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上传人:思** 文档编号:142623930 上传时间:2020-08-2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7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秒的认识 第 1 课时 1.秒的认识 第 1 课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1 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解决了怎样计量用 “秒”作单位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 3.通过让学生体验 1 秒钟和 1 分钟的长短,帮助他们建立了正确 的时间观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4.由于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在设计这节课时只注重了怎么让 课堂 “活” 起来,没有考虑更多的措施让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起来, 致使课堂显得有些乱。 2 经过时间的计算2 经过时

2、间的计算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学会 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了时、分、秒的正确 书写格式。 3.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时,学生对于几时到几时的经过时间掌 握得比较好,但对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经过时间,分不够减的情 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同学能够掌握。 1 两位数加两位数 1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学生都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然而要他们说出计算方法,大多 数学生不会表达。如 35+34=?学生有的会说成是 3

3、+3=6,5+4=9,所以 35+34=69。正确的表达是 30+30=60,5+4=9,60+9=69,所以 35+34=69。 要让学生清楚十位上的 3 表示的是 3 个十,应该说成是 30。 2.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计算方法比较多。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转换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上。 小部分学生似乎对口算并不感兴趣,仍然使用笔算,老师可以加以引 导。 2 两位数减两位数2 两位数减两位数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对于不退位的减法学生都会做,而退位减法有小部分学生容易 出错,当个位不够减时,就用减数的个位减被减数的个位。 对于那些始 终不明

4、白计算方法的学生,可采用小棒图帮助他们理解。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 法。 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并解答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在计 算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像 380+550 这类题目,若将题目改为 100+550,则会出现 100+550=5500 的情况。将新知转换成旧知来学习 是好的,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两个加数要统一,如果前面有两个 0

5、不 看,那么后面也得有两个 0 不看,若其中一个只有一个 0,那么我们只 能少看一个 0,减法也是一样的。 3.学生虽然能较容易地将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迁移过来, 但是在算理上就有些糊涂。有的学生会把“从百位上退 1,是 100”说 成了“退 1 当十”,教师应该对学生讲清楚笔算法则。 4 估算 4 估算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估算使计算更为方便,而有些学生将估算复杂化,先算出计算 结果,再估算,这样失去估算本身的意义。 2.在估算时需要注意的是可以把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 百数。 3.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喜欢把算式的各数看成整百数来估算, 有的同学喜欢把它们看

6、成几百几十数来估算,所以就导致了估算结果 有一些出入,这都是在正常合理的范围之内的。难就难在当他们解决 实际问题时,需要对比策略优劣的时候出现了迷茫的情况。 5 整理和复习 5 整理和复习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复习口算时,做完题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口算步骤),并说一说口算中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等。 2.复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可以让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 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复习估算时,要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 只要合理就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 与实际相符。 1

7、 毫米的认识 1 毫米的认识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 给学生留下了清晰、深刻的印象。同时把测量的物品都换成实物,为 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了 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 无处不在的。 2.重视估测,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 通过让学生做估测练习,培养了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 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这些活动

8、加深了学生对测量及其单 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自由测量,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2 分米的认识 2 分米的认识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来开展,突出 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实在在 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层次:从感性的认知困惑 中鼓励学生参与。从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引导学生参与。从实践活 动中指导学生参与。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不足:学生动手测量时,应在课前指导测量方

9、法。 在教学分米 部分所用时间过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还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 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较小的长度单位这一部分没有让学生 理解透彻,如果能让学生理解用较小的长度单位会更精确就更好了。 3 千米的认识3 千米的认识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 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对此概念学生也 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 过“千米”,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过“千米”, 发挥了他们的

10、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了 1 千 米的概念。 2.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教师让学生先猜一猜, 哪 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 1 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 到幼儿园大约是 1 千米。 ”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 千米有多长。通 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 1 千米有多长。再让 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从而比较自然地认识“千米” 。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 1 千米或几千米有了初步的体验 和感悟。 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4 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

11、哪些地方 大约相隔 1 千米,加深了学生对 1 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 2.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 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到: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 测量,还可以步测、看车上的里程表,等等。 3.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千米和米之间的 关系。 5 吨的认识5 吨的认识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 1 吨有多重。 教材 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教师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 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 来,激发了学生的

12、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6 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通过整理,学生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五种,按从高级到低 级的顺序排列是千米、米、分米、 厘米、毫米。 2.通过整理,学生知道了常用的质量单位有三种,按从高级到低 级的顺序排列是吨、千克、克。 3.通过本节课的概括和总结,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和质量单位之 间的关系都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1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1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通过情景图引入,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鼓励学生自由发

13、 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在 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培养了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 3.笔算加法是有法则的。但计算法则不是对学生做的规定,而是 学生对计算方法、要领的理解与把握。在学生探索出加法笔算方法并 做了练习之后,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总结加法的计算方法,可 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用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合理性, 以及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 1 的必要性,从较为抽象的层面 上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 生的思维发展。 2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2 三位

14、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探索连续进位加法的计 算方法,有机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 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教学风格,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心理 环境。 2.在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 1 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向三位数 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迁移,因此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尝试并交流的方 式,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意识,获得了成功参与的喜悦, 也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加法技能的掌握。 3 三位数减三位数3 三位数减三位数 一 课 时一 课 时

15、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注重知识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 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 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三位数减三位 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而且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好 地落实了过程性目标。 2.本课时教学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 建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创设了生活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对新知识的探究中,采用以 旧带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同时 运用合理、 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

16、机结合,激发 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但在学习评价上还做得不够,评价比较 单一,语言的激励性还不够,因此缺乏一种感召力,今后应更加注意评 语的激励作用。 4 解决问题与估算 4 解决问题与估算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 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 “心 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 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 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5 整理与复习5 整理与复习 一 课 时一 课 时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万以内的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