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课件

上传人:五****心 文档编号:142821 上传时间:2016-11-28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语言文字应用言之有“理”第五课第四节 说“一”不“二” 避免歧义第五课经 典 晨 读1高 考 导 航2学 习 目 标3因 事 悟 理4双 基 要 点5语 林 趣 话6随 堂 练 习7课后强化作业8经 典 晨 读点绛唇 雨恨云愁宋 王禹 偁雨恨云愁 , 江南依旧称佳丽 。 水村渔市 , 一缕孤烟 细 。天际征鸿 , 遥认行如缀 。 平生事 , 此时凝睇 。 谁会 凭栏意 !【 简介 】 点绛唇 , 词牌名 。 取江淹的 “ 明珠点降唇 ” 诗句命名 。 调见南唐冯延巳 阳春集 。 又名 十八香 南浦月 异瑶草 万年春 点樱桃 等 。 双调 ,

2、四十一字 。王禹偁 (954 1001), 字元之 , 济州巨野 (今属山东 )人 。 家世务农 , 出身清寒 。 进士出身 , 官至左司谏 、 知制诰 。敢于直言讽谏 , 因而屡遭贬谪 。 是北宋诗人 , 革新运动的先锋 。 其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 , 风格清新平易 , 词仅存一首 。 著有 小畜集 。【 注解 】 孤烟:炊烟 。 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 , 一只接一只 , 如同缀在一起 。 凝睇:凝视 。 睇:斜视的样子 。 会:理解 。【 故事 】 这首词 , 王禹 偁以清丽的笔触 , 描绘了江南的雨景 , 不仅表达了对江南的赞美 , 也流露出了他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愁闷 。如丝细雨 , 绵绵

3、不尽 , 好像蓄满怨恨;灰色云块 , 层层堆积 , 如同郁结愁闷 。 即使这样 , 江南景色 , 依旧说得上美丽 。在 濛濛细雨中 , 水上村落 , 湖边渔市 , 星绕棋布;一缕淡淡炊烟 , 袅袅从村落上空升起 。天边远去的大雁 , 遥遥看去 , 一行行缓缓飞行 , 好像是空阔天空的装饰 。 我凝神注视天空 , 想着自己平生直言讽谏 , 屡遭贬谪 , 哪里还有凭栏远眺 , 无忧无虑的兴致 ?高 考 导 航(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14 下列各句中 ,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地坛书市 ” 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 , 去年更名为 “ 北京书市 ” 并落户朝阳公园后 ,

4、 依旧热情不减 。B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横跨亚 、 非 、 欧三大洲 , 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 、 经济格局 , 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 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 , 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 父亲住院期间 , 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 , 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 , 她就算再忙再累 , 也不例外 。【 解析 】 A 前后主语不一致 。 可将 “ 热情 ” 改为 “ 魅力 ” 。 可改为 “ 能否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 。D.“ 也不例外 ” 表述不当 , 可改为 “ 也会这样做 ” 。【 答案 】

5、B【 命题立意 】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学 习 目 标1 掌握歧义的种类和歧义产生的原因 。2 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 。因 事 悟 理1 引子中的语言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_答:本节引子通过猜谜语说明了在同一语言材料中 , 同时具有两种意义的理解 , 这就是语言现象中的歧义 。2 什么叫歧义 ? 歧义的性质是什么 ?_答: (1)歧义就是一个句子有两个意思 , 或者说跟原来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相比 , “ 多 ” 出了一个意思 。(2)歧义的性质有以下四点: 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 、 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 歧义以语言符号 、 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 。 歧义与语义的模糊性质和笼统

6、性质都不同 。 歧义在理解上有难易程度上的区别 。双 基 要 点1 “ 歧义 ” 与 “ 模糊 ”“ 笼统 ” 的区别是什么 ?(1)“ 歧义 ” 与 “ 模糊 ” 。 模糊:语言的意义都有模糊性 , 一个词语的意义与别的词语的意义往往难以绝对划分清楚 。 歧义:同形语句可以同时具有两个意义 。 歧义在言语交际中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来消除 , 而模糊则始终是模糊的 。(2)“ 歧义 ” 与 “ 笼统 ” 。笼统:来源于语言的概括性 , 是对同类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而产生的 。示例: “ 他买了一双鞋 ” 中的 “ 鞋 ” 就是笼统的 , 它不能表明是男鞋还是女鞋 , 是皮鞋还是布鞋 。(3)“ 有歧义

7、 ” 与 “ 辨歧义 ” 。有歧义: “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有歧义 , 一是动宾关系 (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 二是偏正关系 (把猎人咬死了的那条狗 ), 歧义较明显 。辨歧义: “ 饺子包好了 ” 也可以有两种解释 , 一是指饺子制作好了 , 二是指用别的什么东西把饺子 (比如速冻后的饺子 )包裹起来了 。 由于第二种解释出现得比较少 , 而且是由细微的词义差别造成的 , 所以需要细加辨析 。2 歧义句类型图表3 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 。 如: “ 我们三个人一组 ” ,可理解为 “ 我们 /三个人一组 ” 或 “ 我们三个人 /一组 ” 。(2)结构关系不

8、同造成的歧义 。 如: “ 进口彩电 ” , 可理解为动宾关系 , 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的歧义 , 如: “ 开刀的是她父亲 ” , 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 , 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 , 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4)词类不同造成的歧义 。 如: “ 我要炒肉丝 ” 中的“ 炒 ” , 可理解为动词 , 也可理解为形容词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的歧义 。 如: “ 躺在床上没多久 , 他想起来了 ” , 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 , 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的歧义 。 如: “ 买车 、 船 、 饭票在服务台 ” , 此句在 “ 车 ” 后 、 “

9、 船 ” 后丢掉 “ 票 ” 字造成歧义 。可理解为车票 、 船票和饭票 , 也可理解为买车 、 买船和买饭票 。(7)口语中由于轻重音不同也会造成歧义 。 如: “ 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 中的 “ 就 ” , 若轻读 , 是说他写信写得快;若重读 , 则是说他工作效率低 , 只写了三封信 。4 消除歧义的方法有哪些 ?(1)设置具体语境 。 如: “ 你为什么打他 ? ” 可具体表述为: “ 你为什么打他 ? 应该好好教育嘛 ” , 或者 “ 你为什么打他 ? 该打的应该是我 ” 。(2)增加必要词语 。 如: “ 我去上课 ” , 可说成 “ 我去给学生上课 ” 或 “ 我去听老师上

10、课 ” 。 “ 我去医院 ” , 可说成“ 我去医院上班 ” 或 “ 我去医院看病 ” 。(3)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 。 如: “ 两个球队的教练 ” , 可改为 “ 两位球队的教练 ” (更换量词 ), 或者 “ 球队的两个教练 ” (调换语序 )。 “ 几个饭店的服务员 ” , 可改为 “ 几家饭店的服务员 ” 或 “ 几名 (位 )饭店的服务员 ” 。(4)改变句子结构 。 如: “ 围剿土匪的部队 ” , 可改为“ 土匪的部队被围剿 ” 或 “ 部队围剿土匪 ” 。 “ 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 ” , 可改为 “ 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 , 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 ” 或 “ 这是

11、王老师的一个学生 , 他知识十分渊博 ” 。(5)增加 (改变 )标点符号 。 如: “ 电视机不要退回 ” , 可改为 “ 电视机不要 , (可 )退回 ” 或 “ 电视机 ? 不要退回 ” 。语 林 趣 话提货人应带哪几种证件某火车站向货主发出 到货通知 , 这个通知中有一条是关于提货手续的规定 , 规定原文说:领货时应携带 “ 领货凭证 ” 和收货人证件 (身份证或工作证 )或服务所在单位开具的书面证明及印章 。看了这条规定 , 不熟悉托运提货的人恐怕琢磨半天也不一定弄清楚到底要带哪些 “ 证明 ” 去车站 , 才能提到货 。 为什么这样说呢 ? 因为这一条规定条文是歧义性的 。比如 ,

12、 “ 领货凭证 ” 为 A, “ 收货人证件 ” 为 B, “ 单位证明 ” 为 C, “ 印章 ” 为 D。 那这一条规定便可简化为:领货时应携带 或 。这个规定怎么理解 , 到底要带哪几样东西 ? 关键在于“ 或 ” 字的理解 , 它所涉及的范围有多大 。第一种理解: (A B)或 (C D)第二种理解: (A B)或 C A C D)第四种理解: A () 可以得出四种结果: 带 A、 B; 带 C、 D; 带 A、 B、 D; 带 A、 C、 D。一条规定可以作出四种解释 , 可以得出四种结果 , 这不能不使提货人感到为难 , 感到无可适从 。 心细的人 , 只好把 A、B、 C、 粗

13、心的人只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证件去车站提货 , 结果和实际规定不一致 , 缺了 A、 B、 C、 也就空手而返 , 白跑一趟 。这条规定不仅给提货人带来不便 , 也给车站找了些麻烦 。原来这条规定的意思是 A () D。 后来这条规定就修改了 , 成为下面的样子:领货时应携带: 领货凭证; 领货人证件 (身份证或工作证 )或者工作单位证明; 领货人印章 。像这样的规定条文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 从而也就不再使人难以理解了 。语言的歧义也常常被某些人利用 。 如一个人想给一个算命先生出难题 , 便说道: “ 请先生算算我父母的情况 。 ” 那先生想了想 , 便说道: “ 母在父先死 。 ”这时 ,

14、旁边有几个看热闹的 , 其中一个说: “ 他母亲活着 , 他父亲死了 。 ” 另一个却说: “ 不对 , 他父亲活着 , 他母亲在他父亲前头死了 。 ” 第三个说道: “ 你俩都不对 , 他算的他父母都死了 , 只是母亲先死 。 ” 第四个人则说:你们都错了 , 他算的是以后的事 , 是说将来他父亲先死罢了 。 ” 那个出难题的人盯着算命先生说: “ 你说我父母到底怎么样呢 ? ”那算命先生从容地说: “ 我算着就是 母在父先死 , 有什么不对吗 ? ”这个先生就是利用句子的歧义性骗人 , 如果不懂得他耍的把戏 , 那就难免上当了 。其实 , 有些句子的确容易产生歧义性 。如 , “ 学习文件

15、 ” 可以理解成 “ 学习的文件 ” , 也可理解成 “ 正在学习文件 ” 或 “ 就要学习文件 ” 。 当然如果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 歧义性就会消逝 。 如:“ 你 拿 的 什 么 ? ”“ 学 习 文 件 。 ”“ 他 们 在 干 什么 ? ”“ 学习文件 。 ”虽然答案相同 , 但由于问题不一样 , 所以它们不会产生歧义性 。再如:有道 “ 脑筋急转弯 ” 的题: “ 李字去了木 , 念什么 ? ” 有的人不假思索 , 冲口而出: “ 念 子 。 ” 实际上错了 , 如果这么简单还叫急转弯吗 ? 答案是 “ 一 ” 。 为什么呢 ?它就是利用句子的歧义性 。 冲口而出的理解成 “ 李 ” 字去了“ 木 ” , 所以剩下 “ 子 ” 字 。 而急转弯所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