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619393 上传时间:2020-08-2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要求 : 1.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了解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归纳从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演变的基本史实,把握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 认识古代重要政治制度。,高考第二轮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学法指导: 注意抓点、线、面。 抓住重要制度这个“点”,以“点”连“线”,即各类制度的沿革变化; 拓展知识“点”和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面”,要分析理解这些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 将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归纳、比较、串联; 对一些较特殊的政治制度要理解其概念的内涵; 要对不同的官职和及其权限进行归纳交接;要与当今的一些社会热点联

2、系思考,拓展思维。,高考预测: 1.从政治文明的角度,考查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的概括和总结。 2.重视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的考查,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3.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变迁观,要求关注时政热点,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课标考纲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秦朝的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

3、部制及其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 汉与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4、专题知识梳理】,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

5、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6、。 隋唐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原为丞相的权力分散于三省六部。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也是与当时政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官僚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北宋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接受赵普的建议,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

7、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议,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元朝新发展 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大统一。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既是元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的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建立后,为处理君臣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使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

8、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1)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制度,是在显贵家族圈内进行的。它既是原始公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又是原始社会崩溃的信号。 (2)分封制和宗法制 (3)军功授爵: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大小为标准,授以爵位和赐给田宅。在政治上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士族制度:士族是由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属于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土族制度形成于魏晋,东

9、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它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选择官吏的,即“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5)三省六部制:隋、唐开始在中央实行的官制,这一制度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这一制度被历朝沿袭。 (6)科举制:隋朝开创的以人的才学为标准选拔官吏和各类人才的制度。这一制度使封建政府有效地笼络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打击削弱了士族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这实际是明清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在教育文化方面的表现。这时科举制成为束缚人

10、们思想,阻碍科技文化发展,摧残人才的一种制度,逐步走向反动。 (7)八旗制度:这是满洲兴起过程中实行兵民合一的军政制度,在清人关后继续实行,清末瓦解。它对满洲人的兴起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专题知识梳理】,分封制与宗法制制度对比,【重点知识点拨】,1.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示意图,2.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解,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专制主义(决策方式),中央集权(组织形式),经济:自然经济,思想:法家思想,功能: 内组织生产;镇压人民;调整矛盾; 外抵御外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空前强化于明清,加强皇权

11、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两对 矛盾,形成于战国,发展过程,经济基础,思想来源,概念,核心,趋势,手段,3.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则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

12、内容。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4.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5.自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

13、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08山东文综)唐宋时期,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经济趋于繁荣。回答89题。 8.唐朝中

14、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答案:B。,【高考实战训练】,9.图3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 B. C. D. 解析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夜市、草市、晓市开始出现;同时,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中国开始出现彩瓷是在元朝,元朝出现了青花瓷,故错误,宋代时出现了

15、各具特色的官窑;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故表述错误。 答案:D。,(2008广东)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解析可直接读取图片信息,“祠堂”主要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一姓一祠,内有旁文记载着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可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因此,选B宗法制符合题意。 答案:B。,(08广东) 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 解析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为天下万民服务而并非为君主实现其专制统治服务

16、,从自于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反映出其反对封建专制思想,故选C符合题意。 答案:C。,(08广东文基)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解析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占南京,夺帝位”可以判断。 答案:C。,(2008海南)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解析“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所以选A。 答案:A。,(2008上海)“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