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翻译与宗教(上):中国的佛教典籍翻译,第一节 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活动,一. 我国有详细史料记载的翻译活动从周代开始(左传) 1. 周疆域内的主要异族:山戎、犬戎、戎州己氏、东山皋落氏、姜戎、白狄、赤狄、根牟 2. 周疆域之外的种族:东北有无终,东南有东夷,、徐、楚、吴、越,西南有庸、卢、彭、濮、蜀等;西方有秦和西戎 3. 翻译人员的不同称呼 1)寄:翻译东方民族语言者; 2)象:翻译南方民族语言者; 3)狄鞮:翻译西方民族语言者; 4)译:翻译北方民族语言者5)舌人:周代译员的统称; 6)行人:周代诸侯国所设; 4. 我国最早的口译记录 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传记载来使与周公姬旦的应对,通过三道翻译才得以明白 5. 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诗歌翻译:越人歌 6.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称周代的行人为典客 7. 西汉沿袭秦制,开始设典客,又另设典属国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改名为大鸿胪王莽改大鸿胪为典乐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以尚书主客曹取代典属国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5年),将典属国并入大鸿胪 8. 东汉的外事机构,与西汉大致相同,也设大鸿胪,又设“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分“南主客曹,北主客曹”。
东汉末年,南北主客曹并为客曹 9. 汉代在国内设有译长,属黄门,主传译和奉使10. 汉代口译员记载甚少,译人地位不高 11.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年75年)白狼王唐取作三首诗献给汉天子,由官员田恭译成汉语分别为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哥远夷怀德歌 11. 据传,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译浮屠经,如此则浮屠经是我国最早的佛经译本 12. 我国确凿可考的最早佛经译本应为明度五十校记经(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安息僧人安世高所译 ) 小结:从周朝到东汉,对翻译活动的记载很少,看不出来明显的特色 第二节 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 一. 汉朝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归国,佛教大概是在他回国后的年代里传入中国魏书. 释老志记载汉武帝“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2. 东汉,统治阶级中有人祭佛,公元65年前佛教就流传于中国了 3. 佛教在汉朝流传原因 与董仲舒的谶纬神学契合 二. 翻译佛经的两股主要力量 1. 从西方到中国的僧侣(从东汉桓帝到南宋元嘉末来华的西方僧侣有60人之多); 2. 西行求法求经的中国僧侣(魏甘露五年到唐天宝十年约有105人); 三.所译佛经原本版本 1. 后汉到南北朝:俗语及西域古代文字版本; 2. 南北朝:梵本和胡本(用西域文字音译的梵文的本子及用西域文字意译的梵文的本子); 3. 隋以后:全是梵文本。
四. 佛教初传与四十二章经 1. 佛教初传“金人”传说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金人在殿厅飞行次日,让大臣解梦,太史傅毅说:西方有一位叫“佛”的神仙,陛下梦见地恐怕就是他于是,明帝派秦景等18人去西域求法公元67年在大月氏(今新疆伊犁河上游)遇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于是,汉臣便邀请两位高僧携佛像经卷回到洛阳明帝特地在洛阳城外建白马寺,请两位印度高僧在此译经据说,他们译的是四十二章经据此,四十二章经就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译籍,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成为最早佛经翻译家 2. 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内容主要是阐述早期佛教(小乘)的基本教义,重点是人生无常和爱欲之蔽认为人的生命非常短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常变迁,劝人们抛弃世俗欲望,追求出家修道的修行生活 五. 东汉末年主要的佛经翻译家 1. 安世高 1)出身:本名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国太子在继承王位一年之后,让位于叔叔,出家为僧,游化西域各地,传播佛教思想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抵洛阳至公元172年(灵帝建灵五年)二十余年间,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纶灵帝末年逃战乱至会稽,在集市上为殴斗者误中身亡2)所译经卷 (1)数量:35部41卷;现存22部26卷(大唐内典录收安译176部,199卷;开元释教录为9部,115卷;所增不可靠); (2)内容:所译经卷的内容主要传播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修行方法; (3)翻译主要经卷:大安般守意经、人本欲生经、阴持入经、道地经等; (4) 大安般守意经 A. 安世高所译禅法类经典中影响最大的; B. 讲五停心禅法(不净观、慈愍观、因缘观、数息观和界分别观)中的数息观;而数息观与当时流行的道家的“守一”、“食器”、“导气”相似,意为中土人接受; C. 安世高以道家概念类比佛经概念,意为易接受故; 3)翻译风格 安清通晓汉语,故译文能较准确传达出原本意义。
其译文说理明白、措辞恰当总的来说,他还是偏于直译,译文中带注释有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 4)安世高的翻译也有通过口授而由别人记录整理的;,2. 支娄迦谶 1)身世 西域月氏人,简名支谶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来洛阳后在灵帝光和至中平年间 (公元178年公元189年)译出若干部佛经后不知所终 2)所译佛经(可考): 道行般若经10卷(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般舟三昧经2卷(现存本3卷,译年同上)、首楞严经2卷(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译,已轶) 3)译经特点 (1)支娄迦谶除了独自翻译佛经外,有时还和早来的竺佛朔合作翻译 ; (2)支娄迦谶的译文比较流畅,能尽量保全原意,故多用音译; (3)译文的特点是 质胜于文 ; (4)对于许多佛教专有名词、术语的翻译,很多都是晦涩、欠通的,有些则明显地受了汉代鬼神方术观念影响,如把 真如 译为 本无 , 灭谛 译为 尼谛 , 无我 译为 非十 等等,不一一列举了4)所译经典全属大乘佛教 3. 支谦 1)身世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生卒年不详(约三世纪)本月氏人,其祖父法度于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随之俱来。
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深通梵典,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谓东汉末,迁居吴地因聪明超众,时人称为“智囊”吴主孙权拜其为博士,太子孙亮后来太子死了,他就去穹隆山过隐居生活,年六十岁卒于山中 2) 所译佛经 现经考订出于支谦翻译的只有二十九部,如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 3)翻译特点 (1)首创了会译的体裁 ;译文中进行注解; (2)以意译代替音译;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质应该调和4. 康僧会 1)身世 康僧会(?280年)祖籍康居,世居天堂师,随其父经商移居(越南)10 余岁出家吴赤乌十年(247年)到建业(今江苏南京)设像行道,孙权为其建建初寺,史称此为江南有佛寺之始吴天纪四年(280年)四月于建初寺无疾而终 2)所译佛经 康僧会在建初寺译编有吴品(亦谓小品般若)、六度集经共二部14卷,注释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 3)翻译风格 译文文辞典雅,而且运用老庄的名词典故 5. 朱士行 朱士行(203282),三国时高僧,法号八戒,祖居颍川(今禹州市)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250),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我国历史上汉家沙门第一人朱士行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
他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研、讲解小品般若,感到经中译理未尽因为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讲解起来词意不明,又不联贯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 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果然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80岁 六.佛经翻译初期肇始的 “文”、“质”之争 1. “文”、“质”之争于224年肇始于支谦、维祗难和竺将炎之间 2. 支谦在法句经序记录了“文”、“质”两派的相左观点 七. 早期的译经特点 1. 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汉族知识分子信徒为辅助力量 2. 翻译往往全凭口授,即由外僧背诵某经,一人口译成汉语,叫,“传言”或“度语”,另一人或数人“笔受”,即笔录成汉文再进行修饰 3. 从翻译方法来讲,一方面当时处于佛经翻译的草创时期,译经僧侣对佛教经典抱有虔诚的态度,唯恐违背经旨;另一方面是经验不足,语言学知识贫乏,不懂得忠实于原文的条件是要合乎译文语言的规范,因此一般采用直译法,存有大量音译。
三国时的支谦和康僧会主张减少音译,不死扣原文,注重辞藻文雅,提高了文字质量,但因削减太多,不能表原意到竺法护又归于偏质 4. 作为唯心主义神学的佛教,为汉代统治阶级以神仙方术加以改造利用因此,这一时期翻译佛经时,佛经中的名词、概念往往比附道家著作中的术语、概念 5.由于受经费限制,当时所译经卷多为费时不长的短篇;而且所译经卷的选择有很大随意性 八. 译场 1.古代翻译佛教经籍的机构有由私人和团体组织者,有以国家之力设立者分工甚为细密,有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校勘、监护等项2. 译主 翻译的核心人物,宣读梵文原文译主往往是对所译经典在佛学造诣上最有权威的人士,但并不一定与翻译所牵扯到的语言活动有关并且他们大都是不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印度、西域僧人,有兼通两种语言的,也有不懂汉语的 3.笔受 将梵文的意义通过译主的讲解后转写成汉语的工作笔受必须要精通梵汉两种文字,这实际上是笔译的工作 4. 度语 只有在译主不懂汉语的情况下才设此职,以使译主所宣讲的梵文,让其他参译者均能透彻地领悟度语实际上是“舌人”口译的工作 5.证梵 检查所译的经文是否跟梵文原文一致的职务实际上是将译成中文的经文再翻回成梵文,跟原文进行比较。
6.润文 这是加工润色的工作,使译出的经文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文体一致,从而使译文更加典雅、庄重7.证义 佛典汉译的重要性毕竟不只是在词汇、文体诸方面,更重要的是宗教义理是否正确此职因事关重大,一般由多人充之 第二节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 一. 本时期的佛经翻译家 竺法护 1)身世 竺法护梵名达磨罗察(察,一作刹),是世居敦煌的月支侨民,原来以支为姓,八岁依竺高座出家,以后从师姓竺他博学强记,刻苦践行,深感当时(曹魏末)佛教徒只重视寺庙图像,而忽略了西域大乘经典的传译,因此决心宏法,随师西游他通晓西域各国三十六种语言文字,搜集到大量经典原本,回到长安从晋武帝泰始二年到怀帝永嘉二年,译出了一百五十余部经论武帝末年,他曾一度隐居山中,随后在长安青门外立寺修行,声名远扬,各地僧俗从学的达千余人他又去各地宏化,并随处译经晚年,行踪不详据说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去世 2)所翻译佛教经典 正法华经、修行道地经、阿惟越致遮经等,3)译经特点 (1)种类繁多,范围广阔当时在西域流行的经典大部分被翻译过来包括般若经类、华严经类、宝积经类、大乘经集类等 (2)存真偏质,提高质量他以前译家对原文往往随意删减。
竺法护则尽可能传达出原本的真意 (3)助译者多,共襄其成参加竺法护已经活动的都是当时佛教界的名人(聂承远和他的儿子道真,法护的弟子竺法乘、竺法首、张玄伯、孙休达、陈士伦、孙百虎、虞世雅等 ) 2. 释道安(312年385年) 1)身世 释道安出生于公元312(西晋怀帝永嘉六年)年卒于385年(孝武帝太元十年),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县),卫氏望族出身,是一个地道的炎黄子孙其7岁上学,学习诗书易礼记春秋等儒家书籍18(一说12)岁出家为僧受“具足戒”(僧侣的最高戒律)后 ,学习印度佛理二十四岁至业城(河南临彰县),成为佛图澄的弟子佛图澄死后,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翼,晋,豫一带,53岁南下襄阳,在襄阳研究佛学15年,颇有建树,成为东晋时期的佛教学者,佛教领袖 2)佛教及佛经翻译方面的贡献 (1)积极传播佛教;,(2)是中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 (3)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