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课件2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796105 上传时间:2020-08-23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4.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课件22】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课件22】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课件22】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课件22】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课件22】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课件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教版】【课件22】(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什么是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所谓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指统治者提倡的,在社会中主导意识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宋明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

2、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专题内容概述,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全国新课标卷) 文科综合,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产生)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神学化、官方化) 3)宋明理学(儒学理论化、思辨化)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主线:儒学的发展与演变,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产生,重创,正统,发展,魏晋,隋唐,宋朝,元朝,明清,受到佛道教挑战,转型(理学

3、),官方哲学,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以形容学派 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儒、墨、道、法四家。 “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 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 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 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 诘难,彼此吸收融合。,1、“百家争鸣”的概念,侧重于政治斗争,联系: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纵观中外历史,大凡社会转型(社会大变革)时期,共同之处有哪些?,方法指导,1、都有新的经济因素 2、新的阶级 3、新的思潮 4

4、、思想文化活跃,诞生大批思想家,例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近代鸦片战争以后维新思潮革命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西方1500年以后到18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图三:孔子讲学图,材料: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的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经济基础变化 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集

5、中反映。,2、原因:,经济上: 政治上: 阶级关系: 文化上:,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3、主要代表:,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 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崩溃;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以下材料都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问题?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四所提出主张的核心。,材料一 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

6、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德和礼治国,尚贤,贤者治国,无为而治,严刑重罚,1)老子主张(道.春秋) 哲学

7、(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烦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姓。,3、主要代表:,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 :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主张(道.战国) 世界万物是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韩非子主张(法.战国) 君主要以法治国,提

8、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4)墨子主张(墨.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代表了小生产者利益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1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题干中关键词“注重实践”“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主张:打击旧贵族、是今非古以及抑商等,所以D项正确。,5)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9、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 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礼” “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政治思想: A.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B.强调“礼”,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伦理观:性相近。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3、主要代表:,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

10、促进生产的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如何看待孔子的“仁”、“礼”?孔子等儒家学派的主张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A.“礼”的思想具有保守性,“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评价:,不被采纳的原因:,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B.孔子的仁爱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C. “礼”的思想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规

11、律性认识:一种思想学说能否得到统治者认可的重要因素是这一思想学说是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孔子的人文主义精神,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朱熹注:俑,从养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疾。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据材料分析孔子对“俑”随葬的态度及理由。反映何思想?,反对以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仁者爱人。,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礼”:道德规范,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对鬼神敬而远之

12、: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发展个性,提高社会成员素质。,6)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省刑罚,薄税敛。(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3、主要代表:,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从纵向

13、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6)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主张: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天人关系上(

14、认识论):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3、主要代表:,先秦儒家思想特点,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属于民间学派,2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解析】“仁”和“礼”是儒学的核心观点,儒学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

15、调,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一语,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内在可能,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故选D项。,D,考点突破,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思维点拨,以“仁”、“民本”为核心,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的历程,形成儒学体系,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如何看待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关于“人性论”的主张? 提示: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思维点拨,3.(2014年新课

16、标全国卷26题)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D,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何认识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荀子: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论。,思维点拨,4、结合材料分析先秦儒学特点 材料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