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825590 上传时间:2020-08-2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关系学(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劳动关系学(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劳动关系学(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劳动关系学(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劳动关系学(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关系学(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关系学(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劳动关系学课程,引导案例,应对劳动迫害的救治方案 英国的劳动者们深受各种迫害与剥削,为改善这种状况,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并实施了许多的救治方案。但这些方案的结果或者完全失败,或者只能局部地、暂时地有一点成效。已经尝试过的各种地方的或中央的社会救治方案有成立各种互助会、各种行业工会,以及各种政治社团,但这些计划,或者被放弃,或者又重新被已经抛弃了的计划所代替。 在劳动阶级中,有许多人早已看到:只用政治方略来改正社会上一切冤屈的事情是不够的他们隐隐约约地认为,资本家的利益就是生产者的损失所以他们就想在各种行业中建立各种同业社团和各种行业的工会来进行补救。,第三章 劳动

2、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引导案例,不管如何,工人要受到同样的损失。凡是要想永久改善情况的努力,都是要失败的,并且这个庞大联盟(全国工会)最后是被打破了,分成原始的同业会社。它们常常继续同资方开展斗争,有时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失败和毁灭则更多些。资本家和雇主毕竟总是势力胜过它们。 从引导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19世纪上半叶,劳资矛盾就已经是英国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了。资本主义国家劳资问题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于全面理解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关于案例的思考,当前的制度安排和发展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的劳动关系也并不是劳动

3、关系仅有的状态,而是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各项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有关。,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本章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的特点是 什么? 什么是制度的冲突化? 成熟的劳动关系表现出什么特征?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劳动关系带来什么新问题? 试述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本章内容提要,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1 时代背景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席卷

4、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对内表现为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对外表现为在殖民地的掠夺。由于大企业的建立,雇主和工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对垒的态势。 工人除了自身外一无所有,资本与劳动结合,雇用关系逐步建立,雇员逐渐增多,成为社会的主体。企业实行高的专业化分工,生产率大幅提高,出现了大工业生产,由此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2 斯密的管理思想 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

5、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不干涉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了相当大的雇佣、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力。,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3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由于过度竞争、贫富分化、商品和货币对劳动者的异化,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都急剧恶化。早期工业化时代,雇主对工人的剥削是残酷的。 各国政府普遍奉行古典主义的“自由竞争”理论,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的,政府不干预劳资关系,完全交同劳动力市场自由调节。这一阶段关于劳动与保障方面的法规非常少。在没有制度保证的情况下资方处于绝对优势位。,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

6、和制度背景,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4 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 一方面资方通过压低工资、延长工时、威胁压迫工人,以及对恶劣工作条件的漠不关心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工人通过破坏机器、烧毁厂房、停工怠工、罢工游行等形式,要求在提高工资和劳动条件的改善。 工人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劳资关系中资方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政府在表面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劳资纠纷采取不干预的方式,而实际上,政府立法和政策则倾向于雇主一方。,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1 时代背景 19

7、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财富逐步聚集到少数资本家“精英”手中,垄断组织在各个部门陆续建立 。 新技术革命也带来了生产组织的变革。,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2 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 :弗雷德里克泰勒 理论内容: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影响: 管理的改进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流水线式的生产和泰勒制也成为

8、资本家提高劳动强度、加强剥削的重要手段,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实际的隶属,使工人进一步附着在工作岗位上。,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3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工人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国政府改变了早期工业化时期对工人运动和工会或放任或压制的政策,采取了所谓的“建设性”干预政策,开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 建设性干预政策首先体现在立法上,各国相继通过了有关保护妇女和儿童就业、减少工时,以及以社会援助形式发放各种津贴和失业补助的一些法律和条例。 各国工厂法、劳动保障法、劳动保险法等法律大量出台,相应的劳动行政管理机构也相继出现。,第

9、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4 管理时代劳动关系的特点 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 资方或雇主在不断加强的工人运动的情况下,开始出现让步; 劳资矛盾激烈程度有所弱化,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方向,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确认。 政府加强对劳动关系的干预,使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 19世纪中叶,美国工人每天要劳动14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说:“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

10、白。”工人们知道,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就要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方作斗争。工人们举行罢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77年,美国历史上迎来了第一次全国性罢工。工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罢工不久,队伍日渐扩大,工会会员人数激增,各地工人也纷纷参加罢工运动。,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被迫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是,资方对该根本不予理睬,工人们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倍受资本家的折磨。 忍无可忍的工人们决定将这场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准备举行更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11、1884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的八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一个集会,决定于1886年5月1日举行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1886年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4.5万名工人涌上街头。,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5月3日,在芝加哥的罢工工人与警察发生了冲突,至少有4名罢工者死亡。进行抵抗的一位领袖印发了激动人心的传单,鼓动“报复!”和“工人们武装起来!”传单还表示次日将在芝加哥的秣布广场举行群众集会。 5月4日,约3000人参加

12、了计划的集会,开始时是平和的。监控集会的警察被上级警官召回了警局。但是,副巡官Bonfield命令警察回到集会地点。在一场演说中,一枚炸弹扔进了警察队伍中,导致了死亡7人,受伤60人。 在炸弹爆炸后,警察马上就向人群开枪了。不论事件发生的前后经过怎样,可以肯定的是警察确实向人群开了枪,杀死数人,伤了200人。,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最后被指控对该事件负责的8个人被逮捕,其中4人被吊死,1人在监狱中自杀,3人在服了一部分刑期后被赦免。支持8小时工作日的罢工工人在芝加哥秣布广场上的群众集会,以和平开始,但以暴力和死亡结束。 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

13、,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 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1 时代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大量的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劳资关系紧张。如:英国1919年的罢工达到1352次,法国在1919年罢工多达2026次。 面对紧张的劳资关系,政府不得不直接干预。 主要表现为: (1)劳

14、动部门的就业管理职能得到扩大和加强,政府开始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干预。 (2)各国都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2 行为科学理论 侧重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探求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管理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 (一)工业心理学 研究的目标是:寻求如何使人们的智能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在何种心理条件下,才能从个人的工作中获得最多且最令人满意的产出;企业如何去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好的结果。 对劳资之间的共同利益感兴趣,更侧重于对工人的利益,希望以此来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增加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

15、,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二)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美国人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他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的试验。他们发现照明强度和其他工作条件都无法解释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他们认为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存在像士气、劳动集体成员之间的满意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管理等一系列社会因素。 管理者要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了解集体行为,并且用好激励、劝导、领导和信息交流等手段。即将人当做社会人,要更多考虑岗位上的人的情感、心理、期望等。,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三)社会系统理论 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 将管理工作纳入

16、一个社会系统之中,并认为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在正式的组织内尽力维护好一个协作系统。,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3 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为了缓解劳资矛盾,促进经济的复苏,各国依据新的行为科学管理理念,开展了“产业合理化”运动,该运动是以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民主化无能运动。 该时期,三方性原则开始出现。三方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在政府的主持和法律约束下,以集体方式处理劳资关系。 政府在制定劳动立法的过程中,也从原来只听取雇主方的意见转变为邀请雇主和工人代表共同参与协商。,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4 劳动关系的特点 该时期的劳动关系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比其他时期更明显。该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时期。 政府进一步放弃不干预政策,不仅加强劳动保障立法,而且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等诸多领域进行宏观调控。 企业的管理方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 产业民主化和三方性原则首次被提出,集体谈判的范围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