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2813332 上传时间:2020-08-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 1 / 8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题目: 结合本次培训 ,请完成一篇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 案)并提交。 作业要求: 1. 教学设计方案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2. 作品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劝学 姓名潘然然工作单位南都实验中学 年级学科高一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 的重要性) 在文言疏通方面,课下注释罗列的比较具体,因此翻译难度不大;在内容 理解上本文为议论文,结构较清晰,在

2、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也可快速掌握 内容并理清思路结构。因此,整体来说此篇文章难度不大。另外,此篇文章为 高考 64 篇文言文中必背篇目,因此,背诵默写任务必须认真落实。 二、教学目标 (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 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 知识与技能: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虚词、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等;背默课文。 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 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 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 2 / 8 3.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 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通过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技巧和 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点拨为辅。在课前让 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 上。 四、教学过程 (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一 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 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 徒伤悲。少年时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

4、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 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 古 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 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 238)名 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 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 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 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 孟子的语录体,发展 为有标题

5、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 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 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 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 3 / 8 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 首先, 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 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槁 g o 暴 p 砺 l 参省 c n x 知明 须臾 y 跂 q 舆 y 生 x 蛟 o 跬 骐 q骥j 驽 n 锲镂

6、 l u螯 o鳝 n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 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 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 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 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

7、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 梳理文言知识点: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虽 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生”通 “性” , 资质, 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 通“煣” ,使弯曲 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今义:专心、认真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重点 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

8、讲解“而” ,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而: 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 “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 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 “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因果,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 4 / 8 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表修饰,可 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连词,表假设,可翻 译成“如果”“假如” :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蟹六跪而二螯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文言句式

9、: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 ”意为“没有用来 , 的办法”。下文“无 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 翻译重点句子: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 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 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 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 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

10、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 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 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 (这是)用心专 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 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 “者”的用法。2背诵第一、二段。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 5 / 8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

11、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 ,绝(横渡), 翻 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二整体感 知全文 1. 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 不可以已。 2. 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 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第二段:学 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3. 分析第二段:第2 段互动探 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

12、经过一定的变化,可 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 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 、 “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几 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 使人智慧明达, 不犯过错。 4. 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 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

13、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第 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 “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 6 / 8 马” 、 “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 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 就能弥补自己不足, 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 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

14、心论点。 5. 分析第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 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第四段作者用 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 “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 ,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 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 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 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 、 “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 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

15、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 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登高而 招” “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 “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 “绝江 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 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 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 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

16、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 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 “学不可以已” 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 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 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教学设计方案 ) 7 / 8 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 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 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 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 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 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 高而招”与“顺风而呼”, “假舆马”与“假舟楫”, “积土成山” 与“积水成渊”; 有的用相反情况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