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电检查教学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2575293 上传时间:2020-08-21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6.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心电检查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临床心电检查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临床心电检查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临床心电检查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临床心电检查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心电检查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心电检查教学课件(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律失常 XGHRH,心电图发展史回顾,1842年法国生理学家Mattencci观察到鸽子心脏产生电流,这是心脏电活动的最早发现。 1856年Kolliker和Muller对蛙心的研究证实了心脏电活动与心脏收缩有关(兴奋-收缩偶联)。 1887年Waller首次从人体表描记出人心电活动图形。,1895年荷兰生理学家、医学家Einthoven命名了心电周期中的P、Q、R、S、T各个波群。 19051906年,Einthoven设计出双极肢体导联、。 1932年,Wilson创设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F、aVL。 1934年,Wilson建立胸前单极导联V1V6。,心电图发展史回顾,Will

2、em Einthoven 1860-1927,Franklin Norman Wilson 1890-1953,1945年,Lengere等首次记录心内心电图。 1956年,Holter发明24小时动态心电图。 1960年,Giraud等首先记录希氏束电图。 60年代,V3R4R、V79。 1971年,Wellens开始心内程序刺激(电生理时代开始)。 1973年,Strauss记录心内晚电位。,心电图发展史回顾,1973年,Cranefield提出触发激动的概念。 1978年,Cramer记录出窦房结电图。 1981年,Simson记录体表晚电位。 80年代初,同步3导、6导心电图。 80年

3、代中,同步12导联心电图。,心电图发展史回顾,黄宛教授,心电发生原理,心肌细胞静止时(复极状态),除极状态,复极过程,复极状态,心肌细胞受刺激(除极过程),心肌细胞完成刺激(除极状态),心肌静息膜电位的形成,-8095mv,心电向量,心脏的电位是每个心肌细胞在瞬时间电位的矢量和,所谓矢量,即指有大小和方向。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肌除、复极过程中总的电位变化,,心电图,心电图就是有关平面的心电向量环在相应导联轴上的投影 额面及横面各导联记录心电图与心肌除极、复极向量环的对应关系如右图,六轴系统,胸导联,心脏传导系统,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心脏各处动作电位及激动顺序,心电图图形,心肌细胞的5种类型与3种功

4、能,窦房结,房室结,希-浦氏系统,心房肌,心室肌,起搏功能,收缩功能,传导功能,心律失常概述,定义: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 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 冲动形成异常 冲动传导异常,心律失常分类,窦性心律失常:停搏、过缓、过速、不齐,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早搏:单个出现,有房性,房室交界和室性 非阵发性与阵发性心动过速(连续3个以上,有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 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包括心脏各个部位,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房室阻滞 室内阻滞,意外传导(超常传导、孔隙现象、维登斯基现象 捷径传导:预激综合征,心 律 失 常,激动起

5、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异位心律,主动性,病理性传导障碍,冲动形成异常,近端起搏细胞-fail to “fire” 远端起搏细胞-Escape rhythms 自律性增加: 疾病 药物 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触发活动(triggered activity) 指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血钾、高血钙及洋地黄中毒时,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浦肯野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折返形成的条件,传导性与不应性不一致且至少有一个环形通路。 构成环路的一支存在单向阻滞 (通常为前向阻滞) 另一通道传导缓慢 阻滞通道的再次活动,心律失常的诊断,病史 体格检查 心电图检查 长时间心电图记录 运动试验 食管心电图

6、信号平均技术 临床心电生理检查,窦性心律,窦性P波:、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心率:60100次/分 P-R间期012秒 P-R间期互差0.12,窦性心动过速,窦性P波 心率100次/分 P-R间期0.12秒,窦速的临床意义,原因: 生理性:活动、饮酒、情绪波动等 病理性:发热、甲亢、贫血、心衰、药物等 处理原则: 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因,窦性心动过缓,窦性P波 心率60次/分 P-R间期0.12秒 常伴窦性心律不齐,窦缓的临床意义,病因: 生理性:运动员、睡眠状态 病理性:中枢性、药物、全身代谢性疾病、电解质、心源性 处理原则: 无症状时动态观察 有症状时药物提高心率或起搏治疗,窦性

7、停搏,窦性P波或P波与QRS波群缺如,出现一个较长的P-P间距,长P-P与窦律周期不呈整倍数关系,一度窦房传导阻滞,正常的窦房传导,一度窦房传导阻滞,因心电图不能 记录窦结的电活动,故单纯的一度窦房传导阻滞,无法从心电图上诊断。,一度合并二度窦房传导阻滞示意图,一度合并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在二度阻滞后,P波漏跳之后,窦房传导改善,故PP距离短于其他PP间距的两倍,一度合并二度窦房阻滞,二度型窦房传导阻滞,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至出现一次长PP间期,该长PP间期短于基本PP间期的两倍 窦性周期=同等传导间期/同等传导间期中的SS数,为3:2及4:3二度型窦房传导阻滞心电图及其图解,二度二型窦房传导

8、阻滞,P波突然脱落,长PP间期为基本PP间期的整倍数。,三度窦房传导阻滞,窦结的激动都不能下传,因此不出现P波及期后的QRS波,在心电图上与窦性停搏是无法区分的。不过,在三度窦房传导阻滞时常出现房性逸搏,换言之有异常P波晚期出现,而在窦性停搏时则很少出现房性逸搏。阿托品注射可使三度变为二度。,临床意义,暂时性:药物因素及迷走神经亢进 慢性:心脏器质性变窦结损伤 处理原则:同病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在病窦综合征时,其病变不仅限于窦结,而是延及传导系统的下段,才出现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 病因: 外在性因素:介入治疗或心脏手术等 内在性

9、因素:冠心病、心肌炎及心肌病、退行性变、迷走 神经张力增高等,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心悸、心绞痛、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猝死,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停搏与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心室率缓慢的房颤 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诊断及治疗,诊断: 详细了解病史: 动态观察心电图: 窦结功能的激发试验: 治疗:无症状时可动态观察,有症状时起搏治疗,房性期前收缩,P波提前出现,且形态与窦P不同,P波重叠于T波上未下传的房早,P波在T波上,且出现P-R间期延长及室内差异性传导,P波形态与窦P不同,但未提前出现房内差异性传导,房早的治疗学,无器质

10、性心脏病者一般无需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镇静药 受体阻滞剂 洋地黄 钙通道阻滞剂,房性心动过速,根据发生机制与心电图表现分为: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其发生率较高 常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其病因常为心肌梗死、肺部疾病、饮酒及代谢障碍 发作时间不定,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率通常为150200次/分 P波形态与窦性者不同 常出现二度型或型房室传导阻滞 P波之间的等电线仍存在 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心动过速 发作开始时心率逐渐加速,治疗,洋地黄引起者:立即停用洋地黄 如血清钾不高,则口服钾盐 已有高血压钾者,可选用利多卡因

11、、普萘洛尔等 非洋地黄引起者:减慢心率:洋地黄、受体阻滞剂、钙通道 阻滞剂 使用A、C或类抗心律失常 必要时考虑射频消融,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本型较为少见,折返发生于手术瘢痕,解剖缺陷的邻近部位。心电图显示P波与窦性者形态不同,PR间期通常延长。 心电图生理检查特征为:心房程序电刺激能诱发与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开始前必先发生房内传导延缓;心房激动次痛与窦性者不同;刺激迷走神经通常不能终止心动过速发作,但可产生房室传导阻滞。 本型心律失常的处理可参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本型亦称为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常发生于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人,亦见于洋地黄中毒与低血

12、钾者。 心电图表现为:P波多变,PR间期各不相同; 心房率100130次/分; P波大多能下传心室,偶受阻,心室率不规则。 易发展为心房颤动。,治疗,治疗应针对原发疾病: 肺部疾病患者应给予充足供氧、控制感染 停用氨茶碱、去甲肾上腺素等各类药物 维拉帕米与胺碘酮可能有效 补充钾盐与镁盐可抑制心动过速发作,心房扑动,病因: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已有心脏病者 代谢性及全身性疾病 临床表现:持续时间不定 心房收缩功能存在栓塞发生率低 刺激迷走神经心室率下降 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心室率增加心悸 颈静脉扑动及第一心音强度变化,心电图,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及等电线消失 典型房扑的心房率通常为250300次/分 Q

13、RS波群形态大多正常,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治疗,电复律 超速抑制 药物复律 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房颤,普遍性 Framinghan Heart Study: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2.1% in the male and 1.7% in the femal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age of patient about 70% occur from 65 years to 85 years 危害性 最严重的并发症血栓栓塞致死致残 AF本身可引起心腔扩大,促发心功能不全 快速AF可诱发室速和室颤,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慢性AF还可引起

14、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导致心脏器质性改变 复杂性 其病因极为广泛且复杂,房颤的临床体征 房颤本身的体征: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拙 例外情况 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房室结传入性阻滞时心律规整 平均心室率较慢时,无脉膊短拙发生。 原发病的体征:随原发病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体征 血栓栓塞的体征:栓塞于不同部位则出现相应的体征,房颤的发生机制,During sinus rhythm,the SA node serves as the hearts pacemaker while the AV node acts as the gatekeeper to the ventricles,Illu

15、stration depicting macro reentrant circuit activity during a run of complex 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P波: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和振幅不一致、间距不规则的f波 大多数情况下,f波在V1及V3R明显,、avF次之。 f波的频率一般在350600次/分之间 QRS波:RR间距不等、QRS波幅变化较大但其形态大致相同 房室结的不应期较长RR间距不等 因舒张期长短不等,致心室充盈量不等QRS波幅变化较大,房颤的分类,按房颤发生的时间分类 阵发性房颤:房颤呈短阵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不等,通常小于1个月,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 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上,常为数月到数年不等,可能被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永久性房颤:房颤呈慢性持续性,时间多在数年到数十年左右,且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 初发性房颤:发生于48小时以内的AF称为急性AF。约60%的急性房颤在起病8小时以内自动转复窦律,房颤的分类,按房颤时心室率快慢分类 慢速型:心室率60次/分 中速型:心室率在60100次/分 快速型:心室率大于100次/分 特快型:心室率大于180次/分 按心电图f波的形态、振幅分为f波三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