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上传人:木**** 文档编号:142635750 上传时间:2020-08-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会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工会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工会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工会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工会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会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会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会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加强职工技能培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技能人才队伍,是各级工会组织履行职责、服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xx市总工会紧紧围绕市委“人才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健全机制,创新载体,着力加强职工技能型人才的锻炼与培养,为促进我市企业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发挥工会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大学校”作用一是建设职工实训基地。依托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职业教育学校,在xx理工学院、xx高级技校、xx教中心、xx钢厂技校,建立了工会职工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对培训基地的支持力度,xx年以来共投入资

2、金xx万多元为培训基地配置了教学设施。积极争取政策支持,xx高级技校被全总评为全国职工职业教育示范点。二是开展职工技能培训。结合我市技能人才需求,xxx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xx期,培训职工xx多人。结合我市职工职业状况,举办了车工、钳工、焊工、铣工等工种的中级工、高级工专题培训班,选派了xx名技术能手参加了全区车工、铣工、电焊工、维修电工等技能培训班。三是建设职工书屋。xx年以来,全市各级工会累计投资xx多万元,建设“职工书屋”xx家,藏书xx万多册。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连续五年举办了职工读书征文、读书演讲等活动,开展“书香班组”建设活动,职工学习技能进一步创造条件。四

3、是开展“名师带徒”活动。中色东方、天地奔牛、星瀚集团等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企业,选择部分实际工作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职工为师傅(他们中大多是劳动模范、金牌工人、首席技师或者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与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工作经验的年轻职工结对子,开展“选师认徒”、“名师认徒”活动,签订了带徒协议进行考核,对成效显著的师傅、徒弟分别进行奖励,有力地推动企业技术传承和技术革新,发挥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五是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逐步探索并建立了“技能培训+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定”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按照国家职业中级工标准,连续四年举办全市职工技能大赛,xx名职工通过技能大赛取得了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

4、。选派了xx名技术尖子参加了全区技能大赛,xx名职工获奖。不断完善技能大赛的奖励机制,除适当加大奖励力度、颁发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外,赛后我们将把比赛结果通过媒体在全市通报,各工种大赛第一名颁发“xx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优先作为“金牌工人”、首席技师的推荐人选六是开展职工“五小”成果评选。为鼓励职工立足岗位、自主创新,xx市总工会制定了xx市职工“五小”成果评选奖励办法(“五小”即: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连续开展了三届职工“五小”成果评选,有xx项成果被评为一二三等奖,拿出xx万元重奖成果完成人。xx等基层工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本企业、本单位的奖励办法,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开

5、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基层工会在自身评选的基础上,推荐优秀成果参加市级评选,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七是选树职工技能人才典型。推动市政府制定了xx市金牌工人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今年开展了我市首届首席技师评选活动。通过技能大赛等发现一批优秀技能人才,作为xx金牌工人、首席技师人选积极推荐,目前我市共有xx金牌工人x名、首席技师x名,居五市之首。同时在评选“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时,向基层一线专业技术职工倾斜,进一步调动职工学技能、提素质的积极性。建立x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培养创新团队创造条件。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一是缺乏职工技能人才培养系统规划。目前,我市针对职工技能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

6、系统的、长远的规划,职工人才的培养、激励、评价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同样,许多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缺乏长远规划,某个岗位缺少专业人才时,临时招聘的多,有针对性培养的少。二是一些企业对职工技能人才培养认识不够。一些企业认为培养职工技能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物力、财力,担心企业培养出的优秀职工技能人才被“挖墙脚”,算起账来“不划算”,因此在职工技能人才方面采取“只使用、不培养”的办法。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对职工技术等级鉴定、晋升不重视,造成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三是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影响职工技能人才的培养。稳固的劳动关系是优秀职工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提,但近年来我市部分企业受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市场

7、低迷等影响,生产时断时停,造成了劳动关系不稳定,企业无法投入更多精力来进行职工人才培养。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在技能人才晋升晋级时严格控制比例,造成一些关键岗位的技术力量青黄不接。一些企业就业准入、持证上岗制度落实不到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难以并重并行。有的企业即使技术工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工资待遇也未按政策规定落实,挫伤了技术工人学习技术,钻研技能的积极性。五是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建立的职工实训基地缺乏专业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企业中有实际操作经验师傅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承担着企业大量工作,在教授年轻职工技术方面投入精力不够。六是当前青年择业观念需要进一步

8、转变。部分职工主要是新生劳动力,择业观念好高骛远,只想当“白领”,不想当“蓝领”和“灰领”,重文凭、轻技能在社会上仍然十分普遍。三、意见和建议培养造就高素质的职工人才队伍是全社会、各部门共同的责任,是一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工会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在职工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责任,但更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一是制定我市职工技能人才培养长远规划。xx市是一座工业城市,建立一支高技能的职工技能人才队伍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样一个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树立人才兴企的观念,不断加强职工人才培养。目前我市应尽快制定职工技能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

9、,建议成立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和奖惩。企业也应该克服陈旧观念,结合自身实际,抓紧制定培养计划,共同推进职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部门协调。职工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配合、协统推进。政府部门应在健全工作机制、法规制定落实、行政执法监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技能人才开发,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强制力,为技能人才成长营造发展空间。要建立完善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薪资制度、激励制度,切实让技能人才得到实惠和尊重。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组织优势和积极作用,共同开展技能培训。三是加大财政支持。政府在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引导

10、社会、企业、个人加强对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共投入、共受益。职业学校教育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逐年有所增加。要紧盯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引进先进教学设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在职工技能人才培养突出的企业。财税部门要督促企业按照有关规定,按照工资总额1.5%比例足额提取职工培训经费,并确保专款专用。对职工“五小”成果符合申请专利的提供经费支持。四是加大职工技能培训。突出普遍培训与有重点培训相结合,对劳务转移、下岗失业人员上岗培训等采取初级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岗位基本需要,尽快实现就业。对劳动关系相对固定的职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技能提高培训,可采取脱产、半脱产、利用业

11、余时间等形式,提高岗位技能水平。针对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职工,可采取集中办班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等级。针对我市重点行业,对车工、铣工、钳工、焊工等工种,可以举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班,培养造就我市职工高技能人才队伍。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选聘部分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理论功底的职工走上讲台,另一方面让长期从事理论讲学的教师深入车间,加强实践锻炼。可以在区内外选聘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力量,鼓励支持与区内外行业开展教学交流。六是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在企业普遍推行与职业技能等级相挂钩的工资制度,为职工晋升技能等级提供便利和支持,调动职工提升岗位技能的积极性。定期举办职工技能鉴定考试,对通过职业鉴定的职工补助鉴定费。建立高技能人才成长奖励基金,对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职工,予以一定奖励。在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评选等方面,继续向基层一线职工技能人才倾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七是强化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技能人才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强化全社会持证上岗意识。劳动监察机构对违反就业准入规定,介绍、招收使用不具备就业准入资格的人员职业机构和用人单位要加大监察力度,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用人单位依法处理,督促企业加强技能人才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