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检验技术师模拟试卷基础知识[借鉴]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42832744 上传时间:2020-08-23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4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化检验技术师模拟试卷基础知识[借鉴]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理化检验技术师模拟试卷基础知识[借鉴]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理化检验技术师模拟试卷基础知识[借鉴]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理化检验技术师模拟试卷基础知识[借鉴]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理化检验技术师模拟试卷基础知识[借鉴]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化检验技术师模拟试卷基础知识[借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化检验技术师模拟试卷基础知识[借鉴](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理化检验技术师模拟试题 - 基础知识 1 A1型题-单选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 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A2型题-案例单选题 B1 型题-共享答案单选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 每组考题共同使用在考题前列出 的 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考题关系密切的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每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 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X型题 - 多选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 B、 C、 D、

2、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 中选择备选答案中所有正确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 方框涂黑 1. 样品是否要进行预处理 , 其决定的根据是A. 检测的目的和要求 B. 检测的要求和样品的性状 C. 检测的要求和样品的数量 D. 待测物的性质和所用分析方法 E. 待测物的数量和所用分析方法 2. 样品预处理的干灰化法主要适用于A.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B. 金属及其化合物 C. 不易挥发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D. 有机化合物 E. 不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 3. 微波消解法达到消化目的的机制是A. 微波加热作用 B. 微波振动作用 C. 微波提高酸的氧化性 D. 微波浓缩消解液 E. 微波

3、加热和振动作用 4. 测定头发中微量锌时 , 最常见的样品预处理方法是A. 干灰化法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B. 酸消解法 C. 固相萃取法 D. 衍生技术 E. 溶剂萃取法 5. 样品预处理的干灰化法一般是A. 在 300400下灰化 B. 在 400500下灰化 C. 在 500600下灰化 D. 在 600700下灰化 E. 在 700800下灰化 6. 用微孔滤膜采集金属化合物后, 常见的消解液是A. 硝酸盐酸 B. 硫酸盐酸 C. 盐酸高氯酸 D. 硝酸高氯酸 E. 硫酸高氯酸 7. 在分析化学中样品预处理所使用的试剂应首先符合A. 极性强

4、B. 溶解度大 C. 空白值低 D. 挥发性小 E. 价格低 8. 在滴定分析中 , 标定盐酸溶液常见的基准物质是A. 碳酸氢钠 B. 硼砂 C. 硫酸钠 D. 氢氧化钠 E. 邻苯二甲酸氢钠 9. 层析法的比移值 Rf 为 A. 原点到斑点的距离 / 原点到溶剂的距离 B. 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 / 斑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C.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 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D. 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 /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E. 原点到溶剂的距离 / 原点到斑点的距离 10. 在酸碱滴定中 , 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 , 指示剂

5、变色的 pH范围必须选在 A. 7 B. 7 C. 7 D. 化学计量点的 pH值附近 E. 化学反应等当点 11. 强碱滴定弱酸的突跃范围在pH为 A. 9.70 4.30 B. 9.70 7.70 C. 7.70 9.70 D. 6.30 7.00 E. 4.30 9.70 12. 纸层析是 A. 常量分析方法 B. 半微量分析方法 C. 微量分析方法 D. 超微量分析方法 E. 不能做定量分析的 13. 在放热反应中 , 温度增加 10将会 A. 不影响反应 B. 不改变反应速度 C. 降低平衡常数 D. 使平衡常数减半 E. 使平衡常数增加一倍 14. 络合滴定的络合物必须满足下列哪一

6、种情况A. LgK 稳10 B. LgK 稳10 C. LgK 稳6 D. LgK 稳6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E. LgK 稳在 8 附近 15. 化合物 EDTA( 乙二胺四乙酸 )同阳离子结合生成A. 螯合物 B. 笼形( 包合) 物 C. 非化学计量的化合物 D. 聚合物 E. 离子交换剂 16.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pH A. pKIn 10 B. pKIn5 C. pKIn 1 D. pKIn0.5 E. pKIn0.1 17.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 , 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A. 同一物质不可能既有酸的作用 又有碱的作用 B. 任一酸失去一个质子后成

7、为碱 C. 碱不可能是阳离子 D. 碱不可能是阴离子 E. 碱可能是中性离子 18. 混合指示剂与一般指示剂相比A. 指示剂变色范围窄 , 颜色变化明显 B. 指示剂变色范围宽 , 颜色变化明显 C. 与一般指示剂相同 D. 指示剂变色范围窄 , 颜色变化不明显 E. 指示剂变色范围宽 , 颜色变化不明显 19. 某一多元碱 , 当 C*Kb1 10-8, C*Kb2 10-8 且 Kb1/Kb2104, 则 A. 第一 步电离的碱离子不可被滴定, 第二步电离的碱离子可被滴定 B. 第一步电离的碱离子可被滴定, 第二步电离的碱离子也可被滴定 C. 两步电离的碱离子可同时被滴定 D. 两步电离的

8、碱离子都不可被滴定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E. 第一步电离的碱离子可被滴定, 第二步电离的碱离子不可被滴定 20. 按照化学分析法分类 , 包括下列哪两部分A. 定性法和定量法 B. 化学法和仪器法 C. 滴定法和重量法 D. 成分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 E. 常量法和微量法 21. 在化学定性分析的反应中下列哪一种现象不能够利用A. 颜色改变 B. 气体产生 C. 沉淀溶解 D. 溶液酸度改变 E. 沉淀产生 22. 在强酸强碱滴定中 , 溶液的浓度愈稀 , 则 A. 突跃愈小 , 可任意选择指示剂 B. 突跃愈小 , 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少 C. 突跃愈

9、小 , 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多 D. 突跃愈大 , 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少 E. 突跃愈大 , 可供选择的指示剂愈多 23. 滴定度是指 A. 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B. 每毫升标准溶液中 , 所含溶质的浓度 C. 标准溶液中 , 所含溶质的质量 D. 标准溶液中 , 所含溶质的浓度 E. 每毫升标准溶液中 , 所含待测物质的浓度 24. 某一化学物质若能够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作为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不必 具备下列哪种条件A. 物质的纯度要高 B. 物质的组成要与化学式完全相符 C. 性质稳定 D. 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 E. 具有氧化还原性质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

10、,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25. 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摩尔浓度是( 溶液的比重是1.56, 浓度为52%)A. 5mol/L B. 10mol/L C. 12mol/L D. 18mol/L E. 20mol/L 26. 在重量分析法中 , 对于无定形沉淀的洗涤 , 应选用的洗涤剂是A. 冷的稀沉 淀剂 B. 热的电解质溶液 C. 沉淀剂加有机溶剂 D. 热水 E. 冷水 27. 下列各酸的酸度相等时 , 哪种溶液的摩尔浓度最大A. HClO4 B. CH3COOH C. HCl D. H3BO3 E. H2SO4 28.HPO42-的共轭碱是 A. H2PO4- B. H3PO4 C. PO4

11、3- D. OH- E. H+ 29.0.100mol/L硫酸溶液的氢离子浓度为A. 0.200mol/L B. 0.190mol/L C. 0.150mol/L D. 0.109mol/L E. 0.100mol/L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30. 重量分析方法中 , 关于恒重的叙述下列哪种正确A. 恒重前后两次质量相差 不超过 0.2mg即为恒重 B. 两次称量质量相差不超过0.2mg 即为恒重 C. 恒重前后两次质量相差不超过0.02mg即为恒重 D. 恒重前后两次质量相差不超过2mg即为恒重 E. 两次称量质量相差不超过0.02mg即为恒重 31

12、. 化学定性分析对照试验的目的是A. 检查试剂和试验用水 B. 检查试验用具 C. 检查试剂和反应条件 D. 检查样品预处理 E. 检查操作过程 32. 有关酸碱指示剂的性质 , 错误的叙述是 A. 多数是有颜色的物质 B. 它们是弱酸和弱碱 C. 它们解离常数的数值确定发生颜色改变时pH D. 指示剂应当用量大 , 为的是能清楚看到颜色改变 E. 温度是影响滴定的一种因素 33. 酸碱滴定选择指示剂时 , 不需要考虑的情况是A. 等当点的 pH B. 指示剂的 pH范围 C. 滴定方向 D. 指示剂的颜色 E. 指示剂的摩尔浓度 34. 吸水硅胶中加入哪一种物质可成为变色硅胶A. 氯化钴 B

13、. 硫酸铜 C. 硫酸铁 D. 氯化锰 E. 硫酸铬 35. 在络合滴定中 , 金属离子与 EDTA 形成的络合物越稳定 , 在滴定时允许的 pHA.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越高 B. 越低 C. 越保持不变 D. 越接近中性 E. 越没有关系 36. 灼烧过的化合物, 放置在干燥器中, 主要是使其在称量前这一段时间中保 持 A. 组成不变 B. 重量不变 C. 化合物不氧化 D. 化合物不分解 E. 化合物不聚合 37. 原子荧光光谱是A. 原子的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B. 原子的各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C. 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D. 原子的

14、内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E. 原子的 s 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光谱 38. 原子光谱是由哪种跃迁产生的A. 原子在能级之间 B. 基态原子在能级之间 C. 电子在能级之间 D. 电子在基态原子的能级之间 E. 电子在激发态原子的能级之间 39. 在波尔兹曼公式中 , 激发态原子数与下列哪项无关A. 温度 B. 气压 C. 基态原子数 D. 原子激发能 E. 元素的性质 40. 选择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条件应包含A. 选择分析线、灯电流、火焰类型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及状态 B. 选择分析线、灯电流、通带宽度和原子化条件 C. 选择火焰类型、火焰状态、火焰高

15、度和灯电流 D. 选择分析线、灯电流和原子化器及其操作条件 E. 选择光源及其电流、原子化器及其操作条件 41. 基体改进剂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 常见来消除 A. 光谱干扰和电离干扰 B. 光谱干扰和物理干扰 C. 物理干扰和电离干扰 D. 化学干扰和电离干扰 E. 背景吸收和电离干扰 42. 原子吸收光谱法中 , 方法的特征浓度是指A. 能产生 1% 吸收或 0.044 吸光度 时, 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或量 B. 能产生 1% 吸收或 0.0044 吸光度时 , 样品中待测元素的浓度或量 C. 标准曲线的斜率 D. 标准曲线的截距 E. 能以适当的置信度被检出的元素最低浓度或最小量 43.

16、 荧光物质的分子一般都具有A. 氢键 B. 共价键 C. 双键 D. 共轭双键 E. 氢键和共价键 44. 荧光光度法中 , 在测量荧光时 , 检测器与激发光一般成A. 180 角 B. 90 角 C. 60 角 D. 45 角 E. 30 角 45. 荧光物质分子中引入 OH时 A. 荧光强度增加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B. 荧光强度不变 C. 荧光强度降低 D. 荧光强度明显降低 E. 荧光强度可能增加 , 也可能降低 46. 在电化学分析法中 , 玻璃电极对阳离子的相应顺序为A. K Na H B. K H Na C. HNa K D. HKNa E. Na KH 47. 在电位分析法中 , 电极的标准电位是指A.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 0 时的电极电位 B.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1 时的电极电位 C.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2 时的电极电位 D.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3 时的电极电位 E.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4 时的电极电位 48. 红外光谱法适用做A. 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