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八章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795711 上传时间:2020-08-2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八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八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八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八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八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八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八章(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本章掌握要点,1、掌握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2、掌握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及发展关键期 3、了解认知发展中的男女性别差异 4、掌握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第一节 童年期儿童生理的发展 (p274-276,自学),第二节 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一、入学前的准备,二、学习的特点(自学,p276-282) 1、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何特点? 2、小学生对教师、作业、分数、集体的态度如何? 3、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什么特点?,自觉性较差,能力较低,需要教师更多的监督和指导,多采用接受法;内容是基本的读、写、算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对教师,对

2、班集体,对作业,对分数,第三节 童年期儿童的言语发展(p283-286,自学),第四节 童年期儿童心理的认知发展,一、注意 从低年级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到中高年级的有意注意占主导;注意的范围比较狭窄,注意的稳定性、转移性比较差,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无意注意进行教学?如何培养有意注意?,二、记忆(p289-292)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二)记忆策略的发展 复述 组织 精细加工策略,(三)元记忆的特点 元记忆:是关于记忆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人们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细分为关于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与记忆监控。 1、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1)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

3、知识 (2)有关记忆材料与任务的知识 (3)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2、记忆的元认知体验 3、记忆监控,三、思维的特点 1、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1)抽象逻辑思维虽在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3)思维的不平衡性 2、元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 3、儿童辨证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四年级是个转折期。(p293),四、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第五节 童年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情感发展(p304-306)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1)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 (2)客观化时期(3岁-

4、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3)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韩进之(1983,1985)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其中,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较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衡阶段。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二)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三、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霍莉是个8岁的小姑娘,她喜欢爬树,在邻里中她最会爬树。有一天,她爬上一棵很高的

5、树,当她下来的时候,一不小心从最上面的枝桠上掉了下来,幸亏没伤着。她父亲知道了很心疼,要她保证从今以后再也不爬树了,她答应了。 这天晚些时候,霍莉遇到了她的朋友肖恩,肖恩最心爱的小猫不幸卡在一棵树的枝桠上下不来,得想办法救它。只有霍莉能够爬上树将小猫救下,但她想起刚刚向父亲做过的保证。”,阶段1(约6-8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儿童认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阶段2(约8-10岁):自我反省阶段,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且别人能意识到儿童的观点。 阶段3(约10-12岁):相互观点采择阶段,儿童能从第三者、旁观者、父母或共同的朋友的观点,看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阶段4(12

6、-15岁):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观点采择阶段,认识到存在综合的观点网络,如一般的社会制度、规范等。,小学低年级学生有的处于“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比较机械,无商量余地。有的低年级孩子已达“自我反省阶段”,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且知道别人也有各自的观点。部分中年级学生也达到此阶段。有的中年级和大部分高年级学生已达“相互观点采择”阶段,能够从旁观者的身份解释。 这种观点采择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有些儿童产生过失行为和不良行为,就是因为其观点采择能力水平较低,若在该方面加以训练,可以减少过失行为的发生率。,四、道德发展(p313-314

7、) (一)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 1、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从表面、具体到初步的本质和概括 2、道德判断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开始逐步形成比较全面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儿童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在道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是外在的,满足个人需要或免受罚) 1 服从与惩罚定向:依行为的后果判断,服从规则仅仅是免遭惩罚。 2 朴素的利己主义或工具性倾向:以满足个人的需要为

8、准则,对个人有利的就是好的。,水平二习俗水平(满足社会舆论,标准在于尽义务,做好事,维持社会秩序) 3 好孩子定向:按照社会上认为的善良人应该怎样做来做事。根据动机和意向去判断人的行为。 4 维持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的秩序,认为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应当遵纪守法,预防混乱。,水平三后习俗水平(能履行自己所选择的道德标准,自觉遵守公共道德) 5 社会契约定向:看待法律比较灵活,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订后要共同遵守的,使人们能够和睦相处。如果人们感到法律不符合需要,往往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 6 普遍以道德原则定向:根据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

9、来判断是非。认为评价行为不仅要考虑法律的准则,更要考虑超越法律之上的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重等一些更普遍、更本质的道德原则。,(四)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或者是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关心他(她)。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身体的、物质的和心理的需要表示关注。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证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为时 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阶段4:分两个小阶段 阶段4a: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儿童的判断

10、中出现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色采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注意到与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相连的内疚或情感。 阶段4b:过渡阶段。儿童选择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或者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但是,儿童没有清晰而强烈地表述出这些思想来。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是否助人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或责任,尽个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等。此外,儿童还提到与实践自己价值观相连系的否定或肯定情感。,五、同伴关系的特点(p314-316) 塞尔曼划分的阶段: 阶段0(3-7岁):儿童把朋友只看成住得近的人或玩伴。 阶段

11、1(4-9岁):单向帮助阶段 阶段2(6-12岁):双向帮助:认识到友谊是一种相互关系,是共享,是相互尊重,有情感交流。 阶段3(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认识到同伴的人格,朋友成了有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相互支持、共享亲密和个人信息的人。 阶段4(12岁起):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相互依赖,有亲密性,但又尊重其自主性。,日本心理学家广田君美把小学儿童同伴团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成五个时期: 1)孤立期:儿童之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一年级上学期)。 2)水平分化期:由于空间的接近,儿童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一至二年级)。 3)垂直分化期:凭借儿童学习水平和身体强弱,分化为居统治地位的和被统治地位的儿童(二至三年级)。 4)部分团体形成期:儿童之间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出现了统帅小集体或班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行为的规范(三至五年级)。 5)集体合并期:各个小集体之间出现了联合,形成了大团体,出现了统率全年级的领袖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了,并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