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功宜-物联网工程导论第3章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824390 上传时间:2020-08-2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功宜-物联网工程导论第3章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吴功宜-物联网工程导论第3章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吴功宜-物联网工程导论第3章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吴功宜-物联网工程导论第3章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吴功宜-物联网工程导论第3章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吴功宜-物联网工程导论第3章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功宜-物联网工程导论第3章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吴功宜 吴英 编著,物联网工程导论,第3章 传感器、传感网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2,第 3 章 知 识 点 结 构,3,3.1 传感器概述3.1.1 感知能力与传感器的发展,1. 人的感知能力 眼、耳、鼻、舌、皮肤是人类感知外部物理世界的重要感官 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对未知领域与空间的拓展,人类需要的信息来源、种类、数量、精度不断增加,对信息获取的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感器是能够满足人类对各种信息感知需求的主要工具,4,2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sensor)是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的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并能将检测和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电

2、压、电流、频率或相位)输出,以满足感知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的要求。 传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示意图,5,3.1.2 传感器的分类,传感器分类的基本方法: 根据传感器功能分类 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 根据传感器感知的对象分类 根据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分类,6,常用物理传感器与化学传感器,7,3.1.3 物理传感器,1. 物理传感器 物理传感器的原理是利用力、热、声、光、电、磁、射线等物理效应,将被测信号量的微小变化转换成电信号 物理传感器可以进一步分为:力传感器、热传感器、声传感器、光传感器、电传感器、磁传感器与射线传感器等7类,8,(1)力传感器,力传感器是能感受外力并将其转换成可

3、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力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常用的力与压力传感器有电阻应变式、半导体应变式、压阻式、电感式、电容式、谐振式压力传感器,以及光纤压力传感器等 用金属应变丝作为敏感元件的压力传感器原理示意图,9,不同用途的 力传感器,10,(2)温度传感器 (3)声传感器,11,(4)光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 光纤传感器,12,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利用光纤作为传感敏感元件和传输信号介质,探测出沿着光纤不同位置的温度和应变的变化,实现分布、自动、实时、连续、精确的测量。 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应用领域包括: 智能电网的电力电缆表面温度检测、事故点定位 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温度监测、故障点检测和报警

4、 水库大坝、河堤安全与渗漏监测 桥梁与高层建筑结构安全性监测 公路、地铁、隧道地质状况的监测 分布光纤温度传感系统可以在易燃、易爆的环境下同时测量上万个点,可以对每个温度测量点进行实时测量与定位,13,(5)电传感器 电传感器可以分为: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传感器 电阻式传感器利用变阻器将非电量转换成电阻信号的原理制成的。电阻式传感器主要用于位移、压力、应变、力矩、气流流速、液面与液体流量等参数的测量 电容式是利用改变电容器的几何尺寸或介质参数,来使电容量变化的原理制成的。电容式传感器主要用于压力、位移、液面、厚度、水分含量等参数的测量 电感式是利用改变电感磁路的几何尺寸或磁体位置,来使电感或

5、互感量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用于压力、位移、力、振动、加速度等参数的测量。,14,(6)磁传感器,磁传感器是最古老的传感器,指南针是磁传感器的最早的一种应用 磁传感器将磁信号转化成为电信号输出 磁电式传感器目前已经被高性能磁敏感材料的新型磁传感器所替代,15,(7)射线传感器 射线传感器是将射线强度转换出可输出的电信号的传感器 射线传感器可以分为:X射线传感器、射线传感器、射线传感器、辐射剂量传感器 射线传感器已经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科学研究与安全保护领域广泛使用,16,3.1.4 化学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可以将化学吸附、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被测信号的微小变化转换成电信号的一类传感器 按传感方式的

6、不同,可分为: 接触式化学传感器 非接触式化学传感器 按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分离型化学传感器 组装一体化化学传感器 按检测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 气体传感器 离子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17,3.1.5 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是由生物敏感元件和信号传导器组成 生物敏感元件可以是生物体、组织、细胞、酶、核酸或有机物分子 不同的生物元件对于光强度、热量、声强度、压力有不同的感应特性,18,生物传感器的分类,3.1.6 传感器性能指标,线性度 灵敏度 分辨率 迟滞,重复性 漂移 测量范围 精度,19,3.2 智能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的发展3.2.1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智能传感器的特点: 自学习、自

7、诊断与自补偿能力 复合感知能力 灵活的通信能力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为传感器技术的 研究提出了很多富有挑战性的课题,20,3.2.2 微机电系统对智能传感器发展的影响,微机电系统的基本概念 微机电系统(MEMS)是指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 MEMS为传感器微型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智能传感器应用与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MEMS是在微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它以微电子及机械加工技术为依托,研究涉及微电子学、机械学、力学、自动控制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21,用MEMS技术制

8、造的微型传感器,22,3.2.3 无线传感器的研究,UGS的无线传感器外形与应用,23,3.3 无线传感器网络3.3.1 从无线分组网到无线自组网,1. 无线分组网的研究 IEEE将无线自组网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自组织、对等式、多跳、无线移动网络(MANET),它是在无线分组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无线自组网有多个英文名称,如Ad hoc network 、Self-organizing network、Infrastructureless network 与Multi-hop network 1991年5月,IEEE正式采用“Ad hoc网络”术语 Ad hoc在英语中的含义是“for the s

9、pecific purpose only”,即“专门为某个特定目的、即兴的、事先未准备的”意思,24,2. 无线自组网的基本概念,Ad hoc网络 物理结构与 拓扑结构,25,Ad hoc网络的特点: 自组织与独立组网 无中心 多跳路由 动态拓扑 无线传输的局限与节点能量的限制性 网络生存时间的限制 Ad hoc网络的主要应用领域: 军事领域 民用领域,26,3.3.2 从无线自组网到无线传感器网络,1. LWIM 与WINS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 LWIM 与WINS无线传感器节点,27,2. 智能尘埃项目的研究 智能尘埃(Smart Dust)项目研究的目标是通过MEMS技术,实现传感、计算

10、与通信能力的集成,用智能传感器技术去增强微型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与智慧处理能力 各种智能尘埃节点,28,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29,3.3.3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与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网络规模 自组织网络 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 以数据为中心,30,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类型: 传感器节点 汇聚节点 管理节点,31,电源能量对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的限制 无线传感器节点通常是一个微型的嵌入式系统,它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对较弱,通过自身携带的能量有限的电池(钮扣电池或干电池)供电 汇聚节点既可以是一个具有增强功能的传感器节点,有足够的能量提供给更多的内存与计

11、算资源,也可以是没有监测功能仅带有无线通信接口的特殊网关设备,32,基于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模型,33,3.3.4 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34,3.3.5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与标准*,1. 无线局域网与IEEE802.11标准 802.11协议层次结构模型,35,802.11节点发送数据帧过程,36,2. 蓝牙技术与协议 蓝牙(Bluetooth)一种用于将计算机与通信设备、附加部件和外部设备,通过短距离的、低功耗的、低成本的无线信道连接的无线标准,37,3. 无线个人区域网与IEEE 802.15.4标准 LR-WPAN是指在一个个人操作空间内,将使用相同无线信道,将个人计算机、键盘、鼠标、智能手机、打印机、投影仪,以及各种PDA设备互联起来的无线个人区域网络 LR-WPAN网络拓扑分为两种类型:星型与点-点拓扑结构 IEEE 802.15.4是为近距离、低速无线个人区域网LR-WPAN 制定的一种通信标准,38,4. ZigBee技术与协议 ZigBee是一种面向自动控制的低速、低功耗、低价格的无线网络技术 ZigBee适应于数据采集与控制的点多、数据传输量不大、覆盖面广、造价低的应用领域,在家庭网络、安全监控、医疗保健、工业控制、无线定位等方面展现重要的应用前景,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