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学教案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2755116 上传时间:2020-08-23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3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学教案(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应用抗菌药物要以病原学检测为基础 明确病原微生物是临床选用抗菌药物的主要依据,因此,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

2、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卫办医发20093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1)治疗性用药基本原则,1.有指证用药,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支持细菌感染 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感染 确定是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下列情况无使用指征: 细菌感染诊断不能成立者 病毒性感染者,2.针对性用药,查明病原 留取标本,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涂片染色 经验治疗: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体 调整用药 经验治疗疗效 药敏试验结果,3.制定科学给药方案,个体情况,感染病原菌,抗菌药物,选用药物,抗菌谱能覆盖可能的病原菌

3、对可能的病原菌作用强 对患者适当,副作用小,无使用禁忌,给药剂量和途径,疾病严重程度 药物的体内分布情况 药物排泄途径 患者肝肾功能,给药次数,为保证体内能发挥最好的药效,最少的不良反应, 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一天一次给药:浓度依赖性,Cmax/MIC达到8-10倍,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一天多次给药:时间依赖性,半衰期短药物、内酰胺类、糖肽类,疗 程,因感染不同而异 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 下列感染需较长的疗程 败血症:体温恢复正常后7-10d 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4-6w 溶血性链球菌咽喉炎和扁桃体炎:10d 深部真菌病:6w12w或更长 结核病:

4、624个月,联合使用指征,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包括免疫缺陷患者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 2 种或2 种以上的病原菌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需长程治疗, 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 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联合用药模式,1 酶抑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制剂: -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 磺胺药/四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TMP) 2 有协同作用的二药联合: 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某个品种/氨基糖苷 类某个品种 3 有相同抗菌作用的药物2-4种药物联合以加强 菌作用,减少耐药性 抗结核四联化疗,

5、三联或二联化疗 二种抗铜绿假单孢菌抗生素联用治疗铜绿假 单胞菌感染,4 不同抗菌作用药物联合,分别针对混合感染中某种致病菌,如以下混合感染 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 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 细菌与真菌混合感染 5 细菌培养虽阳性,但单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可能作用强度不够或有混合感染应改为联合用药 6 病原菌不明的危重感染,应联合用药经验治疗,并应根据病情考虑选药覆盖阳性球菌,阴性杆菌,真菌和/或厌氧菌,(2)预防性用药基本原则,预防应用抗生素应注意的原则,伤风感冒若无继发细菌感染指征,不应预防使用抗生素 除病人存在高危因素且继发感染对病人有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一般慢性感染病人不采取预防应

6、用抗生素的措施 原则上广谱强效抗生素及刚上市不久的新品种不应作预防应用 非污染的一般性非高危手术原则上不需预防应用抗生素 需实施围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的外科、妇科手术应遵照围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进行, 不应随意增加给药 次数与天数 选作预防应用的抗生素应符合有效安全的原则,一般只用一种药物,不采用2种或2种以上抗菌药作联合预防应用 不应依赖抗生素预防应用而 忽略手术本身与术前术后的 无菌操作及环境、手术器械与用品的严格消毒措施,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 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 不能长期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感染,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药

7、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外科预防用药,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预防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外科预防用药指征,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手术,如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术后感染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的手

8、术。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下列情况考虑预防用药: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多 重要脏器手术或异物植入术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抗菌药物选用原则,要求广谱、杀菌、安全、价格低,首选头孢菌素类 预防切口感染,主要针对葡萄球菌感染,一般选用头孢唑啉等一代头孢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及全身感染,主要针对相应部位的正常菌群和污染菌,常选用二代或三代头孢或加甲硝唑 对-内酰胺类过敏时可选克林霉素或氨曲南或两者联用 氨基糖苷类一般不作预防用药,在基层医院可以使用 喹诺酮类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广谱强效抗菌药物及刚上市不久的新品种不应作预防应用,给药方法,给药

9、时间:术前0.52h或麻醉开始时(结肠、直肠手术术前一天给药) 给药地点:应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病房 给药途径:常用胃肠外途径,即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结肠直肠手术可术前一天口服红霉素、新霉素和甲硝唑等) 给药次数:通常单剂量足以预防术后感染。手术时间3h,失血量1500ml,可术中给予第二剂,必要时给第三剂 总预防时间:一般不超过24h,个别可延长至48h,(3)特殊病理、生理患者应用的基本原则,肾功能减退患者,基本原则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

10、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剂量调整方法 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指征使用时 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 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减量给药和延长给药间歇,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维持剂量的估计法,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给药剂量,肌酐清除率计算法,成年男性肌酐清除率: ml/min=(140-年龄)标准体重(kg)/72 血清

11、肌酐浓度(mg/dl) 成年女性肌酐清除率:ml/min=公式1结果0.85 血清肌酐浓度换算: mg/dl=mol/L 113.1(肌酐的分子量)/10000 标准体重的计算 : 男性:(身高cm80)70% 女性:(身高cm70)60%,肝功能不全患者,基本原则 考虑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肝功能不全对该类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尽量选用主要经肾脏排泄且毒性低的品种,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 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

12、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此类。,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 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多数内酰胺类、多数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属此类。,妊娠期妇女,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

13、,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常用抗菌药物对妊娠影响的分类,注:本分类为美国FDA划分的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按其危险性分为5类),妊娠期抗菌药物选用参考,哺乳期妇女,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 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

14、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甲硝唑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 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 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必须应用抗菌药物时 应选择安全、在乳汁中浓度低的药物,如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 注意调整用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可使婴儿可能接触药物的量降至最低,老年患者,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 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内

15、酰胺类为常用药物; 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 避免使用肾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有条件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二、常用抗菌药物临床定位,青霉素类,主要作用于阳性菌,青霉素 主要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耐青霉素酶青霉素,苯唑西林 对青霉素酶稳定,对产酶金葡菌有效,对不产酶菌株作用不如青霉素 主要用于产酶但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不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

16、、阿莫西林 抗菌谱广。对不产酶的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菌作用次于青霉素,对肠球菌的作用良好,对革兰阴性杆菌具抗菌活性 氨苄西林对流感嗜血杆菌作用强,阿莫西林对肠球菌和沙门菌作用强 用于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所致各种感染 在胆汁中浓度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水平,抗假单胞菌青霉素,阿洛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 抗菌谱广。对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均具良好的抗菌作用 对脆弱类杆菌等厌氧菌也有一定作用,但不单独用于厌氧菌感染 主要用于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所致的感染,头 孢 菌 素 类,抗菌谱广 抗菌作用强 耐青霉素酶 过敏反应少 价格高,各类头孢抗菌作用比较,第一代头孢菌素,敏感菌包括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包括产酶菌株)、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 头孢唑林:最常用,也常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头孢氨苄:口服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头孢硫脒:对肠球菌有较高活性 新药:五水头孢唑林钠、头孢噻吩,第二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比一代头孢广。对革兰阴性菌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