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4273148 上传时间:2017-10-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今年的巧对课堂机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巧对课堂机遇,绽放精彩瞬间对如何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机遇的几点思考慈溪市崇寿镇相公殿小学朱孟迪-摘要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不期而遇”的状况,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作为教师又该何去何从?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把握数学课堂机遇谈谈自己的思考。关键词课堂机遇教学机智把握机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设,也正是这些不确定因素时常带给我们众多机遇。“节外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教师如若能把突发的、不期而遇的、不利的事件转化为难得的、恰到好处的

2、、有用的教学资源,把课上得使学生恍然大悟、悠然心会,这过程不正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育机智吗?诚然,教师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利用教学机智借它山之石,借错发挥,或许还能绽放更多精彩。一、善对“节外生枝” ,聆听精彩描述教学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是开发课堂生成的资源?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在课堂上一旦遭遇“节外生枝” ,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接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来。但是,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生成的课堂,一定会让我们遭遇“节外生枝” ,它呼唤我们更新理念,挑战我们的教育机智,考验我们的教学底蕴。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用简便方法计算”时,碰到这样一道题:案例一2005200

3、520052006学生练习后,发现有许多错误。抽生将错题一一展现后,我依照原来的思路,认真地讲解起来:20052005200520062= 2005 带分数化假分数20052006 + 20052006= 2005 分子用乘法分配律2005( 2006+1)2006= 2005 根据分数除法的性质,再约分200620052007= 20062007演示完之后,我还补充道:这才是用简便方法计算,题目是在分子中简便,即局部简便。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认同,但还有极个别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正当我想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一位平日里默默无闻的男同学站了起来,大声说道:“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

4、我的方法比你更简单!”由于这个环节花时较多,还有一些教学内容没上完,本想让他下课后与我单独交流,可看他如此积极,听一听也罢。没想到他的发言让我为之一惊:2005200520052006= 1(2005 2005) 运用倒数的原理。20052006= 1(20052005 + 2005)20052006= 1(1 + )12006= 20062007厉害!真是聪明,他竟用“倒数原理”这个词来解题,真是让人敬佩,我不禁为他出色的表现叫好。执果索因,探寻这种解法背后的故事,发现这种方法其实跟 “商不变性质”类同,即 20052005 的两边同时除以 2005,如果这样的话就更20052006为简单,

5、更好理解。我暗自窃喜自己没有因为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阻止他精彩的发言,不然定会错失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还会伤害一位勇于思考的睿智少年。一位拥有丰富的教学机智教师,就能化课堂上的种种意外为难得的发展契机,使学生经历跌宕起伏、异彩纷呈的课堂生活,收获独特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面对不同特质的孩子,老师们要以全新的理念善待孩子们的“节外生枝” ,我们不妨等一等,听一听,想一想,或许精彩即将展现。二、巧借“它山之石” ,诱发精彩思考3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

6、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在教学四下年级“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学生思维的火花跳出了我原本的预设,带给课堂难得的机遇,也让我这个“学识浅薄”的数学老师受益匪浅。案例二林氏解法36.5 千克() 千克() 克分析:把单名数化为复名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更何况这里是第一次出现,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课前我在备课时认为解决这样的问题一般有两种策略:其一,36 千克=36 千克,剩下的 0.5 千克=500 克,再得出为 36 千克 500 克;其二,36.5千克=36500 克 =36000 克 500 克=36 千克 500 克。然而,我在教学

7、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麻烦便是好多学生不理解这两种解法,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明了的事,可在学生眼里为何变得如此费力?思来想去,换位思考,还走访了一些学生,终于有了些许眉目。学生对策略一的最大困惑是为什么要把 36.5 千克换成(36+0.5)千克?对于还未学习过小数加减法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困难;策略二中学生最大的困惑是为什么要把 36500 克换成 36000 克+500 克?对于学生的困惑,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无奈只得求助于学生,试图用“它山之石来攻玉” 。此时,林沈佳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36.5 千克=36.500 千克=36 千克 500 克她说:“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千克与克的进率是 1000

8、,而 36.5 千克只有一位小数,我在它的最后加上两个 0,此时,大小不变;接着整数部分 36 千克与小数部分500 克就很清楚地看出来了。 ”听了她的解释,许多学生都心领神会,不自觉地鼓起了掌,看来这种解法才是适合他们的。有同学建议干脆取名为“林氏解法” ,以铭记此解法的开创者。师生以极其热烈的掌声一致通过。无独有偶,在练习中学生又遭遇了时间问题的进率转换,显然此解法不能单靠小数点的移动来解决,于是乎,一系列新解法便运用而生。案例三阮氏解法教师出示:30 分=( )时生 1:1 小时=60 分,30 分就是半小时,即 0.5 时或 时。12生 2:画右图。把 1 小时平均分成 60 份,每份

9、就是 1 分,30 分就是 时。30604生 3 补充道:也就是 时嘛!12这时,阮双帅同学站了起来:低级单位换成高级单位是通过除以进率来解决的,那么此题可以这样思考:3060=30610=510=0.5说实在的,阮双帅这种独特的思维令我震憾万分,我从未想过此题还可以这样解,这种方式很好地诠释了进率换算的真谛,还利用了简便方法中“除法的性质” ,无疑是一种创新。当然,这种解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遇到除不尽时,此法便行不通,如 40 分= ( )时。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学生的思维有

10、时只是灵光一现,稍纵即逝,但是,如果我们这些为人师者都能更新理念,把学生的终身发展真正装进心里,就能把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机遇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巧借他山之石,攻课堂实效、学生发展之玉,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妙趣横生。三、妙在“阴差阳错” ,引发深层思考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曾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 ”深入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课堂教学上一味追求“对答如流” 、 “天衣无缝”的效果。可这是不切实际的,面对学生的出错,老师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面对呢?我认为,真实

11、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甚至教师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处理得好,会使课格外精彩!而教师对课堂错误的矫正,则是一种很机智的教学艺术。这样的课堂会因错而精彩!如,我在教学下面这道题时,尝试了一次“假错” ,给学生创造思考、讨论、批判、反思、质疑的机会,效果显著。案例四一种商品现价 200 元,比原价降低了 50 元,求降低了百分之几。下面算式中正确的是( )A、50200 B、50(20050) C、50(200+50) D、(200-50)2005(分析:从统计数据看,此题的错误率竟然高达 96%以上,其中选择 A 的约占8%,选择 D 的约占 38%,选择 B 的竟达 50

12、%左右。于是我便顺应了多数同学。)师:下面我宣布正确答案是 B。(多数学生欢呼雀跃。此时,平时表现活跃的生 1 高高举起了手。)生 1:老师,我觉得 B 是错的。众生:啊?(个别还在嘀咕:老师怎么会错呀?是你错了吧?)师故作惊讶状:啊?那我到要好好再看看。(我请生 1 坐下,故意转身看题,实则是引导全体同学再去审视这道题。教室里变得特别安静,看着大家一股子认真劲儿,我心里暗自窃喜。不一会儿,便有几位同学也高高地举起了手。)师:可我觉得没错呀?(看到一位习题中答案选 B 的生 2 也举起手了,我便请他上台讲述。)生 2:根据“一种商品现价 200 元,比原价降低了 50 元”,可以知道原价应该比

13、现价高,即要用“200+50”来算,B 显然是错误的。师挠了挠头皮:好像是,大家觉得呢?众生点头表示认可。师紧紧地握住了生 2 的手,诚恳地说:不好意思,老师错了,谢谢你的指点。师:那么应该选什么呢?生 3:应该选 C。因为“求降低了百分之几”就是用降低的钱除以原价。(看到大多数同学都认可了,心里甚是开心。)任何人都会犯错的时候,老师也不例外。在大多数学生眼中,老师似乎是神,不可能犯错,说出来的都是标准答案。我们老师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生怕出错,更怕出错后被学生笑话。其实这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唯上,蹲下来平视学生,跟学生一样也会犯错,无疑拉近了师与生的情感距离。本案例中,我假错一回,给

14、学生一次思考、讨论、质疑的机会,学习气氛相当浓郁,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事后,我还主动向同学们认错,承认自己不该犯错,反而博得了大伙儿的理解与尊重,这不正是因“错”而美吗?有人说,课堂上的错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误,6但是这些错误如果能被老师灵活机智地加以捕捉和运用,因势利导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它能发挥独具的教育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错误”而生成精彩。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 ,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即:“非预设生成” 。而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换个角度来讲,这些“非预设生成”中往往蕴藏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学生灵光闪现的精华所在,更是充溢着丰富的教学机遇,作为教师应该巧对课堂中的种种机遇,借用教育机智把握机遇,让课堂处处绽放精彩。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