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发展概况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799293 上传时间:2020-08-23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经济发展概况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古代经济发展概况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古代经济发展概况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古代经济发展概况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古代经济发展概况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经济发展概况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经济发展概况课件(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 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3、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 5、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6、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 7、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南北朝;刘宋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北魏推行均田制。

2、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世界史联系,试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对待农业问题上的不同措施。各自特点,以及在当时的作用,(1)奴隶社会 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也开始用牛耕。,(2)封建社会,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秦朝:中原铁器通过灵渠传到珠江

3、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西汉: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牛耕或马耕在北方普及。出现了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和二牛抬杠的犁耕法。使用播种工具耧车。冶铁业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铁,制造农具。南朝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牛耕在南方得到普及。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唐朝:曲辕犁和筒车。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认识,(1)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旧的工具被淘汰、新的工具诞生,实质上是古代生产力进步的具体表现。 (2)纵观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新工具更加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古代经济的

4、发展中已得到充分体现。 (3)生产工具的发明,体现了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能够通过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世界。,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 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

5、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元朝: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清朝: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新品种的引进,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中原地区。 唐朝: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等输入中国。 北宋:越南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将其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明朝中后期: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由吕宋传入我国。 关于棉花:原产地不在我国,大约在西汉时

6、传入新疆地区,后在南方种植,教材涉及到棉花种植的是南宋(进一步推广)、元朝(进一步扩大)和明朝(广泛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明朝时,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筑芍陂,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p13) 西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p33) 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 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运河工程:,春秋时,

7、吴王夫差开凿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 秦朝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p61) 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元朝运河(p105),隋朝运河示意图,三点、四段、五水、六省、,重要水利工程-治黄工程和海塘工程,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入江河再流入海 西汉武帝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 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一、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

8、: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瓦解原因: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三种类型: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义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东汉时的豪强地主的田庄、各封建王朝时的田庄和土地兼并,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集中体现。 封建土地国有制。其形式有屯田制、均田制等。屯田

9、制曾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实行过,形式有军屯和民屯。均田制实行于北魏和隋唐。 这两种形式,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下实行的。授田时,对地主土地所有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缓和政治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背景:这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条件: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均田制,内容: A、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

10、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B、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 “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开始向政府领种土地,到了不能劳动或者身死时,再把土地还给政府。土地有两种,无主的荒地称露田,按规定还给政府,不能买卖。已经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按规定不必还给政府,可以买卖。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租调制,作用: 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

11、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瓦解原因:唐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没有可分土地,均田制则无法继续实行。,清前期的“更名田” 背景:明末战争不断,前明藩王土地大多荒芜,急需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内容: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意义: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及其后果,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 A: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加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封

12、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B: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 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 得到一定的缓和, 二、是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古代封建政权对土地调整,A:调整的原因: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地主阶级矛盾激化,封建统治的危机爆发,广大农民为反抗压迫,求得生存,揭竿而起。封建国家由于统治力量削弱,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迅速消灭。 B:调整的基本点: 一、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和财政收入;二、是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13、。,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旧中国的广大农村,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不足农村人口总数1%的地主富农手中。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关系,给广大农民造成极痛苦,阻碍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改革。因此,土地问题成了中国社会的一项基本问题,变革土地制度,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重要标准。,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亩田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 资产阶级革命派 :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生”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

14、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C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 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A 第一次:土地改革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

15、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 第二次: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C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 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内容:在土

16、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英国的圈地运动,1、实现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 2、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圈地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一起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为工业革命到来积累了原始资本;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和大牧场有利于革新技术和改良推广新品种等,有利于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 3、圈地运动对农民而言是一场灾难,评 价,法国的土地政策: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原因: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法国农村的小农经济,拿破仑保护小农经济 影响: 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是法国大革命相对彻底的表现之一 给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