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的作业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283559 上传时间:2017-10-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的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的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的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的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的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的作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的作业3 举例说明课堂提问中常见的问题并请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一激发学习兴趣或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提问的情境案例。课堂提问中常见的问题:1提问过多过虚,只重数量忽视质量例如:在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中,当有学生提出可以作底边的高,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并且完成证明后,教师提问:“作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能否也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呢?”学生异口同声:“能!”反思: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发现一些常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初步提高学生构造全等三角形的能力。然而案例中教师的提问,直接告诉了学生

2、两种辅助线的做法,然后只是问学生“行不行”、“能不能”,在这样的提问下,教师越俎代庖,使学生失去了自己主动思考“还有哪些辅助线添加方法”的宝贵机会,失去了自己独立自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最终沦为了机械回答老师问题的“回声筒”。2提问太难太易,脱离学生实际有些教师的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也容易造成启而不发。例如: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公开课师:学习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后,我们下面该研究什么内容?生:(没有任何反应)师: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你能猜出我们今天的研究内容吗?生: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师:不对,再猜一猜?生:(面面相

3、觑,有的开始动手翻课本)师:(眼看课堂陷入僵局)还是让老师告诉大家吧,我们今天研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下面听课的教师开始议论纷纷 ,学生兴趣索然)反思:正比例函数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初等基本函数,所以学生对于教材中函数内容体系根本不了解,教师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自然无法回答。同时,初中生对于“研究”一词,感觉很玄虚,高不可攀,因而对问题也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造成了启而不发的结果。3问题缺乏思维空间,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余地思维是问题的核心,一个限制学生思维的问题不能被称之为一个恰当的问题。然而有些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学生自由思维的余地几乎没有,这样的提问不仅不会使

4、学生思维水平得到进步,长此以往更会对数学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给出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 O 的半径为 3, OP AB 于 P, OP=5cm,则直线 AB 与 O 的位置关系是_.出示例题后,教师提问:“半径是多少?圆心距是多少?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反思:案例中教师的提问在两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一是在解题方法上没给学生留思考余地。实际上学生既可利用半径与圆心距的数量关系判断,也可由题意画出图形,直接利用直线与圆交点个数判断;二是在分析问题时没给学生留思考余地。教师直接问学生“半径是多少?圆心距是多少

5、?”,这就使学生不用再思考“从数量关系考虑,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需要知道哪些量?条件中这些量是否已知?”等基本问题。由于教师的提问没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学会的只是机械模仿,却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4.提问注重问题答案,轻视学生反馈有些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些了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预设问题的答案上时,就把学生的答案晾在一边,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例如: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片断:师

6、:如何解方程 2x24(x1)?生: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已看出来了,x1!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生:先两边同时除以 ,再(被老师打断了)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反思:这位教师提问时,将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般步骤和“通法”,殊不知,这两名学生的回答的确富有创造性,是不同于通法的奇思妙想,可惜,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不仅没有得到呵护,反而被教师轻易否定而扼杀了。其实,学生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予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

7、误的认识,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设计的案例: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师:我们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有什么性质呢?生:相等。师:那么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内角是否也相等呢?生 1:相等。生 2:不相等。生 3:相等。不相信的话,大家可以用量角器量一量。师:你的想法真好!学生们立刻动手展开验证一下。众生:相等。师:我们再一起来研究小刚的想法和小芳的想法。(课件出示小刚的想法和小芳的想法)小刚的想法:把等腰梯形 ABCD 的一腰 AB 沿 AD 方向平移,构造出等腰三角形DEC 和平行四边形 ABED。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便可以

8、解决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问题。 小芳的想法: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梯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过上下底中点的直线,可以在半透明薄纸上画出等腰梯形并通过对折进行验证。这样便可以解决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问题。A D A DB E C B C 小刚的想法 小芳的想法师:你认为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终,经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们都赞同了小刚的想法和小芳的想法。师:从小刚的想法和小芳的想法你得到什么启示?生:我们可以把梯形分割成等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同学们给与热烈的掌声)师:回答得真不错。这种转化的思想非常重要。师:你们

9、还有其它方法吗? 师:请独立思考两分钟,之后小组交流,评价、过滤,再班级交流。(教室里不时传来“你这个不成立”老师仍在教室里巡视,不时参与小组的讨论,恰当给予指点。 )师:请班级交流一下。生 1:我们组有两种方法。第一种: A D F把等腰梯形 ABCD 的一腰 AB 沿 AD 方向平移,构造出等腰三角形 DFC 和平行四边形 ABCF。B=F,F=FDC, FDC=BCD所以 B= BCD。 B C 第二种:把梯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 A D根据斜边直角边定理可证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由此可得B= C。B E F C生 2:(急不可耐)我们组发现了另外一种方法把等腰梯形 ABCD 的

10、一腰 AB A D F沿 AD 方向平移(过 CD 中点 O)可知ODFOCE,OE=OF,又 O EF=CD,OD=OC 可知 OE=OC 所以 OEC=C ,OEC= B所以 B= C B E C生 3:这种方法比较巧妙,我很佩服这个同学。生 4:但它的步骤多了些。还是第二种方法简单。生 5:实际上,没有一个绝对好的方法。同学们对新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见解,那种认真让我非常感动。师:同学们的做法都非常好,新颖独特,都非常了不起。师: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 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同组教师的评价:这节课的一个特点是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探索品质、提高探究能力。在这次教学中,以探索等腰梯形性质作为教学重点,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多角度的探索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另一个特点是:注意类比迁移,采用等腰三角形底角的特征,展开对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特征的探究。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动手实验,用心探索,猜想归纳,合作交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