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644795 上传时间:2020-08-2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0.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中学 高二年级 李志民(2018年 大同) ,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概述京剧发展历程、艺术特点、艺术家代表。,汉字问题,不只是文字学的课题,而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全局性课题。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秦汉以后,全国广大地区推行了文字统一(书同文),从而克服了许多地区方言隔阻,把各民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世界上最古老的几种文字,如埃及的圣书字、美洲的玛雅文、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字、印度的婆罗米字母以及腓尼基字母等,

2、虽和汉字一样起源很早,但均早已成为死文字,没有流传下来。唯有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几千年一直被中华民族使用而未曾中断,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几千年来,汉字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统一方面,功莫大焉。汉字文化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三)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三)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 起 源:图画文字象形字逐渐符号化汉字 形成体系:商代甲骨文 演 变:甲骨文篆书(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商代甲骨文由于是刀刻的,所以线条多方折

3、,劲直为主,象形意味比较大,带有较明显的图画意味。,大盂鼎铭文特点:多在青铜器上,称铭文或钟鼎文,也叫金文。盛行于西周。,篆书: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样式,笔画委婉曲折,粗细匀称,字形狭长。,秦 李斯 峄山石刻,隶书是秦代书法发展的结果,大小篆的笔划由圆转改为方折,这个变化使书写速度提高。隶书字型结构平衡对称,整体安定。,秦隶,汉:礼器碑,汉隶:点画由匀称的弧笔变为粗细结合笔姿险峻的直笔。并在用笔上出现“蚕头燕尾”,曲折处由圆转改为方折。,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三)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 起 源:图画

4、文字象形字逐渐符号化汉字 形成体系:商代甲骨文 演 变:甲骨文篆书(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A.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一脉相传,汉字传承从未间断; B.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保证了汉字使用通行无阻; C.我国国土辽阔,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需要汉字提供沟通便利; D.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旺盛生命力打下坚实基础。,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三)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 起 源:图画文字象形字逐渐符号化汉字 形成体系:商代甲骨文 演 变:甲骨文篆书(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演变趋势

5、:由繁到简,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艺术的发展 两个阶段: 自发阶段 魏晋 自觉阶段 书法成为艺术的条件: A.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 B.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C.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几种主要书体: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A.楷书 特点: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具有实用价值,是规范化、标准化的字体。楷书诞生后,汉字字形字体就稳定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比画。 阶段: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 代表:魏晋:钟繇、王羲之 初唐:欧阳询(欧体) 盛唐:颜真卿(颜体) 晚唐:柳公权(柳体),钟繇楷书,王羲之楷书书法,欧阳询(557-641

6、)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神策军碑,B.草书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发展: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魏晋以来盛行不衰 代表: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盛唐张旭、怀素等,王献之草书,王羲之草书,肚痛帖传为张旭书。草书6行,共30字。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C.行书 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 发展:东汉至西晋,书体成熟。 代表: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第一行书) 唐朝颜真卿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第三行书) 元朝赵孟頫 明朝文征明,王羲之兰亭序 “

7、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颜真卿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赵孟頫闲居赋(行书),图片中的书法作品分别是什么字体?,楷书,隶书,行书,草书,钟繇 王羲之(书圣),社会动荡; 佛道玄观念影响; 士人群体形成; 文具改进,国家一统,经济繁荣,盛世气象;,草书:张旭、怀素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发展的时代特点,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 虚玄灵动,曲尽其妙,书体多样,书法理论趋向成熟。 狂放不羁;也有注重规范法度。,宋四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赵佶:瘦金体) 元:赵孟頫,行书:祝枝山、文征明; 篆刻:文彭、吴昌硕,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 倡导“有意无法”

8、,强调个性化创造; 篆刻与书画三位一体,重文政策; 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 社会生活丰富; 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 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明中叶后思想活跃,2.笔墨丹青中国画,毛笔,朱砂墨,宣纸,荷叶端砚,2.笔墨丹青中国画 (1)特色: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拓展阅读:中西绘画的差异。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西方绘画沿着写实、功利的方向发展;而中国在魏晋之后,便梅开两朵,一支是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一支是与之对立的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文人画以自娱为目的,以写意为原则,不受约束,我行我素,自魏晋开始,逐渐占据中国书画的主导地位。文人画在表现形式上,融诗、书、画、印为

9、一体, “诗不能尽”,于是“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有诗人的境界,有似音乐的旋律,也有如舞蹈的风姿。 中西绘画在表现技巧上大不相同。当西方画家注意定点透视时,中国山水画家却无视这一点。他们的视点或高或低,或近或远,因此,既可以在竖幅画中表现重峦叠嶂,又可在横卷画中表现万里长江。当西方画家重视物象,着意刻画,敷色多重,追求色彩的表现力时,中国画家则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作。文人画家力图挣脱现实束缚,借着灵活、自由的表现手法,以自娱、解脱为绘画目的,以“表现自我”为创作原则,在启迪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

10、用。,2.笔墨丹青中国画 (1)特色: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类型: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3)演变:远古 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明清 远古(原始社会):起源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鹳鱼石斧图,绘在一只作为葬具的陶器表腹面。神态生动,画面色彩单纯、质朴,构图稳定。描绘及造型手法,已包含远古时代的艺术特征,使它成为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战国:从萌芽走向成熟。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以人物肖像为主。,秦汉:门类丰富西汉彩绘帛画、东汉夫妇宴饮图,秦汉:门类丰富西汉彩绘帛画、东汉夫妇宴饮图 魏晋南北朝:士大夫活跃于画坛,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

11、图。,女史箴图局部,洛神赋图 局部,隋唐五代:吸收外来风格;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壁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阎立本步辇图以贞观15年(公元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汉藏两族亲密关系的写照。,隋唐五代:吸收外来风格;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壁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的内容是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隋唐五代:吸收外来风格;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

12、王图;敦煌壁画。,敦煌壁画,隋唐五代:吸收外来风格;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壁画。,两宋:宫廷画院最为活跃,画学兴起。文人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风俗画成最大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局部),两宋:宫廷画院最为活跃,画学兴起。文人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风俗画成最大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王冕墨梅图题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徐渭牡丹蕉石图,郑板桥,清朝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画擅兰竹。,傩 戏,

13、原始歌舞是先民节日庆典中的内容,它把歌唱、舞蹈 (动作)和器乐(如石器)结合到一起,表达对天地、神灵、图腾的敬畏。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遇到可怕的事总把它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活动“傩戏”,3.戏曲艺术 (1)发展历程: 起源:原始歌舞(傩),南戏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其历史原因是政治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专门的娱乐的场所瓦肆。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3.戏曲艺术 (1)发展历程: 起源:原始歌舞(傩) 春秋战国出现专业艺人优伶 宋代南戏,3.戏曲艺术 (1)发展历程: 起

14、源:原始歌舞(傩) 春秋战国出现专业艺人优伶 宋代南戏 元杂剧,走向成熟,关汉卿 窦娥冤,王实甫 西厢记,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 散乐是民间杂剧团体的统称,忠都秀是主要演员的艺名。,3.戏曲艺术 (1)发展历程: 起源:原始歌舞(傩) 春秋战国出现专业艺人优伶 宋代南戏 元杂剧,走向成熟 明朝昆曲地方戏曲,牡丹亭剧照,3.戏曲艺术 (1)发展历程: 起源:原始歌舞(傩) 春秋战国出现专业艺人优伶 宋代南戏 元杂剧,走向成熟 明朝昆曲地方戏曲 清朝京剧高峰,国粹,(2)京剧的出现:

15、徽班进京 徽汉合流 同光十三绝 背景: A.昆曲脱离群众,日趋衰落,地方戏曲受欢迎 B.北京的中心作用; C.统治者的重视; D.经济发展; E.市民阶层壮大 G.广大艺人的努力; 形成: A.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演出;B.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C.徽剧与汉剧融合,形成京剧; D.同光年间走向成熟,成为国剧,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 E.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生,须生(老生):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

16、(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另有“正旦”之称,端庄、严肃、知书达理,在旦行里占据重要位置。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京剧的特点:唱腔优美,行当齐全、化妆考究、表演规范,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 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京剧表演特点 A.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