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教材课程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42567398 上传时间:2020-08-2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教材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1章: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教材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1章: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教材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1章: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教材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1章: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教材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教材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教材课程(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网络经济与网络金融,1.1 网络经济概述 1.2 网络经济产生的社会背景 1.3 网络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1.4 网络金融的特点和作用 1.5 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1.1 网络经济概述,一、网络经济的概念 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是个动态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认为:第三产业中的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通过建立网络来发展业务的做法称为网络经济。,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认为:运用电子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进行成本核算、收费、投资等活动的总和称为网络经济。 21世纪,中国学者认为:因特网经济即网络经济,指通过因特网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1.1 网络经济概述,简单的说,网络经济是利

2、用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在网上进行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经济形态活动的总称。组织上可分为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应用基础设施、网络中介公司和电子商务公司。业务内容上可分为财务服务类、服务或软件类、人口站点及网络安全类、广告或信息提供类、网络零售业以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等。,1.1 网络经济概述,二、网络经济的特征 1、快捷性 2、高渗透性 3、边际效益递增性 4、外部经济性 5、可持续性 6、自我膨胀性 7、直接性 8、模糊性9、复杂性10、全球性11、对称性,三、网络经济的应用 网络经济应用的两大要素:信息资源(信息劳动、信息服务)和Internet。 信息运行的一般公式:Y=BH(Y信息国民收入,B信

3、息数量,H信息速率) 例如,网络金融应用中的信息劳动和服务包括利用因特网、信息技术提供的一切金融业务活动。,1.1 网络经济概述,1、网络经济应用的特征 (1)全天候的经济运行 (2)直接经济与虚拟经济 (3)经济运行的速度与创新,2、网络经济应用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应用基础不同 (2)发展阶段不同 (3)两者优势互补,表1-1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概念对比,表1-2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原理对比,1.2 网络经济产生的社会背景,1.2.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使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逐

4、渐消除各种经济壁垒,从而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1)生产经营全球化 (2)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3)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4)全球性投资活动增加,1.2.2 跨国公司的强力推动 1、跨国公司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2、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3、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投资贸易主角,1.3 网络金融的产生和发展,1.3.1 网络金融的产生 1、产生的条件 网络和信息技术为网络金融提供了技术基础 网络经济的深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网上银行 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的长足发展,为网络银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网络金融的含义(E-Finance) 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特别是互联

5、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金融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从狭义上理解,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Internet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行模式。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 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法律、监管等外部环境。,3、网络金融业务的界定 网络金融业务应该包括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部分金融软件商通过因特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提供的各种传统或创新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期货经纪业务及投资理财咨询等其他附加性的全部金

6、融服务。,4、网络金融业务的性质 网络金融服务的特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3A服务方式,即在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where)提供任何方式(Any how)的金融服务。 5、网络金融所涵盖的领域,1.3.2 网络金融的发展过程 1、辅助金融机构业务和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 20世纪60年代,单机处理发展到联机系统 20世纪80年代,电子资金转账(EFT)系统的出现,2、金融机构电子化阶段 PC(在线银行服务),ATM(自动柜员机),POS(销售终端系统),FB(企业银行),HB(家庭银行) 3、网络金融的最初发展阶段 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的成立

7、,金融信息化与网络金融的区别 (1)金融信息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网络金融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 (2)金融信息化属于工程技术问题,网络金融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3)金融信息化是金融创新的客观需要,网络金融是金融创新的一种成果,金融信息化与网络金融的联系 (1)金融信息化是网络金融的技术基础 (2)网络金融的发展进一步促进金融信息化的发展,4、发展网络金融的必然性 在电子商务体系中网络金融是必不可少的一 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从而促使金融业走向网络化 降低成本,是网络金融的巨大吸引力,5、电子商务与网络金融的关系。 (1)电子商务所产生的支付结算需求给金融业带来无限商机; (2)网络

8、金融是电子商务强大的推动力量 网络金融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新经济环境; 网络金融提供的支付环节是电子商务实现的必要条件; 网络金融对信息技术提出的新要求为电子商务提供更深远的发展空间。,6、电子商务对网络金融产生的影响。 (1)电子商务的应用使金融业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增强竞争力; (2)电子商务的应用使金融业摆脱时空限制; (3)电子商务的应用使金融业拥有一个广阔的国际市场; (4)电子商务的应用使金融业的支付结算地位进一步巩固; (5)电子商务的应用使金融机构向全能金融服务机构发展; (6)电子商务的应用使金融业改变传统管理模式。,1.4 网络金融的特点和作用,1.4.1 网络金融的特点 金融

9、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金融业务处理高效化 金融品种多样化 ,美国合众银行(U.S. Bank)日前成为美国首家允许客户通过拍摄账单来完成账单支付的大型银行,客户只需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拍摄账单,而不需要手工输入付款信息,就可以完成账单支付。美国合众银行与Mitek系统软件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服务 。该专利技术能够安全地从纸质账单上提取相关信息,并自动填充移动支付所需要的信息,客户确认信息之后,就可以安排付款了。客户可以通过美国合众银行的iPhone、iPad和安卓应用程序免费使用这一服务。根据美国合众银行的声明,分析师预测到2018年,美国将有33%的成年人使用这一功能;而另一项研究预测未来每5

10、个客户中就会有1人使用该功能。,金融服务低成本化,金融服务个性化 金融交易直接化 金融活动全球化 金融行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化 金融信息公开化 金融管理风险化,1.4 网络金融的特点和作用,1.4.2 网络金融对经济系统的作用 网络金融是经济运行的加速器 网络金融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网络金融加快了经济现代化进程 网络金融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杠杆 网络金融提高了企业的素质和经营效益,总结(网络金融的特征) 1、高效性与经济性 2、科技性与共享性 3、信息化与虚拟化 4、非中介化和一体化,网络金融的作用 1、网络金融业务提供了更为直接、更为广泛的服务,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 2、网络金融

11、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3、网络金融服务打破了传统金融业的地域限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金融服务 4、网络金融使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金融非中介化加剧,1.5 网络金融业的发展现状,1.5.1 网络银行发展与创新 在未来的46年中,网络银行将以平均90%的速度不断增长,而且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态势,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整合着世界金融。 网络银行在中国内地的发展刚刚起步,这有待于客户量的大量增加,也有待于银行业提高自身的技术应用与金融服务水平,有待于整个社会的观念革新。,1.5 网络金融业的发展现状,1.5.2 网络证券业务的拓展 网络证券业务是围绕着证券交易这一中心

12、环节来展开的,开通网上证券交易的券商除了都能提供网上证券信息服务外,还能提供从行情查询、买卖委托、交易撮合到成交回报、清算交割等网上证券交易服务。这些程序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网上交易。因此,网络证券的业务比较集中,主业突出。,1.5 网络金融业的发展现状,1.5.3 网络保险方兴未艾 网络保险的核心概念是指保险机构以互联网为操作平台,向客户提供保险业务的各种服务活动,其中包括保险信息咨询、保险计划书设计、投保签单、在线交费、承保、核保、理赔、保单查询、保金变更、退保、续保及投诉等。,1.5 网络金融业的发展现状,1.5.4 网络期货逐步发展 目前,国内网络期货业务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期货信息增值服务模式。二是网上直接交易模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