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意识讲义资料

上传人:yuzo****123 文档编号:142652994 上传时间:2020-08-22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60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意识讲义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五章意识讲义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五章意识讲义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五章意识讲义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五章意识讲义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意识讲义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意识讲义资料(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意识,邵伟婷,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觉醒与睡眠 第三节 梦 第四节 催眠 第五节 精神药物与异常意识状态,第一节 意识的概述,一、意识定义 二、意识水平 三、意识的认知加工,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先驱詹姆斯主张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整体。,知觉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比感觉更完整和复杂 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总和,二、意识水平,基本水平:对内部状态和外部世界的知觉 中间水平:对你所知觉的信息的一个反映。(依赖语言文字) 高级水平对自己作为一个被遗失反映的个体的觉知,即自我觉知。,二、意识水

2、平,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而活的的清晰的意识需要投入较多的心理资源(下棋的例子),下意识:人的不自觉的行为趋向或受到外界影响不受控制做出的自然反应。(叫名的例子),前意识:前意识的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东西,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而在认知心理学中是指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过年的 例子),潜意识或无意识(unconscious):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或无意识。(梦、口误等反应),三、意识的认知加工,自动加工:几乎没有意识参与,以一种自动方式进行。 控制加工:需要意识来操纵思维和行为,个体会将

3、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手头正在进行的事情上。,三、意识的认知加工,美国认知科学家巴尔斯(Baaras,1988)提出的全局工作空间意识模型。全局工作空间模型包括三个部分:专门处理器、全局工作空间和语境(我们意识经验的内部世界)。 专门处理器是无意识的,它们可能是一个单一的神经元,也可能是整个神经元网络。这些无意识专门处理器在特定的任务域中非常有效,因为独立分散的行为无需意识的介入,不需要在全局工作空间中显示它们。当遇到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时,这些专门处理器可以根据情况对信息进行分解、重组,对全局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形成意识经验,获得对问题的处理方案。,三、意识的认知加工,当人类面对、处理已形成习惯的刺激

4、物时,专属的智能处理器会按照惯常的方式自动加以处理,此时,不会形成任何意识。当我们面对全新的或与习惯性刺激物存在差异的事物时,各种感官都会产生定向反应,同时各种智能处理器会通过合作或竞争的方式,在全局工作空间中展示它们对该新事物的认知分析方案,直到获得最佳的结果。意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产生。,三、意识的认知加工,巴尔斯运用对比分析有意识和无意识处理能力之间的区别。 在计算方面,意识处理是低效的。具体体现在意识事件的速度相对较慢、意识事件易受干扰,意识事件容易出错。 意识处理过程包含了大量的可能性的内容,而无意识处理器的范围有专属性。 意识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关联能力和语境的敏感性,而无意识处理

5、器是相对独立和自主的。 意识经验具有内在的连贯性,是串行的,而无意识处理器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是并行的。 意识的有限性和无意识的无限性,第二节 觉醒与睡眠,一、觉醒状态 二、睡眠及其功能 三、睡眠周期,一、觉醒状态,觉醒:是一种清醒时有组织的觉知状态。觉醒时的意识状态也会出现变化。 白日梦:是清醒状态下的正常意识状态之一,它不同于睡眠,是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活动。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辛格实验),二、睡眠及其功能,睡眠:与觉醒相对的一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从时间上来看是交替出现的,这种交替受一种称为昼夜节律的时间周期的调节。,二、睡眠及其功能,功能 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

6、息、修整和恢复。 研究表明大脑在睡着的时候和清醒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功能状态,人们在睡觉时清楚大脑中的废物系统最活跃(能量消耗没有减少)。 睡眠是为了适应环境,从而保护自身免受伤害 睡眠还能够帮助个体完成清醒时尚未结束的心理活动。(记忆实验)还能够释放成长激素。,三、睡眠周期,人们正常睡眠的一个周期有两个时相,即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即为一个周期,持续约90分钟,一晚约有5个到6个睡眠周期。,非快速眼动睡眠分为4个阶段 阶段一,过渡,昏昏欲睡。 阶段二,浅睡阶段,出现入睡抽动或肌肉颤动。缓解疲劳,此阶段唤醒会有提神之感。 阶段三和四是沉睡阶段:不

7、易唤醒,若唤醒会觉得头昏脑涨,失眠 情境性失眠 失律性失眠 假性失眠 药物失眠 身体疾病导致失眠,第三节 梦,一、梦的现象 二、梦的理论,第三节 梦,梦:是睡眠时的一种意象语言,其主要特点是无意性、被动性和梦境的离奇怪诞。 学术界关于梦的成因仍无法确定,普遍的看法是:梦是脑在做信息处理与巩固长时记忆时所释放的一些神经脉冲,被意识解读成光怪陆离的视觉、听觉所造成的,一、梦的现象,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宣称梦见一条正在吞食自己尾巴的蛇,而悟出苯环(Benzene)的分子结构,一、梦的现象,梦的实验心理学始于美国心理学家阿瑟林斯基和克莱特曼。 他们分别在快速

8、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唤醒被试,并询问是否在做梦? 猜一猜结果如何?,一、梦的现象,快速眼动阶段的梦 85%的人能够报告出此时做的梦。 伴随生动的视觉形象,具有情绪和非逻辑色彩。 非快速眼动阶段的梦 不伴有视觉形象,与生活相关,没有完整的梦境,只是简单的想法,一、梦的现象,(一)梦的频率 一般人第一个梦会出现在入睡90分钟左右,每次持续约5-15分钟(平均10分钟),因此每晚做梦的时间约为1-2小时。一夜4-6个梦。(记忆抹除现象),一、梦的现象,(二)梦中的情节 霍尔和范德卡斯特曾收集一万个梦做内容分析,发现大多数的梦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接近,可分为八类:各类人物、各类动物、人际交往、幸

9、运的经历和不幸的经历、成败经验、户内或户外活动、空间与物体、情绪反应。 梦的内容具有显著的年龄、性别和跨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梦的现象,(三)梦的控制 梦是可以控制的吗?,一、梦的现象,(三)梦的控制 梦是可以控制的吗? 不能 但是可以通过在睡眠前进行暗示或改变环境影响一些梦的内容,一、梦的现象,(四)梦剥夺效应 我们必须做梦吗?,一、梦的现象,(四)梦剥夺效应 我们必须做梦吗? 德门特的实验:连续几个晚上,被试一旦进入快速眼动睡眠就将其唤醒,结果发现在第五个晚上他的睡眠模式中出现30个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成为快速眼动睡眠反弹。(剥夺梦和剥夺睡眠一样对心理有明显的损害),二、梦的理论,(一

10、)梦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二)激活-整合假说,二、梦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以伪装的形式表达潜意识的欲望和冲突,做梦者所陈述的梦境(梦显相,是梦的表面)实际上是由梦隐相(或称梦真相)伪装后转化而来的。这个转化过程弗洛伊德称之为梦工作。,二、梦的理论,伪装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转移 (2)简缩 (3)综合 (4)象征 (5)再修正,二、梦的理论,激活-整合假说认为梦实质上不过是在快速眼动睡眠过程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神经电冲动的解释。,第四节 催眠,一、催眠及其诱导 二、催眠感受性 三、催眠理论,一、催眠及其诱导,催眠是有各种不同技术认为诱导引发的一种意识替代状态,此时被催眠

11、者处于一种高度受暗示性的状态,并对他人的按时在知觉、记忆、控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 催眠是睡眠吗?会有什么不同?,一、催眠及其诱导,催眠的一般步骤 (1)询问解疑 (2)诱导阶段:技巧包括渐进放松法、眼睛凝视法、深呼吸法、想象引导法、数数法、手臂上浮法以及其他变形与伪装的方法,一、催眠及其诱导,(3)深化阶段:常用技巧手臂下降法、数数法、下楼梯法、搭电梯法、过隧道法。 (4)治疗阶段:进行观念植入 (5)解除催眠:回到平时意识状态,二、催眠感受性,催眠感受性:是指个体接受暗示的难易程度。每个人都有受暗示性,但是个体差异很大,人群中有10%-20%的人很容易接受催眠,约10%的人似乎对于催眠没有反

12、应。(年龄影响、人格、意愿),催眠深度 动作支配期:绝大多数人可以进入动作支配期,被催眠者身体的肌肉逐渐接受催眠师的语言控制。 知觉支配期:被催眠者的知觉经验可被暗示控制,而体验到嗅觉、味觉、听觉、甚至是视觉上的幻觉、 记忆与性格支配期:被催眠者的记忆会受到一定的控制,能在暗示下。回忆起平时回忆不起来的儿时的细节,三、催眠理论,(一)意识分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希尔加德提出的意识分离理论,把催眠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一层是被试接受暗示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有可能是扭曲的、不真实的,但这层一时刻与外界进行交流 二层是隐藏在第一个层面之后,不为其所意识到的经验,该层面是个体根据自己感觉产生的

13、,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只是受到催眠影响,第二层意识会被第一层所掩盖。(隐秘观察者),(二)社会角色论 斯帕诺斯等人提出用社会角色理论来解释催眠现象。他认为,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在人正常的资助范围之内。一个人确定自己被催眠的唯一原因是其在催眠条件下的行为与自己期望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的行为相一致。(强调动机期望),第五节 精神药物与异常意识状态,能够改变知觉、记忆、情绪、时间感和自我意识的化学物质称为精神药物。大多数精神药物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而有些精神药物则相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如:酒精、海洛因、苯丙胺类、巴比土盐酸、大麻、可卡因、咖啡因、尼古丁等等。,耐药性:服用者体验到神经适应,从而导致更大剂量才能体验到药效 生理依赖 心理依赖 戒断综合征 成瘾:主要指生理依赖,抑制剂:酒精、鸦片类(吗啡、海洛因) 兴奋剂:苯丙胺也称安非他命、摇头丸、可卡因、尼古丁 致幻剂:大麻、麦角酸酰二乙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