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同步练习3 北京课改版.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2864214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同步练习3 北京课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同步练习3 北京课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同步练习3 北京课改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同步练习3 北京课改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字注音伶( )俐( ) 编辑( ) 涉( )水 粗糙( )诽( )谤( ) 雇( )工 苛( )责 措( )辞2、根据拼音写汉字戏xu( ) 新yng( ) 滑j( )zhun( )文 言简意gi( ) sh( )费苦心3、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4、解释下列词语尝试:试、试验。文中是体验、经历的意思。伶俐:聪明、灵活。文中是机灵的意思。轰动一时:在当时引起很多人注意。差事:被派遣去做的事情。文中是工作的意思。议论纷纷: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很多。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安定不下来。形容由于有心事而心神不宁的样子。讽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

2、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文中是嘲讽的意思。挖苦:用尖酸刻薄的话讥笑人。“苦”读轻声。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入迷。新颖:新而别致。措辞: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辛辣:比喻语言、文章尖锐而刺激性强。尊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欣喜若狂:快乐或高兴得像疯了一样。体谅: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以谅解。苛责:过分地责备。5、成语填空_高气扬盛气_人_目相看乳_未干_不及防二、讨论课文内容1、通读课文后,你认为“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具体是指作者做的哪件事?明确:叔父外出,我接编一期周报。2、作者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撰写希金斯投河的讽刺报道,撰文嘲笑两位知

3、名人士,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等三件事。其中第一、三件事详写,第二件事略写。3、概括回答 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明确: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报纸发行量大增,使周围人对自己刮目相看。4、你读了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后,受到了哪些启发?参考: 坚信自己,勇于尝试。只有不断尝试,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 从事文学创作,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要至力于创新,力求内容和形式都能新颖。 相信付出 终有回报。三、深入探究1、希金斯为什么带着双管猎枪来访;那位裁缝来时,又为什么带着一只鹅和一把剪刀?从作者的这些描述中,你发现了什么?明确:这两人都是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了,他们气

4、势汹汹地带着这些东西,是准备来报复“我”的,见到“我”“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也并没有做出什么过激行为就离开了,这至少反映了这两人还是有修养或有绅士风度的。作者这样写,正体现了他语言具讽刺幽默的特点,同时也反衬“我”具有与自己这么小的年龄很不相衬的出色的写作才华,突出表现了“我”这次文学尝试所带来的反响之巨大。2、这是一篇外国作品,你是怎样看待它的结构的?从我们习惯了的国人创作思路来看,你觉得这篇作品需作哪些改动?明确: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段):简介十三岁的“我”。第二部分(2段-7段):叙述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及其巨大反响。第1层:(2-5段):叙述“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第

5、2层:(6-7段):叙述“我”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从我们习惯了的国人创作思路来看,这篇文章至少可作以下修改:(1)去掉文章第一自然段。因为这段内容是简介十三岁时的“我”,这与文章写作中心“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及其反响关系并不大。(2)将第二段从开始到“天哪!我实在不想干这类事。”这部分文字独立开来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因为这部分文字是在述说“我”第一次文学尝试机会的由来。如此处理后,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就变成了:我第一次文学尝试机会的由来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我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这样一来,按国人的思维看,作品的内容和结构都很和谐而完整了。马克吐温的写作具他自己的创作个性,他的创作思路体现了

6、他的思维方式与我们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以兼容并包的态度来学习它,以求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注:语文版教师教学用书将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这部分又可分三层。第一层(13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二层(第4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第三层(第5段):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详写脚注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此见解亦可作参考。) 中 考 解 析1下列词语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7、、试卷 卷宗 开卷有益 B、间接 间谍 亲密无间C、强大 强调 强词夺理 D、处分 处理 设身处地【考点】: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分析】:答案为C项。“卷”字读音有“”和“”,在A项中,根据语境,应当全读“”;“间”也可读“”和“”,读“”时可组词为“时间”、“房间”等,而B项中三个“间”字分别为“不连接”、“隔阂”等义,都应读“”;C项的三个“强”字前两个意思分别为“力量大”和“特别着重”,应读“”,后一个“强”是“勉强”之意,读为“”。此项是应选的答案;D项三个“处”字的意思分别为“处罚”、“处置”和“居”。读音都为“”。这类题提示我们平时要认真区别多音字的读音,结合语境,多查字典,避免误读,

8、以影响对词义的理解。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声名狼藉 焕然一新 狐死首丘 心旷神怡B风雨如晦 浅尝辄止 梦寐以求 挑拨离间C漫不经心 坚韧不拔 央央大国 大事宣染D风掣红旗 谈笑风生 举一反三 脱颖而出【考点】:字形【分析】:答案为C项。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 “央央大国”应该写为“泱泱大国”,“泱泱”是形容气魄宏大;“大事宣染”应该写为“大事渲染”,“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在词语中是比喻夸大的形容。3对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破折号,表示行文中的解释、说明)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引

9、号,表示行文中着重指的部分)C.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破折号,表示行文中话题的转折)D.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使游客对庐山云雾产生了神秘感。(引号,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句子)【考点】:对引号、破折号作用的分析【分析】:答案为B项。做好这道题,需要结合特定语境来了解破折号和引号的作用。从B项中“还是少一点好”来看,此句前面的聪明人”含有讽刺或否定的意思,故此处的引号非“表示行文中着重指出的部分”,而是“表示讽刺或否定”,其他三项皆正确。4下列各句中红色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伪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B.70

10、多岁的竺可桢,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C.齐先生虽是海内闻名的化学专家,可是对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D.虽然他是残疾人,但我们不能对他刮目相看。【考点】:成语的正确使用【分析】:答案为D项。“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与 D句的语义不符合,按句义可以改为“另眼相看”。5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这里产的蜜橘,每个只有四五十克重。、站在离浮雕十二三米的地方,就能将上面的人物看得清清楚楚。句中的“四五十克”是说蜜橘重,还是说蜜橘轻?答:_句中的“十二三米”是说距离远,还是说距离近?答:_试将原句红色的部分各改动一个字,使其中数字所表示的轻重、远近与原句意思相反。句改为:_句改为:_

11、 【考点】:对词义、句义的理解【分析】:本题题型灵活,角度新,虽然难度不大,但如果不认真比较,思考,还不易一下子答对。做第题A句时抓住“只有”一词,可明确是“仅仅有”之意,是指蜜橘分量轻;答B句时可抓住副词“就”,明确因浮雕上的人物非常清晰,以致“站在离浮雕十二三米的地方”就能看见。但是题目并不要求对浮雕是否清晰进行说明,而是问距离浮雕的距离远还是近。联系上面对“就”字的分析、再作思考,方能明确应答“远”。第题的回答必须是在做对题的基础之上,既然A指蜜橘轻,说它重应当将“只”改为“竟”;B句原为距离远,表示近应当将“就”改为“才”。 课外拓展马克吐温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杰出

12、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一直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12岁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外出谋生。先后当过印刷所的学徒,排字工人,内华达银矿工人,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和报社的新闻记者。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 “马克吐温”在英语里意思是“两噚”,领航员术语,即水深两噚,航船可以顺利通过。作者在密西西比河当领航员时,常听到测量水深的人喊这个词,后来便用它做了自己的笔名。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主要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傻瓜威尔逊、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他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露美国资本主义虚伪的民

13、主和自由,抨击美国种族主义对黑人的迫害和美帝国主义对外的侵略和扩张。鲁迅指出,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有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阅读能力迁移练习在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位善良、勤奋的姑娘有幸被一家珠宝行录用,生活得以保障。寒冬的一天,店里进来一位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失业男子,他也许只是为了取暖或是看看。在他饥寒交迫之际,眼见着仍有那么多富人奢侈豪华,他内心是怎样愤愤不平啊!姑娘很想过去安慰他,但因为有客户叫她,也渐渐地把他忘了。在她收货时,一不留神,一个装有六枚精美绝伦的戒指的首饰盒滚落在地,她顿时手忙脚乱地去找,但到处找遍只找回五枚。正当她十

14、分担忧时,一眼看到那位失业者正往外走,她猛地想到了什么,“先生”“干什么?”他面无表情地转过身来,手抓着门柄。她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但明白此一刻命运攸关。她突然想起了妈妈告诉过她的,许多人都是善良正直的。她知道该怎么说了,“先生,如今找一个工作很难,是不是?”那男子盯着她看了几秒,脸上渐露出笑容,“是的,姑娘,不过我相信你会干得很好的,我可以祝福你吗?”他伸出手来与她握了握,开门大步跨入外面的寒冷世界。姑娘久久望着他被风雨吞噬的背影,慢慢转过身来,将手中的第六枚戒指放回盒内。1给红色的字注音。吞噬( ) 褴( )褛( ) 奢( )侈( )2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姑娘的“善良”?请摘录其中三处。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