国象棋中的同类为大,且一旦

5、冲到底线,则摇身变“后” ,法力无边,给予下层人士以安慰和希望。围棋早于象棋。 博物志云: “尧造围棋,丹朱善棋。 ”虽不可信,但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 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 制制度的最佳诠释,加上 “楚河、汉界”作为佐证,其生辰八字则大抵可定矣。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 强。不必 为保全先行设定之 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象棋弈者必 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 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 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存

6、亡凌 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在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好生寂寞,而随着双方落子,棋子越来越多,最终往往拥挤 不堪,几无落脚之 处;而象棋 则用减法,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而随着双方厮杀,棋子越来越少,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一片狼藉,最后往往仅剩孤第 2 页 共 4 页家寡人,困守老城。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 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 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 虑到中国古代

7、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 现出来的便可 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而 围棋和象棋就是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的 结晶,是中 华民族文化体系的活的化石和小小缩影。1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5 分)()A围棋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要有一个气眼,否则没有回旋的空间。因而下围棋就是要多造气眼多占地盘,地盘多者为胜。B在尧的时代就产生了围棋,而象棋则是在秦以后才出现, “楚河、汉界”可以佐证,围棋更能体现中国早期文化的特征。C围棋各子平等,机遇相同,体现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 ;

8、象棋各子地位不同,本领不同,是中国封建专制思想的体现。D下围棋就如用加法,落子越多越好,最后要填满全部棋盘才是胜利;而象棋则用减法,吃对方的子越多越好,最终才能取胜。E围棋体现一种自主能动的思维特征,下棋者可以因时因势而变;而象棋则很死板,缺乏主观能动性,只能依照规则,步步为营。2下面不符合围棋体现中华文化的民主平等理念的一项是(3 分)( )A. 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B下棋通过占领地盘的大小来取胜,所以双方努力扩大自己的根据地。C围棋以多为胜,越下棋子越多,直到完全占领敌人的地盘。D下围棋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3. 作者是怎样

9、认识中国象棋中的文化观念的?(4 分)答:_4联系全文,说说围棋与象棋在表现中国文化上的区别。 (4 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16 分)重申清明的三种价值与理想清明节,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 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在北川老县城,万人公祭遇难者;在北京,45 万市民祭奠亲人。和以往不同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习俗如烧纸钱等也有了变化。诸如用鲜花代替 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在以清明上河 图闻名的开封,昨天 举行的 2009 清明文化节,诸如蹴鞠、马球、斗鸡、抖空竹等具有民俗特色的表演活 动,为前来祭祖、踏青的人们带来别样的

10、乐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谈到清明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幅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从扫墓的习俗看,清明无疑是令人伤感的节日。又因为,寂静的春天,万物吐旧纳新,满地都是生命的芬芳,都是刚刚苏醒的泥土的气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人们怎能不去怀念那些不能与之分享良辰美景的逝者?而且,于国于家,总有一些生离死别的人和事,值得铭记。然而,清明带给中国人的意象与价值, 远不应止于此。 虽然今天,它在名义上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从时间上看,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只是到了唐玄宗年 间才与寒食合并, 渐渐 演变

11、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也渐渐被赋予了更多意义与内涵。如有文史学者指出,清明除第 3 页 共 4 页了让活着的人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同 样负载 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暗合了“天地清明” “人心清明”与“政治清明”等三重境界:其一是来自天地自然的“清明” 。按 “岁时百问”的说法: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 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人是社会存在,同时又是自然存在。回想人世间的万般美景,还有什么比得上那树底清风、明月万里,更 让人心旷神怡?其二是来自心灵境界的“清明” 。哲学家 说,真正的哲学 问题 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 人从

12、纷纷扰扰的空间之维回到 时间之维,追思 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 对话,它不 仅扫去逝者碑上 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与“清明 ”。其三则是“政治清明” ,这也是人 们最易忘却的一种“清明 ”。“清”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是清廉无贪腐;“明”则 是光明正大,是阳光政治。君不 见,在古代中国,为官者的大堂之内都会以“明镜高悬”标榜。 虽然腐败并不因此销声匿迹,但它至少表明了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虽未能至,心向往之。从自然、人心到制度,由“清明”勾勒出的三重境界,同样是三重理想。其包括的意义,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3、又包括 寻回人心的价值与内在的安宁,以及为此必须寻求的制度上的保障。清明时节,哀思寂寂。面对那些已然逝去的生命,或淡或浓,伤感总难免。然而,如上所述,哀伤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清明更是可以省思的日子,清明还有更广阔的自然诉求、精神理想与政治内涵。清明连接生者与死者,连接生态、生命和生活。在此意义上,以 营造和谐、自由而美好的世界的名义,有必要重申 “清明”所负载的三重理想。(选自 2009 年 4 月 5 日新京 报)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5 分)()A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清明节的祭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用鲜花代替纸钱、天堂信箱寄哀思、网上祭奠先烈等新的祭祀方式已很普及。B虽

14、然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但是谈到清明,人们总会先想到行人悲伤、春雨缠绵的场景,以至于不能在这美好的季节体会到些许的快乐。C作者认为,清明节虽然到今天在名义上还只是一个祭奠逝者、表达哀伤的节日,但是,它应该带给中国人以更加丰富的意象和价值。D清明能让人从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追思过往,省思现在,念想未来;而扫墓能使生者实现与死者的对话,内心变得宁净而“清明” 。E “政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的政治理想,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寻回人心的价值和内在安宁都需要的政治制度的保障。6以下各项中,不能表现“清明负载着尘世间最高贵的价值与理想”的一项是(3 分)( )A清明时节,万物的生长,都清洁而明净B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C吏治清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政治理想D清明让人们向逝者遥寄来自尘世的哀思与温暖7从全文看,清明节的意义和内涵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4 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